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Enews190 大安溪部落共同廚房參訪活動報導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90期 活動回顧 == '''性別研究所—大安溪部落共同廚房參訪活動報導''' == 陳逸 性別研究所碩士班 *時間:100年10月15、16日,兩天一夜 *地點:台中縣和平鄉大安溪部落工作站 '''前言'''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於100學年度由林津如教授開設「社區與女性主義實踐:災難與性別專題」課程,安排於100年10月15、16日兩天一夜至台中縣和平鄉達觀部落參訪。行程包含了泰雅風味餐、編織DIY、「部落食物鏈」記錄片放映及討論、以及由社團法人深耕原住民德瑪汶協會行政組長─比穗素鳳,和協會理事長、身兼部落廚房負責人─林建治帶領的交流及分享。 '''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介紹''' 中華至善社會服務協會於2000年春天,進入到和平鄉大安溪畔成立了大安溪部落工作站。在四年半的時間裡,工作站的服務從社會福利跨足到成人教育,社區營造與在地產業。 2001年工作站開始了部落教室的推廣與開課;期間歷經2001與2002年文建會的協助之下,工作站開始在三叉坑與達觀部落嘗試發展社區營造;更在2003年夏天,因應重建期的結束,開始發展在地產業,以泰雅傳統食材開始對泰雅美食進行研發與行銷,並於2006成立在地團隊立案『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主要以發展部落福利服務照顧為主要關懷,其中包含三個部分:社區照顧、文化振興,以及發展儲蓄互助會與共同購買機制。社區照顧服務以老人和小孩為主,老人提供送餐服務和居家照顧,小孩的部分則是除了體驗營之外,也有國中到大學獎助金的支持。文化振興則是在於工作站曾經紀錄過達觀部落的遷移史以及傳統儀式,也曾紀錄過三叉坑部落常食用的野菜以及傳統建築文物屋搭建,而推廣母語的工作工作站將持續關心與著力。 *參考引用來源: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簡介http://www.wretch.cc/blog/daanriver/10725115 '''素鳳─「我們在意的不是事,而是人」''' 比穗素鳳以部落發展的歷程作一簡報,簡報後的分享,她提到了部落在重建前後的差異,主要是在於災前、災後的凝聚力不同,而這凝聚力來自於對人的關懷。她說:「我們在意的不是事,而是人。」她從分享一個小故事出發,原本災後部落的發展是朝著資本主義看齊,以獲取更多的金錢和資源作為最高準則。而為了要對消費者負責,對於柿子品質、外觀的要求自然是不能馬虎。但在這樣的消費主義邏輯下,在地農民的權益也就相對被犧牲掉了。她記得在一次收購完甜柿後,她看到坐在門口外頭的農民,淚眼斑斑的對著她哭訴:「為何整天都只想著要賺錢?」,這經驗讓她驚覺到,部落的發展早已過於趨向消費者,反倒忽略了關懷在地農民的本意。這也讓她重新去反思組織的關懷以及立基點,並且檢討過去以賺錢為主的行事方式。 '''建治─從培力到陪伴的過程''' 對於大安溪部落共同廚房的經營理念,成為眾所效仿的模範。建治表示一開始大安溪部落也是從種菜、賣菜開始,然而市場機制的影響,產銷的成本被層層關卡剝削掉一層皮,使得農民根本無法賺到什麼錢。因此,在這樣契機之下,想要尋求另外的管道來維持部落所需。另外,加上些許發想,像是從部落還可以做更多事情的想法出發,再來則是連結到自己部落的傳統文化,跳脫出過去因不了解而認定無法做到的思維,也才為共同廚房的建立打下價值基礎。 從921到現在,過了12年的時間,共同廚房的價值信念並未隱埋在時間洪流中,反而愈顯清明。