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跨越生死的傳承 高醫大感恩大體老師無私教誨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468期 焦點e快報 == '''跨越生死的傳承 高醫大感恩大體老師無私教誨''' == ■秘書處整理 解剖學是醫學生認識人體構造的重要學科,不僅引導學生探索人體奧秘,也蘊含深厚的人文關懷與生命教育,透過大體老師無聲卻有力的身教,讓學生省思生命的價值。本校於114年6月26日舉辦113學年度人體暨器官捐贈感恩大會,向大體老師、器官捐贈者以及病理解剖者致上最深的敬意,也向成就這一切的家屬們表達謝意。 林志隆副校長代表學校向大體老師、器官捐贈者及其家屬致上最深的感謝,他表示大體老師用自己的身體,成就最真實、最深刻的醫學教育課。沒有語言,卻勝過千言萬語;沒有聲音,卻震撼人心。他們用生命最後的選擇,教導學生如何看見結構、理解生命,如何謙卑、敬畏,如何用專業去守護健康、用仁心去守護病人。他期許未來學生走上臨床、面對病人時,會記得在解剖室裡的學習與感動,大體老師無聲的教導,化為學生手中的穩定、眼裡的細膩、心中的慈悲。 感恩大會中,張寶旭大體老師的次子張庭愷受邀代表家屬致詞。他是本校運動醫學系的校友,曾修過解剖學,深知大體解剖的過程,在學時他很感佩老師們的決定,也曾思考過家屬的心境,但當父親做出捐贈的決定時,他內心仍有掙扎,最終選擇尊重父親的心願。張寶旭老師選擇在人生的最後一段,用肉體成為學生知識的養份,他也期許學弟妹,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將老師帶來的無限知識傳承下去。 醫學系二年級蘇同學致感恩謝詞時表示,人體不僅是器官與結構的總和,更承載著一個人曾經生活過的印記。大體老師教給他們的,不只是構造知識,更讓他們面對「什麼是人」這個根本問題。這份教誨將伴隨他們一生,成為未來披上白袍,守護病人的力量和信念。牙醫系二年級曾同學則回顧,每次課程結束同學們圍繞在解剖台旁,向老師鞠躬致謝,儀式看似簡單,卻蘊含著對老師的敬意和感激,這不只是一次學習的過程,更是一份跨越生死的傳承。 大體老師們是寬容的引路人,他們以沈默而堅定的陪伴,引領學生從紙本知識走向實踐之路。他們是醫學生的第一位病人,讓學生學習如何觀察、理解人體,並在他們的身上劃下醫學生涯的第一刀。老師們更以身作則,提醒後輩們,行醫不僅是技術的精進,更是對生命的尊重與對患者的關懷。今年捨身貢獻醫學教育的大體老師有王小秀女士、李永堅先生、汪淑賢女士、林忠義先生、胡國彬先生、胡獻宗先生、徐容明先生、張秋月女士、張寶旭先生、郭昇進先生、陳世南先生、陳永裕先生、陳國雄先生、陳謝金盛女士、彭美月女士、蔡瑞雲女士、薛文生先生、謝鋯緯先生、羅管丁妹女士。這19位老師來自各行各業,擁有豐富多彩的人生故事,並在人生最後無私地選擇將自己奉獻給醫學教育,成為學子們最珍貴「生命教材」。他們以另一種形式延續生命的價值,也為醫學教育寫下深刻而動人的一頁。 {|border="0" |- |[[Image:Enews468焦點回顧-1.jpg|450px]] |[[Image:Enews468焦點回顧-2.jpg|450px]] |[[Image:Enews468焦點回顧-3.jpg|450px]] |- |<small>▲</small> |<small>▲</small> |<small>▲</small> |- |} [[enews468]] [[Category: 焦點e快報]]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