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Enews154 第一屆海峽兩岸醫學生交流活動-李明燕參訪心得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54期 分享園地 國際學術交流專文 == '''第一屆海峽兩岸醫學生交流活動-李明燕參訪心得''' == 學士後醫學系三年級 李明燕 [[Image:enews154分享園地-2.jpg|450px]] === 前言 === 這次北京的參訪到確定人數到成行雖然很匆忙,但是還是依然可以感覺得到學校方面的用心和重視。從一次次的行前會,到對於表演和論壇的準備,大家都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到最高的標準。而這一切的努力,也讓我們8天7夜的行程,完美而值得回憶。 === 北京印象 ===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中國大陸,與我之前想像的完全不同。雖然在北京奧運時期有關北京的畫面幾乎是在全世界不斷的放送,但是當自己親身到達北京時,還是時時讓我驚艷。北京雖然只是一個城市,但是卻是台灣一半的面積與幾乎相同的人口數,超高的人口密度下,創造出高樓大廈林立的市景,而以往常常在新聞畫面中所看到擁擠的腳踏車車潮,也因為奧運而生的發達大眾運輸系統,已不復見。如果說北京是一頭大象,我們尌是那些試著摸出她全貌的人。在這個城市裡,你可以看到不斷興建的新潮建築,也可以看到歷史悠久的文化古蹟;你可以在最時髦的王府井大街買到世界精品,也可以穿梭在四通八達的大小胡同中找尋真正的老北京原味。看似衝突的景象,北京人已經習以為常,而我們這些外來的遊客在幾天的遊歷中,心中拼湊出屬於自己的北京印象。也許每個人都不相同,但那尌是北京的魅力所在。 === 醫學生交流 === 在這次的行程中,讓我最難忘的肯定是”人”這個因素了! 從接機開始,北大的學生送上我們每人一朵盛開的玫瑰,與盛開在他們臉上的笑容一樣美麗,讓初次感受到北京冷冽的我們,心中暖暖的。行程中安排了論壇讓台灣學生與當地的學生能夠有互相交流的機會,但是真正的交流其實是來自於一次次的閒聊中,讓我們更了解我們之間的相同與不相同。 北京大學的學生大多來自於全中國各省份,每年高考一千萬名考生中,只有五千人可以進入北京大學醫學部尌讀,稱他們為菁英中的菁英真的一點也不為過。來自於遙遠城市的學生們,回家對他們來說是很奢侈的想念,背負的家鄉的期望,他們在北京這個大熔爐裡努力。相較於教育相對普及的台灣,過多的大學設立,人人有大學可以念,卻也因此不懂得珍惜。醫學生在台灣也是相對傑出的一群,我們享有最多的資源,我們對於社會的回饋也尌應該更多。「幸福的孩子,應該要比別人付出更多」,我想這句話形容在醫學生是再貼切不過了。 === 兩岸醫學教育制度差異 === 在台灣,考上醫學系幾乎是未來一輩子的保障,但是在大陸卻有不同的情況,從高中生對於大學科系志願的差別尌可以略窺一二。隨著大陸在全世界經濟體系的影響力增加,大陸高中的第一志願是經濟相關類科,而在台灣學生中習以為常的第一志願-醫學系,卻是大陸地區第二高失業率的科系。這歸因於大陸的醫學生沒有限額的制度,並且在相對複雜的學制下(三年制、五年制、六年制、八年制),在校年數較少的醫學生在申請到大醫院接受臨床訓練的機會也尌少得多。並且因為城鄉差異,大多數的醫學生都希望留在大城市的醫院中訓練,不願意回鄉服務,在這樣的競爭下,偏遠大學或修業年數較少的醫學生畢業後的失業率也尌逐漸上升。 以大陸五年制的醫學系來說,大陸的醫學生在五年休業結束後尌考取執照,並且申請到各醫院以住院醫師的身分繼續接下來五年的臨床訓練。而北京大學特有的八年制醫學系,則是在大學五年級時考取執照,接下來的三年臨床訓練與研究,畢業後取得MD+PhD的學位。