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Enews33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33期 分享園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本校 楊俊毓副校長<br/><br/>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時稱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時是「高齡社會」,若達到20%則稱「超高齡社會」,內政部在4月10日表示,台灣地區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於三月底時達到14.05%,台灣正式宣告邁入「高齡社會」,如何維護高齡人口的生活品質與尊嚴,以及因應老化社會帶來的青壯年照顧及扶養負擔加重的問題,已然是政府施政問題的重中之重。 我國傳統文化向來很重視老人福利,敬老尊賢、恤老憐貧都是優良的傳統美德。孟子政治哲學的最高理想是以大同世界為目標的王道政治,他曾向齊宣王推銷仁政。簡單的說,就是先敬重每個人自己的父母長輩,然後推而廣之,同樣的敬重別人的父母長輩;每個人都愛護自己的子弟,然後擴而充之,同樣的去愛護別人的子弟,這就是孟子主張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句話其實簡單的說就是推己及人的意思,也是孟子心中理想的社會。這與《禮記.禮運》大同世界的理想境界「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思想是一脈相傳的。 孔子心中的理想社會《論語公冶長》也有記載。有一天顏淵和子路站在孔子旁邊閒談,孔子就說:何不談談你們的願望與志向呢?子路說:我希望我很有錢,我願意拿出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裘與我的朋友共用,就是用壞了也不會抱怨(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真有豪俠之氣,夠氣魄。 顏淵說: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才能,自己認為勞苦的事,也不交給別人(願無伐善,無施勞)。孔子聽完,還沒說話,子路就忍不住的發問,老師,你的呢?孔子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孔子的志向是:他願社會上的老年人,無論是精神或物質方面,都得到安適的奉養;社會朋友之間能夠互相信任,以誠信交往; 年輕人永遠有偉大的懷抱,這個社會也要永遠關懷年輕的一代,孔子心中的理想社會將「老者安之」列為首要。 關愛我們身邊的老人,最簡單可以做到的,就是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那就是盡孝。 首先,我們做子女的人,對父母的年齡不能不知道,為什麼呢?一方面是知道父母的年齡多了一歲,為父母的年壽綿長而感到高興;另一方面,也害怕父母年歲越高,形體日漸衰老,距離人生的終點越近,自己承歡膝下的時間也越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所以盡孝要即時,父母俱存,天倫之樂,是人生至樂,這不是人的能力可以勉強得來的,要特別珍惜,否則「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總是人生的遺憾。 一般人以為只要給父母住最好的,穿最好的,吃最好的,就算是盡孝道,其實那只能稱「養」父母,算不上「孝順」父母。孔子曾說現在的人不懂孝,以為只要能養活父母親就是孝,然而,就算是狗跟馬,一樣有人養著,如果對父母沒有一片敬意,就不是真孝,那跟養狗養馬又有何差別呢?(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的這一比喻與見解,值得我們深思。 孟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孟子說「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弗敬,獸畜之也」,意思是說對人如果沒有真正的愛心,只是把東西給人吃,那就和養豬一樣,但有愛心還不夠,要是沒有恭敬的心理,那還是沒把人當人看,那就像飼養動物一樣,那就是「犬馬之養」而非「人子之養」。因此「犬子之養」首重尊敬父母,這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到的,只有「為不為」的問題,沒有「能不能」的問題,但是給父母提供好的物質享受,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到的,如果給父母提供好的物質享受是孝,那麼自古貧家無孝子。 事實上,大多數的父母也不見得期望有多好的物質享受,就算只有「一粒花生」可吃,但這粒花生卻含著兒女的孝心,那也是滿心歡喜的,台灣有句諺語:「在生食一粒土豆,卡贏死了拜一個豬頭。」意思是說孝順父母在父母還在世時較有意義,如果父母在世時不能真心孝順,等父母往生了才用豐盛佳餚(豬頭)祭拜,那又有什麼意義呢?閩南語另一句俗諺:「在生吃四兩,卡贏死了拜豬羊」,也是強調父母在世時,孝敬他四兩肉,勝過死後用整隻豬羊來祭拜。這兩句台灣諺語其實都是教人孝順需即時,死後才祭拜豐厚已沒有用,不如生前奉養的菲薄(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 說一個台灣俗語「草繩拖俺公、草繩拖俺爹」的故事做為本文的結語。從前,有個父親因為年老體弱多病,兒子打算棄養,於是帶著他的兒子(也就是孫子)用一條草繩,合力將年邁的父親(阿公)拖到深山裡,打算丟棄在那兒,父子回程時,他的兒子卻將草繩撿了回來,父親就問他,你為什麼把草繩帶回來?他的兒子回答說,將來等到你年老時,再用此草繩把你拖到森林裡。這個「草繩都會撿回來」的故事,其實暗示後輩子孫會以父親之行為加以學習仿效。 我們終有一天會老,我們也都希望將來老的時候,也會得到子孫後輩的關愛,讓我們從孝敬父母做起,給後輩做個榜樣,同時也要尊敬長輩,你怎麼待別人,別人也會怎麼待你,現實人生,有時真的是「種什麼、生什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多做好事,準沒錯! *編按:轉載自蘋果日報,原文出處:https://tw.news.appledaily.com/forum/realtime/20180418/1337025/ [[enews333]] [[Category:分享園地]] [[Category:楊俊毓]]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