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Enews367【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臺灣血液之母的真善美—林媽利醫師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67期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 '''臺灣血液之母的真善美—林媽利醫師''' == [[Image:367月印萬川.jpg|400px]] *高醫醫學系第五屆畢業、本校第十四屆學術類傑出校友 *現任:馬偕紀念醫院輸血醫學暨分子人類學研究室榮譽顧問、台大醫學院法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中華民國輸血協會名譽理事長 *曾任:台大醫學院病理科副教授、中華民國輸血學會理事長、國際輸血學會理事 林媽利醫師是本校第十四屆傑出校友,活躍於輸血醫學、血液病理及臨床病理領域,在國際專業刊物上發表超過一百七十篇專業論文,並獲「Who' s who世界名人錄」連續登錄三十年。此外,亦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提名,成為臺灣第一位入圍「Helena Rubinstein獎」的傑出女性科學家。1999年林醫師主辦臺灣首次的國際輸血學會西太平洋區大會,將臺灣的輸血研究學者們推上國際舞台。2011年,榮獲國際輸血學會獎(ISBT Award),是臺灣第一人;同年,又獲頒臺灣醫學會杜聰明博士傑出紀念獎。 打破一般人對研究者的刻板印象,林醫師其實是很感性的人。「從小就喜歡看美的東西,像天空的星星或黃昏的夕陽,都會讓我很高興」。用赤子之心欣賞周遭事物的她,與其說是科學家,更像藝術家。 林醫師記得杜聰明院長曾提過,一名醫生不只要懂醫學,而且要懂哲學、藝術與文學。由於這樣的理念,杜院長曾經聘請臺灣第一位赴法學習印象派的劉啟祥畫家來授課,開了一個「星期六畫會」。杜院長的叮嚀言猶在耳,至今,畫畫仍是林醫師調劑身心的方式之一。 談到對高醫的回憶,她說:「還記得到高醫任職的時候,是蔡瑞熊院長。他說高醫的精神就是認同臺灣,為了臺灣在拚命,努力在做。」這種理念令她很感動,並想起杜聰明院長也是這樣時刻心念這塊土地,曾訓練一群醫師至偏鄉及離島服務;研究方面,也注重在地的疾病。這樣一直傳承下來的精神,影響了林醫師研究主題的選擇。 「與其做一些很高深的,外國人都在做的研究,我寧可做本土的研究,來解決臺灣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林醫師展現出她堅毅又溫暖的人格特質,踏入了當時較少人投入的血液醫學領域。1980年代初的臺灣還沒有捐血的風氣,醫院的血液來源大多是「血牛」,加上作業流程也沒有標準化,安全性堪憂。林醫師帶著使命感,扛下了這份重任,以堅強的意志力,勇敢面對種種艱難,最終協助衛生署建立出適合臺灣人的捐血制度及輸血系統。此外,她還著有《輸血醫學》一書,成了臺灣大多數醫學院學生的教科書。 近年來,林醫師致力於基因研究,希望追溯臺灣族群的起源,幫助臺灣人尋根,並將成果寫成《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臺灣各族群身世之謎》一書。林媽利醫師說,她至今仍謹記杜聰明院長的教誨「樂學至上,研究第一」,雖然早到了可以退休的年齡,她依舊為研究工作奉獻心力,並藉由閱讀持續學習。 對母校有什麼期許呢?林醫師回答:「廣納各方人才,才容易激發創意。」她以自己的實驗室為例,說明召集各路優秀人馬的重要性,希望高醫在這方面能做得更好。她也提到,高醫的校友們大多很樂意回饋母校,學校可以善加利用這方面的資源。她並期勉在校學生,要有關懷社會的心,勇於離開舒適圈,闖出自己的天空,開拓不同的視野。她也說道:「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沒有憂慮,還有,可以做自己做喜歡的事。」期望所有高醫人跟林醫師一樣,活出生命的真善美。 (本校醫學系陳俐融 撰稿) *編按:自284期起,「人文e館」單元轉載【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enews367]] [[Category:一方清靜 人文e館]] [[Category: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