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22 宜蘭縣長一年換三位 沒有違背對縣民的承諾嗎

出自KMU e-New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22期  分享園地

宜蘭縣長一年換三位 沒有違背對縣民的承諾嗎

本校 楊俊毓副校長

  行政院已發布人事命令,宜蘭縣原代理縣長吳澤成入閣擔任政務委員兼台灣省政府主席,代理縣長一職由前中油董事長陳金德接任,十一月六日交接上任,紛擾近月的代理縣長人事傳聞塵埃落定,代理不到一年的代理縣長被調往中央任職,再指派一位新的代理縣長,創下台灣地方自治史上,一年換三位縣長的記錄。

  明朝劉基寫過一篇《賈人渡河》的寓言性文章,描述濟水南岸有一位商人,渡河時船被水沖翻了,他抓著漂流在水面的浮木,大聲呼救,有個漁夫划著船去救他,船還沒划到他身旁,商人就急忙喊叫說:我是濟水一帶的大富翁,能救我一命,我送給你百金,漁夫用船把他載到岸邊,登上陸地後卻只給十金,漁夫說:剛才你答應給一百金,而現在卻給十金,恐怕不可以這樣吧?(向許百金,而今予十金,無乃不可乎?)商人變了臉色生氣的說:你是個漁夫,一天能有多少收入呢?現在一下子得到十金,難道還不夠嗎?(若漁者也,一日之獲幾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夫神色沮喪的離開了。

  後來有一天,這個商人沿著魚梁乘船向下游行駛,不幸,船撞到河中的礁石,又翻了船,而當初救他的漁夫正好也在那裡,旁邊有人說:為何不去救他呢?(盍救諸?)漁夫回答說:這傢伙就是那個答應給酬金卻不兌現的人(是許金而不酬者也),於是只好袖手旁觀,商人就這樣被淹死了。

  表面上看,劉伯溫的寓言文章好像在批評那個重財輕信,出爾反爾的富商,但其實故事是在隱喻當時的統治者,言而無信,必將失信於民。失信於民,就會失掉民心,失民心就會失天下,所謂「得民者昌,失民者亡」,古有明訓,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民主政治縣長的選舉,其實就是候選人與選民的契約關係,縣長的法定任期是4年,每位候選人在競選期間都是信誓旦旦提出各種政見,並保證在當選後在其任期內完成競選期間的政見與承諾,有那一位候選人敢在選舉期間表示他只要做二年就離開呢?把法定任期做滿不是基本的誠信原則嗎?否則在競選期間的承諾不都是謊話連篇嗎?《賈人渡河》一文中的商人,醜惡言行值得撻伐,他最後的結局也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縣長是多數選民支持而當選的,調動縣長職務,當然要問問選民的意見才合理吧!

  葉公是春秋時代的諸侯,歷史上有名故事「葉公好龍」,就是有關他的典故。葉公「好龍」成癖,他家中所有的器物上刻著龍,牆上、樑上、柱上到處畫的,雕的都是龍,天上的真龍聽聞了這件事,就來到葉公家裡,把頭伸進窗戶裡探看,把尾巴垂放在外,葉公一看,嚇得臉色發青,拔腿迅速逃跑(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由此看來,葉公並非真的喜歡龍,他只是喜歡似龍非龍的東西(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這個故事常用於比喻人說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有些政治人物(政黨)成天喊改革,實際上真要他們提出改革建議時,卻又裹足不前,噤若寒蟬,甚至為了個人(政黨)利益,做出的主張與之前侈言改革時相互矛盾,令人真的感到錯愕,這和「葉公好龍」又有什麼差別呢?

  論語《子路篇》記錄了葉公請教孔子為政的道理,孔子說:為政者應當順應民意,才會贏得人民的擁戴,使遠近之人,都能心悅誠服(近者悅,遠者來)。在實行民主政治的今天,就是原來支持你的人,仍然死忠的支持你,原來沒有支持你的人,都想回頭過來支持你,這樣執政就成功了,相反的,原來跟隨支持你的人,都紛紛想離開你,投奔另一政黨,原來沒有支持你的人,也沒有考慮回來支持你,這時執政就有問題了。

  孟子也談到得到天下的方法,他說:夏桀和商紂失去天下是因為失去了他們的人民,失去了他們的人民,是因為失去了民心。能得到天下的人民,就能得到天下,要得到天下的人民,要先能得到民心,要如何得到民心呢?這是要有方法的。孟子說:人民所需要的,執政者要能夠給他們,人民所討厭的,就不要實施(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民主時代,政黨想要贏得選舉,取得政權,首先就是要取得選民的支持,但百姓的支持,並不是甜言蜜語所能長久欺騙,也不是權勢、地位所能脅迫(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婦之心),要之,就是不要違背民意的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得民心,才能鞏固政權。所謂天下的得失,在於民心的向背就是這個道理。

  孟子也說:將魚驅趕到深水池中的就是那吃魚的水獺,將麻雀趕到叢林中的,就是喜歡食麻雀的鸇鳥,把老百姓趕到商湯、周武王地方去的,就是夏桀與商紂(為淵敺魚者,獺也;為叢敺爵者,鸇也;為湯武敺民者,桀與紂也)。換句話說,替自己增加勢力的,正是敵人這方面,假定你的對手和敵人都不是好東西,老百姓就自然都站到你這邊來了,執政者只要以民意為施政依歸,具體提出興利除弊的政策,老百姓就會支持你,就如同水往低處流,獸往曠野跑一樣(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也,獸之走壙也)。

  蘇洵在《張益州畫像記》談到「民無常性,唯上所待」,意思是說老百姓沒有恆常不變的性情,端看地方父母官對待他們的態度,被選民選任的地方父母官沒有做完任期,無論理由為何,執政者都要體認物極必反、民意如流水的道理而引以為殷鑑;執政者如果力求民隱,傾聽人民的聲音,不懼批評,使人民的言論可以得到宣洩,還會沒有群眾嗎?


enews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