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Enews104 【知已知彼】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方國家之地緣戰略研究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04期 分享園地 【知已知彼】 == '''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方國家之地緣戰略研究''' == 軍訓教官 陳啟文 '''作者按:當前台海兩岸的局勢,很容易因情勢的誤判及統獨之爭議,而引發戰爭,故希望透過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地緣戰略研究,來警惕兩岸相關決策者及民眾,應記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教訓,對戰爭有所瞭解並預防戰爭的發生。此研究雖非探討醫療領域,但高醫人是社會上的中堅份子,除對社會各項事務有所認知及貢獻外,對於國家大事及民族的存亡,仍需保持高度的關心及參與,善盡國民的責任。''' Ps:本研究獲得教育部刊物刊登於軍訓通訊第 715 期,刊登網址: http://140.111.1.169/mildata/articlesys/view_article.asp?art_id=528 此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方主要參戰國家的地緣戰略作為,亦即美、英、法、德等國家在戰略層面上的各項作為,在現今兵學理論與科技發達的今日加以研究,可以讓決策者避免將來犯同樣的戰略錯誤。地緣戰略研究主要是探討全般戰略(政治、經濟、軍事、心理社會戰略)與地理的關係。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於1939年9月3日,戰爭爆發主要原因在於德國的野心及英、法等國的誤判情勢。德國希特勒企圖掌握整個歐洲,但是掌握歐洲除本身需有強大的武力外,尚須拉攏蘇聯(蘇聯居歐洲之關鍵地位),德國深怕英、法與蘇聯同盟而妨礙其奪取歐洲,故提供蘇聯豐厚的條件(共同瓜分波蘭)來利誘蘇聯與其結盟,果然蘇聯與德國於1939年8月23日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此時希特勒相信自己已獲得外交上的勝利,在此狀況下對波蘭出兵,英、法也不致於對德作戰。但對英、法兩國而言,由於曾對波蘭、羅馬尼亞、希臘等國保證不會對德國讓步,豈能失信於人,在考量下列因素後決定出兵:一、英、法預期於1939年時其本身之戰爭準備能達到高峰(即不需美國支援就能擊敗德國),可以維持其國際地位與威望。二、英、法皆認為德國重整軍備多年,其經濟應已破產而無力發起戰爭。也因為英、法、德國的誤判,造成戰爭的爆發,德國9月1日進攻波蘭,英、法國於9月3日隨即對德宣戰。 將此次大戰進行戰略的探討: 一、就政治層面而言: 戰爭初期僅有英、法、德等少數國家參戰,大多數國家均保持中立,國際法雖訂出中立國的各種權利義務,但交戰國均不遵守這些規定,軸心國侵犯了丹麥、挪威、荷蘭等八個中立國;英國侵犯挪威,又意圖入侵瑞典;美國入侵格陵蘭及北非。國家中立並不代表國家不會遭到戰爭的侵犯。美國在1941年止為世界最大中立國,它和蘇聯為了平衡歐洲的權力,不得不對戰爭進行反應,其實其本身也乘機擴張勢力,在歐洲方面,有英、法國來圍堵德軍,不需美國煩惱,在太平洋方面,美國只採取關心的態度而已,直到1937年日本侵略中國,損及美國的利益後,才開始關心國際事務,1941年12月7日,日本攻擊珍珠港後美國始正式參與戰爭,突顯了美國人置身度外的本性(遲遲不願援助友邦,直到本身利益受損時才會伸出援手),原因當然是國家利益為上,美國發現中國地理位置的優點及經濟、軍事資源可能遭日本奪取,即聯合中國來打擊日本。 