對於這部分,建治表示這和在地組織工作的經營理念有關,他提出從至善基金會的培力(empower)到深耕德瑪汶協會的陪伴(company)的過程轉換,也意味著組織工作者和部落族人間權力關係的改變。他說,從一開始至善基金會進駐,試圖培力在地化原住民發展組織,帶領族人一同向前。但其中還隱含著某種不對等的權力關係,投射著協助、幫助的意義在。然而,到2006年成立的深耕德瑪汶協會,全部都由部落族人自己承擔,培力不再作為一個組織經營之重點,而是轉換到另一層次的關係建立,也就是所謂的陪伴。陪伴就是關注在於人和人原初的情感,回歸到與人相處最為純粹的源頭。真摯深刻的情感依靠,也成為組織工作得以存續的重要關鍵。 對於這個領悟,是如何體會到的?建治表示,也不是在一開始便清楚知道該如何去做,也是在不斷的摸索、探究中找到了依循的原則,慢慢從中理出了共識及條理。他認為「貼近部落」是他所找尋之依歸,他以「部落的節奏」來形容之,表示在部落生活久了,自然也就慢慢明瞭這片土地蘊涵的生命力,和理解部落族人間相處的道理。他說:「貼近部落多了,所謂的專業才有辦法起的了作用。要不然如同施肥對方卻吸收不到養分一樣,事倍功半。」他以社區工作者黃盈豪的例子來說明,指出盈豪也是從對部落的摸索開始,空轉了好一陣子,持續前進後才有辦法在了解部落、貼近部落之下有所突破。 如何找到貼近部落的深刻理念,並持續經營、維護之。建治認為必須要回歸到部落原初的價值來看,也就是泰雅族文化核心Gaga的互助分享理念,標誌著「共食、共作、共享」的核心價值,也是促使部落廚房成立的主要關懷。但他表示,「互助分享,照顧部落」的價值信念,並非憑空冒出來,而在一場尋根之旅後重新認識、定位自己,才能夠清楚銜接傳統和主流社會的價值信念為何。透過挖掘出部落的發展脈絡,從耆老身上找到了和傳統文化的銜接,讓「共食、共作、共享」的價值信念能夠成為傳統和主流社認可之理念,也才得以永續經營下去。 「德瑪汶協會深耕意涵,表達在送餐、互助上的理念上,是會在心中深耕,並種下種子的。」建治如此說著。深耕並種下種子的意義,是極為深刻且令人感動的。對於人之間、大自然之間的那股純粹的情感,源自於盡心盡力的對待身邊每人每事每物,除了彰顯出人與大自然的原初連結,也滋養出身為「人」最為真切的情感。 '''心得─我和土地的連結''' 一直到踏上這塊土地的那一刻,我才算真正的和土地有所連結。 在研究室吹著冷氣、喝著不知從何而來的水和食物,某個程度上我認為我對於這片土地不怎麼有著深刻的情感。但自從接觸到原住民的議題後,原住民似乎總無法脫離和土地間的連結。印象中自己有次在課堂上發問:「究竟原住民所問的和土地的連結是什麼?」這是我由衷的疑問,自小生存在都市的我,根本無法理解所謂的土地連結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連結,又對於他們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我想這問題也是直到走出去學校、進入到部落之後才有較為深刻體會。 我想從我住在達觀部落的經驗來理解所謂土地的連結。住在部落中,每天看到的、接觸到的是什麼?不是24小時營業便利商店、也不是矗立各處的華廈公寓或者是車水馬龍的大馬路,而是沁著些微寒氣的涼風、處處可聞到之花香和爬滿山頭的白色點點─甜柿。記得,一早起床,映入眼簾,我看到素鳳家大片大片的落地窗,透進來的不是襖熱的陽光和悶熱的濕氣,而是整片和煦的陽光和舒服的氣息,整個人便對這一天充滿著動力,如同為自己加持一般,充斥著活力。這些感知、感受,都是和這大自然、這片土地有關,接觸著這些人事物,都讓我深刻的有所感觸。原來,這便是我一直無法理解的原初情感,也是我無法懂得的深厚寄託。 當微涼的風吹拂,佐著和煦的陽光,配著大安溪流域的壯觀景色。我這才知道所謂「土地連結」這回事,才明瞭原住民自出生以來,所和大自然滋潤分離不了的情感。 [[Image:Enews190活動回顧.JPG|400px]] [[enews190]] [[Category:活動回顧]]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