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Enews51 IFMSA-SCOPE 國際醫學生聯合會交換計畫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高雄醫學大學 第51期 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專題 =='''IFMSA-SCOPE 國際醫學生聯合會交換計畫''' == 醫學系六年級劉沛綱 [[Image:IFMSA-SCOPE 國際醫學生聯合會交換計畫.jpg]] 參加動機 2003年暑假有機會招待兩位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學系)到高醫見習的交換學生,在和他們相處的一個月裡,常常會聊到台灣和其他國家醫學教育的差異及到國外交換的甘苦。尤其是到國外學習的經驗絕對是無法在台灣獲得的,這對從小及汲汲於書本知識的醫學生而言,是一個拓展視野、學習課堂外知識的絕佳機會,不論是對自己未來生涯規劃或是對國家醫療制度的體認,都有極大的助益。 波昂大學簡介 波昂大學位於德國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邦,於西元一八一八年十月十八日由普魯士國王斐特烈威廉三世所創立,是德國最大的歷史悠久的著名大學之一。波昂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也是音樂家貝多芬的故鄉和誕生地。一七七七年,人們就在波昂建立了一所高等學校,以促進蓬勃啟蒙運動繼續發展,一七八六年又把它改建為大學,這就是波昂大學的前身。 波昂大學為一所綜合性大學,設有八個學院,醫學院、數學及自然科學院、農學院、羅馬天主教神學院、基督教神學院、法律和經濟學院、藝術院、教育學院,是德國最具規模的大學之一,它也是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邦第三大的大學,大約有三萬八千名學生,有來自世界各地超過一百多個國家約二千四百名外籍學生,及為數頗可觀的外國客座教授,還包括每年約一百名宏博學術基金會的特別研究員,從事國際性的教學與研究。波昂大學的學術聲譽仍取決於六百名教授、二千一百五十名學術聘員及五千一百五十名非學術性的聘員。 德國的接待人員(波昂大學醫學系的學生) 德國亦為國際醫學生聯合會會員之一,因此,在台灣與其他會員國簽訂的合約規定下,會員國需要為交換學生安排醫院見習課程及住宿,費用方面則由我們交給台灣醫學生聯合會。因此當我一到波昂火車站,我的contact person(波昂大學醫學系的學生)就已經在火車站等我,並且帶我到宿舍安頓行李,並簡介整個城市的食、衣、住、行育、樂。隨後並帶我到醫院作一簡單的orientation,因此在到達波昂的第一天便能很快的進入狀況。我覺得這樣的方式很好,因為獨自一個人來到異鄉,人生地不熟,樣樣都很陌生,若是有當地的人為你做一個醫院的、城市的orientation,很快便能進入狀況,知道該注意些什麼,在哪裡該小心一點。 醫院見習生活 我的見習地點是波昂大學附屬醫院總院區胃腸、胸腔及一般外科,在這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見習。波昂大學附屬醫院總院區為波昂附近最大的醫學中心,病患來源大多是經由波昂大學附屬醫院在市區的各分院,及一般民眾經由自己的專屬家庭醫師轉診過來。德國是一個家庭醫師制度、轉診制度、醫藥分業制度做的十分徹底的國家,在波大附醫外科醫師並不看門診,病患都是由內科或是家庭醫師或其他醫院轉診過來,因此我並未在那裡跟過門診。波大附醫外科替我安排了兩位tutors,都是外科部的住院醫師。平時討論病例、影像、開刀過程、meeting時都是由他們替我翻譯。而關於主治醫師方面,並沒有特別跟哪一位主治醫師,因此,所有的主治醫師都會對我teaching和要求我上刀。 在波大附醫的見習生活,雖然我只是clerk,但是他們派給我很多類似intern的工作。每天早上七點,我必須抵達醫院station參加早晨大查房,由station內最資深的主治醫師(在我的station是由一名波昂大學醫學院的外科副教授)帶領R、Intern查房。查房的方式和高醫大同小異,而我的tutors或是其他的intern會適時的翻譯成英文給我聽。