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Enews39 認識物理治療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高雄醫學大學 第39期 健康科學院專題 =='''認識物理治療''' == 物理治療學系系主任 林昭宏 物理治療係利用聲、電、磁、水、冷、熱、力、光等物理因子(physical agents)來預防、鑑別、評估、治療病患的醫療專業,有別於藥物或手術治療。其經由 物理治療師操控各種物理因子,造成能量在人體內外的轉換,以恢復或促進人體的健康。 1950年代,台灣地區小兒麻痺的大流行造成大量肢體障礙患者對於物理治療的需求,開啟了台灣物理治療的發展史;隨著傳染病的控制、醫療專科的發展及長期照護的需求,物理治療的觸角漸進擴及其他領域,服務的對象主要涵蓋四大方面:一)急性病患:如開心或開胸手術後、骨科手術後、運動傷害或職業傷害、加護病房等;二)慢性病患:如復健科、骨科、神經科、整形外科、風濕科、疼痛科、小兒科、婦產科、腫瘤科等個案;三)長期復健者:如機能損傷者、失能者、身心障礙者等;四)需疾病預防與保健者:如高齡人口、高危險群新生兒、運動員或高危險職業傷害工作者、孕婦及產婦等。 物理治療的主要治療內容包括:運動治療(movement therapy)、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儀器治療(modality)、功能訓練與科技輔具;治療技術由早期的重量訓練、肌肉再教育、電刺激、紅外線等設施,發展到後來引進的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巧、動作控制訓練、心肺功能訓練、早期療育功能訓練、體適能訓練、目標導向訓練等 運動治療;鬆動術、深層按摩、淋巴按摩等 徒手治療;以及等速肌力訓練儀、高頻電刺激、干擾波、雷射、振動器、跑步機、腳踏車等 儀器治療。其中又以動作治療、徒手治療、儀器治療為物理治療的三大利器。動作治療是利用身體的姿勢或動作的改變,來達到伸展關節組織、強化肌肉收縮、增進動作協調、減輕水腫疼痛、降低肌肉痙攣等目的。動作治療是由物理治療師設計特別的動作,由患者主動重複的施行,是一種健康DIY。為達到動作治療的有效運用,除患者需要主動參與配合外,一位優質的物理治療師必須要有很強的解剖學、肌動學(kinesiology)、生物力學、運動治療學等基礎才可以設計出符合個人需要的動作治療計畫。 徒手治療是指物理治療師利用關節鬆動術(joint mobilization)、軟組織放鬆術(soft tissue release)、按摩(massage)、被動關節運動等技術來達到關節活動、肌肉鬆弛、減輕疼痛等目的。患者是被動的接受徒手治療,治療成效端賴物理治療師的技術。物理治療師必須熟悉解剖學、運動學(kinematics)、病理學、以及熟練各項物理治療徒手技術,才可以提供一個快速有效的徒手治療。否則可能因為施力不當而造成更多的傷害。 儀器治療則是使用物理治療儀器,釋出各類物理因子,以達到減輕疼痛、消除水腫、增強肌力、增加關節角度等目的。物理治療師必須瞭解生理學、電磁學、電子儀器學、熱療學、電療學等知識與技術,才有能力選擇最合宜的物理治療儀器,配合擬定安全、舒適且有療效的物理治療計畫。相關訊息可進一步參考瀏覽物理治療博物館網址 http://www.taiwanpt.net/ 臺灣物理治療師教育制度起於民國56年台灣大學醫學技術學系下設立物理治療組招收20名學生開始。本校物理治療最早歷史淵源於民國62年復健科物理治療室的設立,當時科主任由骨科 廖潤生教授兼任,畢業於台大復健醫學系物理治療組第一屆鍾蝶起、許梅和宋雲通等幾位物理治療師前輩為開山始祖,這時期主要提供復健物理治療臨床服務病患工作。民國77年8月復健醫學系物理治療組成立,第一屆經由大學聯考招進38名新生,為台灣濁水溪以南第一個育成專業物理治療師的學系,迄今已過16年寒暑歲月,計有13屆370多位畢業校友,大多數任職於全國各地醫療院所,為服務民眾和提升專業素質打拼。91年8月,本校物理治療組正名獨立設系招生40名(含5名推薦甄試生),目前物理治療學系共有9位專任物理治療師資和131位學生,未來將持續延聘具有學術研究能力的專業師資,成立碩士班,結合臨床研究為努力方向。 