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Enews184 醫學教育的本土化與國際接軌(下)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84期 分享園地【醫學教育】 ====醫學教育的本土化與國際接軌(下)==== *醫學教育的本土化與國際接軌(上) 請看e快報 第183期 醫學院 劉克明教授 '''2010年代,台灣醫學教育現況:''' 台灣醫學院開始重視病人健康與福祉為優先的病人安全教育 (Patient safety education),與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台灣整體醫學教育特色為: 1. 大部分醫學院已參考美國 ACGME的住院醫師六大核心能力,規畫新課程,推動成果為導向的醫學教育 (outcome-based education) 。 2. 進行課程改革: 推動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整合、融入科學基礎、核心臨床能力、醫學人文、倫理及專業素養等。 3. 改善教學方法: 推動問題導向學習 (PBL)、團隊導向學習 (TBL)、小組討論、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 及模擬病人 (simulator) 等實際操作的經驗學習等。 4. 改革評量學習成果的方法: 採用多元化的評量方式,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果,例如: OSCE, Mini-CEX, DOPS, Portfolio, Presentation, 3600Global rating等。 5. 評鑑醫學院: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HEEACT) 與台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 (TAMC) 對醫學校院及醫學系進行評鑑。 4. 全國標準化病人協會於 2010 年 7月成立。 5. 全國醫學院執行2011年醫學校院聯合臨床技能測驗 (OSCE)。 6. 醫策會推行 PGY。 7. 邀請國際知名醫學教育專家學者莅臨演講、主持工作坊。 再參酌台灣醫學醫學會會議的主題,包括: I. 台灣醫學會100年春季學術演講會節目主題(7), II. 台灣醫學會104 屆總會主題(8)。 I. 2011年5月21日 臺灣醫學會100年春季學術演講會節目(7) a. 外賓特別演講: Changes in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Viewpoint from Mayo. 主講人為Prof. Wojciech Pawlina。 b. 特別演講 1:從教育的眼光看台灣的臨床醫學教育. 主講人為賴其萬常務委員兼召集人。 c. 特別演講 2:量身訂作的醫學教育與專業素養:全球化趨勢之反思. 主講人為楊泮池理事長。 d. 特別演講 3:醫學教育的承先啟後-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 主講人為陳怡安副執行長。 II. 2011年11月12~13日 臺灣醫學會第104屆總會(8) 教育演講: a. 台灣醫學教育的變革。召集人 賴其萬常務委員兼召集人。 b. 醫學生學習與畢業後訓練的教育連結。召集人 賴春生院長。 c. 醫學人文教育:理論與實務。. 召集人 楊泮池院長。 '''由上面之敘述,可看出台灣醫學教育的現況已將國際醫學教育的全部重點本土化,同時台灣醫學教育也已經跟將國際醫學教育接軌。''' '''未來醫學教育的發展方向及重點'''(9): WFME 主席Dr. Lindgren於 2011年之文章 “The doctor we are educating for a future global role in health care”,提出未來醫師的角色與價值特別重要的主題如下: 1. 專業素養與個人的發展。 2. 醫師担任溝通者、教育者及研究者。 3. 醫師移民與未來之醫療。 4. 醫師担任醫療照護的管理者及社區醫療的領導者。 5. 醫師與醫療的社會責任。 6. 醫療團隊的領導與成員關係。 '''醫學教育之未來發展重點'''(1) UCSF 大學醫學院Dr. Irby受美國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邀請,於訪問多所醫學院後,建議未來醫學教育四個發展重點: 1. 學習成果標準化,學習過程個人化 (Standardize on learning outcomes and individualize learning processes)。 2. 正式醫學知識與臨床經驗之融合 (Integrate formally structured knowledge with clinical experience)。 3. 隨時保持追根究底及精益求精的學習習慣 (Incorporate habits of inquiry and improvement into medical education at all levels)。 4. 重視醫療專業認同之形成過程 (Focus on progressive formation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同時Dr. Irby也提出醫療專業認同之形成途徑(1) 1.. 推動促進專業認同之教學策略,包括倫理與專業素養課程、專業行為的法規、參加典禮與儀式等 (例如白袍典禮)。 2. 專業認同之形成也可以從重視專業能力、而且是以合作及尊重團隊互動及同情心的照護之醫療機構的文化獲得。 '''臺灣醫學教育之未來發展:''' 1. 全國公私立醫學校院院長會議,醫學系學制改革現劃小組及五任務小組配合 2014年開始實施的學制改革 (6年+ PGY),進行多次會議,討論新的課程改革,包括通識課程、人文課程、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整合、實驗課程的安排、以及重新訂定醫學生核心臨床能力 81項。 