查完房後,每天約到八點就會進行外科大meeting,由波昂大學附屬醫院外科部主任,也是德國外科textbook的主編主持,大多是討論當日即將進行的手術,加上image討論。 白天在station時,我的工作和其他intern大致相同。由於德國法律規定抽血或放置軟針等較侵入性工作需由醫師執行,不同於台灣,因此每天早上醫師必須抽一整個station的病人的血,自然而然這些工作就落到intern身上。因此,每天早上我便和其他intern一樣,若是沒有去上刀,就必須抽完一整個station的靜脈血,也因此,在德國我有相當多練習抽血的機會。而若是有new patient入院,我大多必須和其他intern一起去做history taking,但因為我不會說流利的德文,因此我大多只做physical examination,history taking則交給其他的intern做。 而在開刀房方面,由於我在高醫已經有上刀的經驗,也已經在手術訓練中心學過縫合,我也告知我的tutor,因此幾乎每一刀他們都要求我刷手上刀,從頭參與手術到結束。當病人被推進開刀房麻醉時,我會替病人插導尿管(on Foley),之後刮除手術部位體毛。而在開刀時,我的工作就是幫忙拉勾,和在高醫時相似。令我最感興趣的是,開完刀後,表層的皮膚我的tutors會交給我縫合,而且一般外科的傷口通常都不小,因此,在波大附屬醫院我有相當多的機會練習縫合(但這需先感謝學校已經在手術訓練中心教過醫學五的學生縫合)。縫合完畢後,我需陪伴病人回到外科ICU才算工作結束。每天下午三點,我需參加每日的第二個meeting,主要是討論當日的手術是否遇到困難或是一些特殊case分享。Meeting結束後,還需參加當日的下午大查房,查房結束後,大約都已經來到下午五點半,我一天的工作也算告一段落了。在德國,intern不用值班,因此想當然爾我也不需值班! 心得及感想 十分的幸運且高興,這次有機會到德國這個西方醫學十分先進的國家參加交換學生計畫,收穫非常多。他們並不會因為你只是一個短期的交換學生就把你當客人,讓你感到自己no function;反而是讓你融入他們的醫療團隊,把你當成他們的一份子,交給你目前能力足夠勝任的工作,就如同波昂大學自己的醫學生一樣。特別還因為我是來自於台灣,無法說流利的德文,波大附屬醫院外科部還因此指派了兩位tutors指導我,帶著我和他們一起工作,並且對我teaching。當他們了解你有足夠的能力勝任工作時,他們就會很樂意讓你練習,例如:在開刀房我必須縫合傷口、替病人on Foley,在病房需要抽venous blood、做physical examination。平常他們也會跟我討論抗生素、image…等等。甚至是兩國對於醫學生的培育制度,國家醫療體制,健保制度…等等,都使我對於國內、國外的醫療環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我想這些東西對於我往後的行醫生涯是重要且必須的,並且,這些資訊是在國內見習無法獲得的。另外他們安排我住在波昂大學的學生宿舍,也讓我有機會接觸許多德國大學生,不管是醫學生或是其他科系。了解他們的大學生活和學習方式,這些對我都是一個十分好的經驗。 具體建議 個人覺得若是有機會的話,我會多多鼓勵學弟妹參與類似的交換計畫,多看看人家怎麼做,人家的制度,其實都有很多?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對於自己的生涯規劃及視野都有很大的幫助。如果可以的話,我強烈建議學校多多和歐美日等西方醫學先進國家的一流大學締結姊妹校關係,不只可以提升高醫的國際知名度和學術地位,也可以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互相交換學生,甚至教授。時間最好能拉長到半年到一年等等。並且,在對方國家休息的課程,建議可以承認學分。其實和我一起到波昂大學附屬醫院短期交換的外國學生共有四位,兩位來自西班牙,一位來自捷克,他們都可以抵免在該國的學分。如果有更多的名額提供學弟妹交換,相信對學弟妹各方面的培育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enews51]] [[Category: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專題]]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