物理治療 係利用聲、電、磁、水、冷、熱、力、光等物理因子( physical agents)來預防、鑑別、評估、治療病患的醫療專業,有別於藥物或手術治療。其經 由 物理治療師操控各種物理因子,造成能量在人體內外的轉換,以恢復或促進人體的健康。 1950 年代,台灣地區小兒麻痺的大流行造成大量肢體障礙患者對於物理治療的需求,開啟了台灣物理治療的發展史;隨著傳染病的控制、醫療專科的發展及長期照護的需求,物理治療的觸角漸進擴及其他領域, 服務的對象主要涵蓋四大方面:一)急性病患:如開心或開胸手術後、骨科手術後、運動傷害或職業傷害、加護病房等;二)慢性病患:如復健科、骨科、神經科、整形外科、風濕科、疼痛科、小兒科、婦產科、腫瘤科等個案;三)長期復健者:如機能損傷者、失能者、身心障礙者等;四)需疾病預防與保健者:如高齡人口、高危險群新生兒、運動員或高危險職業傷害工作者、孕婦及產婦等。 物理治療的主要治療內容包括: 運動治療 (movement therapy) 、 徒手治療 (manual therapy) 、 儀器治療 (modality) 、功能訓練與科技輔具; 治療技術由早期的重量訓練、肌肉再教育、電刺激、紅外線等設施,發展到後來引進的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巧、動作控制訓練、心肺功能訓練、早期療育功能訓練、體適能訓練、目標導向訓練等 運動治療;鬆動術、深層按摩、淋巴按摩等 徒手治療;以及等速肌力訓練儀、高頻電刺激、干擾波、雷射、振動器、跑步機、腳踏車等 儀器治療。 其中又以 動作治療、徒手治療、儀器治療為物理治療的三大利器 。 動作治療 是利用身體的姿勢或動作的改變,來達到伸展關節組織、強化肌肉收縮、增進動作協調、減輕水腫疼痛、降低肌肉痙攣等目的。動作治療是由物理治療師設計特別的動作,由患者主動重複的施行,是一種健康 DIY。為達到動作治療的有效運用,除患者需要主動參與配合外,一位優質的物理治療師必須要有很強的解剖學、肌動學 (kinesiology)、生物力學、運動治療學等基礎才可以設計出符合個人需要的動作治療計畫。 徒手治療是指物理治療師利用關節鬆動術 (joint mobilization)、軟組織放鬆術 (soft tissue release)、按摩 (massage)、被動關節運動等技術來達到關節活動、肌肉鬆弛、減輕疼痛等目的。患者是被動的接受徒手治療,治療成效端賴物理治療師的技術。物理治療師必須熟悉解剖學、運動學 (kinematics)、病理學、以及熟練各項物理治療徒手技術,才可以提供一個快速有效的徒手治療。否則可能因為施力不當而造成更多的傷害。 儀器治療則是使用物理治療儀器,釋出各類物理因子,以達到減輕疼痛、消除水腫、增強肌力、增加關節角度等目的。物理治療師必須瞭解生理學、電磁學、電子儀器學、熱療學、電療學等知識與技術,才有能力選擇最合宜的物理治療儀器,配合擬定安全、舒適且有療效的物理治療計畫。相關訊息可進一步參考瀏覽物理治療博物館網址 http://www.taiwanpt.net/ 臺灣物理治療師教育制度起於民國 56年台灣大學醫學技術學系下設立物理治療組招收 20名學生開始。 本校物理治療最早歷史淵源於民國 62年復健科物理治療室的設立,當時科主任由骨科 廖潤生教授兼任,畢業於台大復健醫學系物理治療組第一屆鍾蝶起、許梅和宋雲通等幾位物理治療師前輩為開山始祖,這時期主要提供復健物理治療臨床服務病患工作。民國 77年 8月復健醫學系物理治療組成立,第一屆經由大學聯考招進 38名新生,為台灣濁水溪以南第一個育成專業物理治療師的學系,迄今已過 16年寒暑歲月,計有 13屆 370多位畢業校友,大多數任職於全國各地醫療院所,為服務民眾和提升專業素質打拼。 91年 8月,本校物理治療組正名獨立設系招生 40名 (含 5名推薦甄試生 ),目前物理治療學系共有 9位專任物理治療師資和 131位學生,未來將持續延聘具有學術研究能力的專業師資,成立碩士班,結合臨床研究為努力方向。 [[enews39]] [[Category:生命科學院提供]]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