Enews187 現象學與醫學應用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87期  醫學院


現象學與醫學應用

醫學系 王心運副教授


現象學(phenomenology)對研究自然科學的人可能比較陌生,在人文與社會思想上則較為學者所熟知。當代現象學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E. Husserl, 1859-1938)所奠基後,透過他的弟子,特別是海德格爾(M. Heidegger)、梅洛龐蒂(M. Merleau-Ponty)與舒茲(A. Schutz)等人進一步闡述,現象學於近代思想、藝術與社會領域獲得一定的影響力。

現象學之所以能在不同領域得到應用,因為它本質上是種方法論,透過現象學方法我們得以檢視現象自身的意義結構。簡單而言,「意義」(meaning)可由「認知主體」或由「被認知的客體」所賦予,它們可以彼此影響與建構對方。

首先,認知主體可主動「賦予」對象意義。例如想中樂透的人到處看到數字的啟示,受過訓練的人可在氣色中看到人的健康狀態,或於生理檢查數據中診斷某種疾病的徵兆。同樣的現象被賦予不同的意義,或者不是醫療人員即無法解讀這些現象,這通常取決於判斷者曾接受何種訓練與連結事物的方法,或取決於之前習慣的生活方式。

另外一方面,不要忘了現象本身才應該是「給予」我們意義最重要的源頭才對,它有更為豐富的多樣性。例如,身體內在現象是豐富與多樣的,整體醫學理論即使能解釋大部分現象的原因,也不可能由單一或幾位專家做到。醫療場域本身就存在著能力、知識與經驗的不足與專業的隔閡,即使最博學的人也無法對身體經驗做到全面的考量,更遑論判斷者極可能受到偏見、過去的經驗、情緒與精神狀態所影響。

所以重點來了,一般我們認為知識涵蓋不足、偏見、習性、或是精神狀態不佳是人為因素,它們不應該存在。但從現象學看來,它不僅存在,而且事實上構成醫療情境的本質因素。「不該」發生的事不代表它「不存在」。現象上看來,它不僅存在,而且是持續有效用的因素,也構成現象本身的豐富與多樣性。看來,肯定醫療有限性反而是更為理性的,但在我們的教育系統裡卻很少強調這一點:如何處理反面的合理事物。

我們的專業素養不斷論題化(Thematisierung)我們想看到的事物,事實上這是窄化我們思維的創造性,無法向另外一方流動並截取更寬廣的視野。因此在政治上無法看到對方的合理性,在社會上無法看到另一階層的生活,哲學老師愈寫愈抽象(就像我現在所做的一樣),腎臟科愈看愈像腎臟的問題,研究者看辛苦的實驗數據也愈看愈漂亮。

現象學不否認以上現象,因為這是專業化的自然現象。然專注於當下與本科的現象,固然形成意識裡研究的熱點,也相對地形成許多盲點。為了不讓這些盲點被固定下來形成習慣性的偏見,現象學要求謹慎地觀察我們意識判斷的流動過程,並針對意識的各種認知,信念與判斷的種種有效性(validity)提出審視與分析:那些命題在意識裡做為肯定而有效,那些做為否定,那些作為中性而有效;它們彼此的連結又是基於知識、價值,還是僅僅出於信念與習性而有效的。經過審慎的判別,澄清不同思想的本質差異,並將混淆的障礙排除,好讓思想能具備較大範圍內的流動性,以便尊重事實本身,讓他者與病人能如同他們自己一般地如實被呈現與考量,這也是現象學想要「回到事實本身」的初衷。


enews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