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Enews276 人不親土親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人不親土親'''== 香粧品學系 陳冠年教授 還記得上一次親手捧起泥土,聞聞它,那是多久以前的事嗎? 想起剛上大學的時候,系上有一位「學姊夫」是念土壤系的,有一回筆者大剌剌地問他:「學土壤要做什麼呢?」對方不疾不徐地回說:「為你們預備糧食。」當時似懂非懂,倒覺得自己莽撞。最近在圖書館的架上隨興借閱一支影片「泥土向前衝」(“Dirt”),出乎所料地與大自然進行一次螢幕邂逅,知性與感性皆得飽足。該片類似自然教材中的土壤單元,專家和有心人士現身說法,淺顯扼要地解說和比喻,讓觀眾恍然大悟:原來我們的生活與土壤如此息息相關。同時,有識之士藉著影片登高一呼,期勉社會大眾一起保家衛「土」。 我們常聽到「大地是人類之母」諸如此類的話,鄉下長輩說到土地,那可是人們生生不息和代代相傳的搖籃。但對於天天在都市叢林奮戰的人,那些話恐怕都是馬耳東風,豈知箇中蘊含的深意。詩人吳晟的作品「泥土」末段就吟唱著: '''''不在意遠方城市的文明 怎樣嘲笑''''' '''母親 在我家這片田地上''' '''用一生的汗水 灌溉她的夢''' 大地恰如母親,乳養我們,帶來安定感,我們寧將目光投向同類,爭奪短利浮名。雖說億萬年來,滋長萬物者,陽光、泥土和水,缺一不可,人們卻習慣以視覺判斷事物,繼而傳導心智活動,凡是色彩鮮豔的、形樣獨特的,以及具備移動能力的物體,才能吸引注意,受到重視。泥土完全不屬於前列三者,當然不被青睞,甚至遭到鄙棄。即使它被捏成曲線玲瓏的花瓶,我們讚嘆的是陶匠的手藝,而非陶土本身。 許多人學會的第一個「負面」英文單字可能就是dirty,它是從dirt而來。都市的孩子多半被耳提面命:「泥巴很髒,別碰它。」殊不知,據聖經描述,第一個人類亞當(Adam)正是從泥土塑造而成,人死後也歸於塵土。誠如莊子所言:「無用之用,是為大用。」泥土看似微不足道,卻富有無窮的價值。影片中的專家讓觀眾發揮一點想像力:泥土常常經由人類的體力、智力和情緒等三方面與之對話,使我們受益匪淺。譬如,農民耕作,付出大量的勞力之餘,還需計算休耕時間,為農地調養生息,收成好壞,牽動農村上上下下的心情,畢竟在這裡,人與地相依為命。再者,人與土壤的夥伴關係在印度聖牛身上可見一斑:泥土孕育嫩草,牛吃嫩草排泄,排泄物可供飼主多種用途,而他們真心愛護上蒼所賜的土地,如此循環,構成可貴的生命鏈。 專家又說道,土壤的構造與人體相似,都有基因、細胞和蛋白質,一掬土就蘊含數以億計的微生物,不折不扣是一個龐大的生命系統。然而,當機器代替獸力以勤農作,化學品灑滿耕田,雖具大規模採收的經濟效益,土地的天然質性卻一去不返,因為土壤養分被剝奪,難以恢復。此外,鋪設柏油馬路帶來交通便利,但劃開自然生態的脈絡連結;水泥建築堅固耐久,城市廢氣取代鄉土芬芳;大片林相慘遭破壞後,棲息當地的動物首當其衝,水質分布遽然改樣,後果不堪設想。人類親手戕害的土地,未來必將「加倍奉還」。 善待土地,就是善待自己,我們沒有本錢不謙卑地與萬物和諧相依,理當好好珍惜。還有,下次如果有人說你「土裡土氣」,不必當作貶抑,呵呵,那是一句肯定哩。 [[enews276]] [[Category:分享園地]] [[Category:陳冠年]]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