2. 各校進行招生方式之改革,採多元測驗方式,精選能成良醫之學生。 3. 醫學教育單位需實行學習成果標準化,學習過程個人化。 4. 加強醫學生自省之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果評量多樣化。 5. 配合醫學教育改革,各醫學校院加强安排教師專業發展之課程。 6. 醫師執照國考增加臨床技能測驗 (例如OSCE等.)。 7. TAMC實施並檢討新的評鑑標準,以持續保証台灣醫學教育的品貿。 8. 持續且加强與國際醫學教育單位及醫學教育學者專家之合作與交流。 '''臺灣醫學教育的本土化與國際接軌之建議:''' 1. 台灣醫學教育要符合並尊重 Stakeholders 的需求與權益,包括課程目標與目的、學習成果,要符合並尊重社會、社區、各級教育主管單位、學校暨醫學院、教學醫院、教師、學生、家長、病人、病人家屬的需求與權益。 2. 為提升台灣醫學教育成果之品貿,須有一個專門負責教、學、考、用一致的醫學教育主管單位與醫學教育研究院。 3.. 為持續加強本土醫學教育的國際化,建議台灣本土醫學教育持續吸收,並融合外國之經驗及優點,不但可培育未來的優秀醫療人材,且為台灣醫療照護品質的保証。 4. 醫學教育之本土化,須重視追根究底與批判性思考並重的教育。 當天研討會中,某大學醫學院院長說在大一新生入學的開學典礼,他就跟學生說: “您們不要相信我講的話”。他解釋說因為以前人的話,很多後來被推翻。 筆者認為: 師長不宜用 ” 不要相信我講的話”,建議用 “請思考、判斷、質疑、求証、挑戰”等代替”不要相信”,並且指導與激發學生對權威者的言論,如何去獨立思考與判斷、如何收集資料以反駁威權言論,否則這些頂尖優秀的大學新生,會認為院長怎麼會講這樣的笑話? 要我們不要相信他自已講的話, 那麼其他老師上課講的也不必相信? 來醫學院求學,如果只能相信課本所寫的內容,但是老師上課講的內容不就是課本所寫的嗎? 醫學教育不是強調實証醫學嗎? 師長們講的、教的,應該都是有依\據、有文献參考的,應該是可以相信的。 人無信不立。在醫院,面對病人求醫時,醫師可以叫病人不要相信醫師的話,有可能嗎? 如果同一個院長在面對學生時,講不要相信他講的話,但在醫院面對病人時,就要病人相信他講的話,在場的學生不知會怎麼想? 萬一病人又是剛上過這位院長的課的學生時,那問題就更大了。謹建議師長的言教身教須謹慎。 誌謝:筆者承蒙台灣生命倫理學會理事長 蔡篤堅教授的熱心邀請與會,謹此致謝。 參考資料: 1. Irby D. Education physicians for the future: Carnegie’s calls for reform. Med Tea. 33: 547-550, 2011. 2. Rao H.R. Perspectives in medical education. 1. Reflections on the state of medical education in Japan. Keio J Med 55(2): 41-51, 2006. 3. Chu T.S. et al. A programme of accelerated medical education in Taiwan. Med Teach. 2009 Mar;31(3):e74-8. 4. Chu Y.A. 思想箝制、「權威」資訊及可靠資訊. 健康世界 2011年6月29日.. 5. Workshop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Medical Education & 2011 AMEWPR Advisory Board Meeting. 6-12, June 2011. 6. 27th Korean Medical Education Congress. 9 -12, June, 2011. 7. 臺灣醫學會100年春季學術演講會節目. 台中‧ 2011年5月21日. 8. 2011 臺灣醫學會第 104 屆總會. 台北‧ 2011年11月12~13日. 9. Lindgren S. & Gordon D. The doctor we are educating for a future global role in health care. Med Tea. 33: 551-554, 2011. 附件: 2011年 Dr. Lingren. and Dr. Gordon提出未來醫師與醫學教育的優先進行及處理之項目 (Generally Agreed Priorities for the Future Doctor and Medical Education)(10) •Mismatch of competencies with patient and population needs, •Teamwork, •Hospital specialist orientation at the expense of primary care, •Leadership, •Leadership to improve health-system performance, •Partnership approach with patients, for long-term health gain, •Social accountability, •Difficult decisions in situations of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Communication, •Professionalism, •Physician-scientist, •Generalist, •Capacity to change, •Profound ethical understanding, •Life-long learner, •Habit of inquiry and improvement, •Striving for excellence。. [[enews184]] [[Category:分享園地]] [[Category:醫學教育]] [[Category:劉克明]]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