二、就經濟層面而言: 除了蘇聯外,沒有任何交戰國家是有經濟計劃而進入戰爭型態的,要能克服政府各部門間之協調及運用是不容易的,日本陷入中國戰區耗盡其國內資源,直到1943年才成立軍需部,但為時已晚,英國至1941年仍未建構出最基本的戰略物資管制系統,整個英國物力動員由內閣委員會加以分配,直到美國參戰後,組成英美聯合戰略物資委員會,使英國引進有效率的計畫經濟體制,而德國希特勒和英國邱吉爾均不願意成立單一的補給與生產部門,原因是他們均認為如此會造成權力之集中而難以控制。戰爭所造成的通貨膨漲、民生物資的缺乏、經濟發展的衰退非常嚴重,各國都採取配給制度以渡過難關,但大多數民眾的配給都低於維持健康的最低水準,惟獨美國不受影響,美國以它的地理位置與各主要強國間隔了兩大洋,不會遭到敵人立即直接的攻擊而可全力經濟動員,並且國內的資源可以自給自足,而毫髮無傷。戰略物資的供給充份與否及補給的迅速關係到戰爭的勝負,惟有經濟實力雄厚的國家始能渡過此難關。 三、就軍事層面而言: 在1939年9月,各國的戰備程度仍然很差,以美國為例,每年的國防開支僅佔國家收入的百分之1.5,陸軍有20萬人,配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老古董,空軍擁有1800架的舊式飛機。而德軍於發起攻擊時,與敵方兵力的對比是居於劣勢(戰車僅有2500輛,法國有3250輛,英國的遠征軍已全部機械化,德軍因極度缺乏車輛,只好大量使用馬匹)。不過德軍成功的戰略運用彌補了以上的缺點,德軍於兩週內抵達英倫海峽,並以不到六週的時間佔領了法國。可見戰略運用良好,可使裝備較差的部隊打贏戰爭。但是德軍於1941年6月攻打俄國時,犯戰略上的錯誤,其陸軍高層司令部草擬之攻蘇計劃不周延,雖於進攻蘇聯初期仍獲得輝煌的戰果,但進入10月後進攻受挫,希特勒輕估了俄國的地大物博及氣候環境因素,導致深陷俄境,德軍物資缺乏又運補不易,士兵凍死者眾,終因戰略的不當而遭至敗亡,一般而言,國土大、國力強者(例如早期的俄國),可能會侵略國土大、國力弱者(例如早期的中國),故德國攻擊俄國實屬不智的。又科技的發達,原子彈的出現及各式武器的改良,加速了戰爭的結束,化學戰劑及生物戰劑始終沒有大規模的使用,否則必將造成人類的浩劫。 四、就心理層面而言: 絕大多數士兵未見過戰爭場面,士兵在血肉模糊的戰場上作戰,腳底踩著焦黑破碎的屍體,整日在黑暗且充滿穢物的散兵坑或戰壕內,內心恐懼緊張加上戰場的生活條件不佳,在隨時面臨死亡的狀況下,交戰國雙方士兵逃亡情形均時常發生。以俄軍為例,因時常的使用正面攻擊戰術,俄軍步兵部隊的戰力一般皆不超過10天,為了維持軍紀,每師每15至20人安排一個眼線,負責監視士兵的行蹤,阻止退卻,必要時予以射殺,在此嚴密的控制下才能維持軍紀,可見戰況之慘烈。在英、美國方面,空軍轟炸部隊耗損率非常高,因此其空軍部隊作戰時故意降落至瑞士或瑞典,遭中立國拘留至戰爭結束者為數眾多,可見美英部隊也有都有嚴重的士氣維護問題。除此之外,作戰區的民眾對於戰爭瞭解甚少,政府大力鼓吹民族主義,而民眾始終被矇騙,對戰爭的過程無任何置喙的餘地,以美國為例,美國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4成的美國人不知道作戰方式為何。生活上對民眾衝擊最大的是宵禁、配給、殘殺等,社會動盪不安,一旦國家淪陷後,民眾分成與敵合作及誓死抵抗兩種,與敵合作即是成立傀儡政府,服從敵國的命令,但傀儡政府缺乏實權,以德軍扶植的法國維琪政府為例,德軍從未告知其作戰計劃,也未給予其實權,只要求其協助物資動員,人民生活在實際上也未獲絲毫改善。 由以上的分析可大致瞭解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方國家的地緣戰略之作為。發動戰爭必須要有萬全的準備,並且運用民力、物力以支援軍事作戰,配合優勢的戰略作為及現代化的科技武器,則勝利才可以預期。就如同「孫子兵法」所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透過以上的分享,希望能讓大家對戰爭有所認知及瞭解。 [[enews104]] [[Category:分享園地]] [[Category:心靈點滴]]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