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Enews118 參加教育部醫教會性別與醫學教育工作坊報告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18期 分享園地【醫學教育】 == '''參加教育部醫教會性別與醫學教育工作坊報告''' == 醫學院 劉克明副院長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為提昇醫學生對性別差異之敏感度,改善醫學生性別教育的成果,特別委託本校性別研究所辦理性別與醫學教育工作坊,主題是”加強醫學系性別意識之課程設計”。該工作坊於五月三日在台北市國立編譯國際會議廳舉行,共安排12場專題演講及討論。 第一場演講是教育部醫教會執行長賴其萬教授主講,賴教授提出性別意識在醫學教育及其他醫事教育的重要性,特別是現在國內女性醫學生及女醫師的比例已明顯增加,而且不僅僅是醫師服務的對象有一半為女性,醫師執行重要臨床醫療照護工作的夥伴也大部份是女性‧賴教授的演講中提出了這些事實,提醒我們在醫師培育過程中,必須要特別重視這個議題。 在此全國性 “性別意識之課程設計” 的第一次工作坊中,討論的議題包括性別如何融入醫學人文教育、性別特異性的觀點如何融入基礎醫學課程、女同志的就醫經驗、高雄市醫院的婦女親善門診調查等,最後綜合討論性別教育如何融入醫學系課程。筆者之感想及建議重點摘要如下: * 女醫師及女教師之醫學學術地位有待更進一步提升: 目前女醫師之學術地位仍偏低,以英國為例,長期以來,英國醫學院女畢業生甚少、但這種狀況己經改變。申請就讀英國大學醫學系人數,在過去20年,女生己超過40%,在 2002-2003年醫學生之60%是女生。但英國全部醫學院的教授中,女教授只佔11%,臨床講師中則僅36% 是女性,全國33位醫學院校長只有2位是女性。而在美國醫學院教授中,只有 15%是女性,全國學科主任中有 11%是女性。 女醫師及女教師在醫學學術地位較低之原因,主要是醫學專業的學術單位需要長時間工作的特殊文化,醫學學術界對女醫師及女教師所提供的支持及鼓勵較不足,加上男同事的心態及資深的前輩之操作也有關 (Kimietowicz 2008)。 * 女醫師在臨床醫療表現的特色: 最近一期BMJ,Dr. Firth-Cozens的文章-性別在醫療表現的影響,提及以英國10個專科分析,2004-2005年擔任顧問之醫師:男性7236位,女性1048位。 在這段期間,每個男顧問醫師平均比女醫師多會診160個案,女醫師為何會少這麼多? 主要是因為這些專科在分配consultants的工作時,是由資深醫師負責,他們大都是男性,在安排分配並不很公平。另外一方面,女醫師花更多的時間在病人身上,會診時女醫師會談的更多、更久、更深入(病人對女醫師也比較會講),因此女醫師會診的病人數就較少。 在同一篇文章,Dr. Firth-Cozens提到女外科醫師佔全部外科醫師之20%,但要求轉診的個案只有9%是女醫師,因為女醫師對病人表現比男醫師更關心、細心、細膩。 難怪Dr. Scarle在一篇Med. Edu的文章說:假如您要開好刀,找女醫師 (If you want to the surgery doen well, get a woman to do it.)。 另外因醫療過失而導致被控訴部份,在美國的醫師因為醫療過失而被控訴的只有三分之一是女醫師。在英國被控告有執業問題的醫師,49位中只有6位是女醫師。而在挪威的一般科醫師中,女醫師佔31%,但是被病人抱怨的只有百分之十五是女醫師。 至於醫師在面對醫療壓力時,只有極少數女醫師有酗酒的問題,而且沒有女醫師被控有sexual misconduct or fraud的行為問題。 女醫師具備關心、細心、擅長於溝通技巧,容易被病人接受、認同等特質,因此被病人控訴或埋怨的女醫師很少! 在未來醫學教育課程中,筆者建議男同學需要加強溝通及同理心等方面的教育。 * 女醫師在臨床醫療選科的特點: 英國的女醫師在選科時較集中於少數對家庭友善(family friendly)的專科,例如基礎照護與精神科,較少去走外科,也代表在這些女醫師較多的專科,有較多的醫師是兼職及較多產假的情況,也較容易造成醫療照護缺乏持續性以及資源的運用是不平衡的。 另一方面,女醫師比較喜歡兼職,以便有較多的時間照顧小孩,也有不少女醫師計畫在60歲以前就退休,使得他們工作的時間變的更短。 * 對性別教育的期望: Dr. Dacre提及醫學教育界及醫療機構,非常需要也希望吸引最優秀及最聰明的人當醫師,不管招收的對象是男性或女性。事實上,有些病人偏向去看同性別的醫師,因此我們理想地應該要有相同數目的男醫師與女醫師,而且要待之以平等的地位、工作權、升遷的機會 雖然在英國醫學系的女學生人數明顯增加,這種情況也己發生在美國、加拿大、澳洲及台灣等國家,但筆者認為性別意識教育之課程設計不應僅僅侷限於醫學系課程,而且其內容也不應侷限於知識,更需要重視態度、技巧、價值觀等。因此筆者建議要規劃跨學科的性別意識教育課程,將醫、牙、藥、護等各學系學生組成小組,採用PBL方式一起學習,以建立良好的性別敏感度的基礎,隨後再進一步推廣到醫院的工作人員,全面改善在醫療環境中的性別意識。 誌謝: 教育部醫教會執行長賴其萬教授長期投入醫學教育改革,提昇台灣醫療的品質,是醫學界的最佳 role model,也是此次工作坊的催生者,謹此致謝。 本校性別研究所所長成令方教授主持並規劃此工作坊,非常用心,使得本次工作坊內容豐碩,參與者發言踴躍,討論非常深入,而且對性別如何融入醫學教育課程中,有初步且具體的成果,非常令人感佩。筆者對成所長之用心與熱心推動醫學教育,謹此致謝。 參考資料: Firth-Cozens J. Effects of gender on performance in medicine, BMJ 336:731-732, 2008 Kimietowicz Z. Women in academic medicine still have to battle against Macho culture. BMJ 336: 979, 2008 Scarle J. If you want the surgery done well, get a woman to do it. Med Edu 34:598-599, 2000 Mckinstry B, Dacre J. Are there too many female medical graduates? BMJ 336:748-749, 2008 Nobelius AM, Wainer J. Gender and Medicine: a conceptual guide for medicine educators. Monach University, Australia, 2004. [[enews118]] [[Category:分享園地]] [[Category:醫學教育]] [[Category:劉克明]]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