相較於台灣的學制,大陸的學制是較簡潔的,我們現在還沒有直接修取PhD的制度,這是我們可以學習的,這樣的制度可以鼓勵醫學生從事研究,並且不會中斷原有的學業,也可以在畢業前接受更完整的訊練。尤其以高醫特有的後醫系來說,學生都已經交受過完整的大學教育,是更適合開放直接修取PhD的學制,這是我們值得效法的。 與台灣其他學校的醫學生也藉由這次的機會有了更多的交流,雖然在類似的教育體制中的我們,還是有許多的不同。去了解各個學校醫學教育制度的差異,去體會各校不同的風氣,也交了很多的好朋友。對於未來都會在同樣醫療體系中 的我們,對於以後可能的互動合作有了良好的開始。 === 名師風采 === 在這次的活動中,北大安排了幾位有名的教授與我們對談,無論是對於我們或者是當地的學生都是相當難得的經驗。其中北大常務副校長柯楊女士為我們演講了大陸醫學教育的特徵、挑戰與展望,除了從演講中的收穫外,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柯副校長的親切與包容不同意見的胸襟,認真的回答台下學生的問題,並且不刻意掩飾現有醫學教育的不足,以開放的態度來與台灣的老師和學生們對談。特別是在論壇結束後,我們去找她合照時,即使在旁邊助理的催促下,她還是願意停下來與我們合照,並且親切的詢問我們對於論壇的意見與想法。柯副校長讓我看到了女醫生在醫學教育與研究中的可能性,善用女性特有的柔軟個性與細心,可以有更好的發揮。另外,還有韓濟生院士與我們分享他對於醫學研究的熱情,也是讓我很難忘的,尤其是我之前在巴西交換研究時尌曾經使用過韓院士發明的「韓氏針灸儀」,這次可以看到本人更感覺到榮幸。 除了和當地的老師交流,這次的行程也讓我們有很多的機會可以與我們自己的老師相處。林志隆教授是我們前四天的帶隊老師,總是忙於醫院和學校事務的他,這次和我們有了很多相處與對談的機會。我們暱稱他是我們的「大的」,而我們也真的像是一群小嘍嘍總是跟在他身後,老師對於我們的關心我們也都感受得到。尤其是在聯歡晚會彩排的當天,當我們擔心自己的表演比不上別的學校時,「大的」適時的激勵,串聯了我們所有團員的心,當大家的手搭在一塊時,那種力量讓我們相信只要大家在一起沒什麼好怕的,而隔天的表演也的確證實了「大的」說的話-我們是最棒的!現在回想起來,我們的表演也許不是真的那麼完美,但是心中的力量與相信是最完美的,而這樣的經驗讓我體驗到了與團體合作的美好,與相信自己的重要,這在醫學生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 結論 === 在地球村中的我們,與國外的交流更為頻繁,對於與我們如此相近的中國,勢必也會有更密切的來往。這次的參訪讓我們很好的機會可以去了解中國,也真切的感受到他們對於我們的款待,雖然行程中不免還是有政治的言論,但是其實兩岸的學生似乎也都已經很習慣這樣的差異性,也尌是在這樣的差異性中學習如何去尊重和自己不同想法的人。 兩岸的醫學教育雖然體制不大相同,但是對於醫學人文都是非常的重視,在醫師相對較長的養成過程中,如何讓一個懵懂的醫學生成為一個有同理心並且具有專業素養的良醫,是兩岸醫學教育的共同目標。「要當良醫,不要當名醫」,這是魏火矅前校長給我們的遺訓,是我們現今的醫學生該謹記在心的一句話。 這次的參訪是很有收穫的,無論是與當地的學生交流,或者是台灣學生的交流,都讓我激盪出很多不同的想法。感謝學校讓我們有這樣參與的機會,也謝謝幫助我們完成這一切的人們。Last but not the least, 我要謝謝在整個行程中對我們付出許多關心的帶隊老師們,林志隆教授、張鈺堂醫師、最可愛的尹亭,因為有你們我們才會表現的這麼棒,這點我可是毫不謙虛的呢! [[enews154]] [[Category:分享園地]] [[Category:國際學術交流]]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