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Enews223 陳永興院長「醫學與文學的對話~台灣醫師的文學寫作」藝文講座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223期 活動回顧 == '''陳永興院長「醫學與文學的對話~台灣醫師的文學寫作」藝文講座''' == 圖書館出版推廣組 蔣雲鳳 [[Image:enews223活動回顧-1.jpg|400px]] 以醫學的愛維護人權和社會公義、畢業於1975年的本校校友、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陳永興,於5月23日(四) 17:00 ~ 18:30蒞臨本校演講「醫學與文學的對話-台灣醫師的文學寫作」。 陳永興以感興的語調說,40年前入學高醫時,當時校地非常小,連上課都是借用旁邊的三民國中教室。在那個資源很少的年代,醫學院只能偏向重視自然科學教育,雖然有心理學、社會學、語言等通識課程,但學生們大多不會把這些當作是很重要的課程,寧願選擇活躍於操場上的運動。 「人文素養」的教育,是培養會關心社會、人的問題之教育,陳永興語重心長地說,當時學校雖不一定教,但自己還是可以有很多方式接觸到「人文教育」,社會上就有很多值得效仿的老師。陳永興在學期間是阿米巴詩社社員,他非常喜愛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的文學作品,於是寫信請他來學校演講,自此他們成了莫逆之交。1973年陳永興發起「百達山地服務團」,利用寒暑假深入南台灣的山地鄉包括霧台鄉、大武鄉等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山地部落,從事服務工作時,黃春明也參加支持;而陳永興有機會到台北時,黃春明也義不容辭以機車載陳永興到北投遊玩。陳永興說,他從黃春明身上學到很多事情,特別是小說家對人事物的敏銳觀察力。 陳永興回憶,其實一開始對當醫師很不感興趣,在學生時代閱讀相當多的課外書籍,看了史懷哲等人的傳記,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一些有理想的人為弱勢國家的人民做如此偉大的貢獻。後來讀《蔣渭水傳》,看到蔣渭水把台灣當病人,為台灣診斷問題,經常邀集醫師、學生與社會人士討論有關臺灣社會弊病與興革方法;陳永興心想,也許他可以成為這樣的“另類醫生”。 陳永興談及自己對醫學史與文學的興趣與研究,也讓他與北醫結緣。當初北醫大開設醫學人文研究所時,因師資不足而沒有通過評鑑,於是北醫大另聘陳永興及另6位學有專長的老師,將他們的專長分成四大核心領域:一、生命倫理(生老病死、生死觀……等)。二、醫學史(世界醫學史、台灣醫學史、疾病歷史……等)。三、醫學與藝術(醫學與美術、文學、攝影……等)。四、醫學與社會(醫學與弱勢團體、特殊疾病、被排斥的疾病之關係,及如何破除偏見)。陳永興主要教授醫學史及醫學與藝術兩大領域之課程。 醫學的本質是探討人的生命、健康和疾病相關的問題,「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然的過程;對於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疾病和健康的問題,也常成為文學創作涉及的內容。因此醫學和文學的交集就是對生命本質的探討,對生命受疾病和死亡挑戰的探討。陳永興將醫學與文學相關的課題,歸納出可探討的主題如: *世界文學作品中的醫學 *作家本身兼具病患的角色 *精神疾病與文學 *醫師兼具作家的角色 *日本與中國的醫師作家 *台灣醫師作家的人文關懷 *台灣文學作品中的疾病書寫 根據以上可探討的主題,陳永興列出以下書單與大家分享: *[[Media:enews223醫學與文學.pdf|醫學與文學的對話書單(連結ppt檔)]] 讀偉人傳記最能從中了解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陳永興讀《居禮夫人傳》時,相當感佩於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居禮夫人,竟曾窮困到一天只吃一個麵包,把大部分的金錢和時間都用在實驗室裏。居禮夫人並沒有為提煉純淨「鐳」的方法申請專利,賺取任何一分專利金,許多廠商找她投資,也被她拒絕。居禮夫人將她的研究公布於眾,這種作法有效的推動了放射化學的發展。 陳永興說,古今中外許多文學作品出自精神科醫師,具人文素養的精神科醫師如果把他的專業加上自己的生活體驗,常常可以寫出令人感動的文章,進而影響世人。譬如,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的佛洛依德是生長在奧地利的猶太人,受到當地日耳曼人的輕視,其著作當時在學術上毫無地位,不但沒有人邀請他任教,研究出來的理論還飽受其他學者嘲笑。為追求真理,佛洛依德只能白天當醫生,晚上寫作,後來納粹政府殘害猶太人,佛洛依德逃離到英國。佛洛依德的成就對哲學、心理學、美學甚至社會學、文學、宗教等都有深刻的影響。 陳永興介紹到《當醫師變成病人》這本書時,也分享了他自己成為病人在北部兩大醫院被診斷及開刀親身經歷,才深深體會到整個醫院的許多制度是為了醫護人員的方便而設計。陳永興的父親住進羅東醫院時,每天早上最盼望的就是能見到主治醫師一面,但通常醫師們都要等晨會結束後,才去看病人,身為院長的陳永興於是改變醫院的制度,請所有醫師務必於每日早上七點先去看病人,讓病人安心後,才去處理自己院內的會議及其他行程。 談及《魯迅小說集》,最為人所知的是中篇小說《阿Q正傳》。魯迅原來是日本東北大學醫學部學生,因為受到一部日俄戰爭的紀錄電影片裡,中國人給俄國人做偵探而被日本軍逮捕要槍斃,喜歡在場圍觀的也是中國人這類事實的刺激,認為「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於是棄醫從文,希望用文學改造中國人的「國民劣根性」。 在台灣醫療發展史上,也有不少令人感動的醫生作家,透過他們的文學創作傳達了學醫者的人文社會關懷,日治時代殖民統治時期,台灣的前輩醫師如蔣渭水,與杜聰明是同學,可以說是台灣抗日運動的靈魂人物,他的《臨床講義》是第一篇以「台灣」為病患,為「台灣」所開的診斷書,他因領導抗日活動被日警逮捕入獄,所寫大量的《獄中日記》和文章可以說是台灣人「牢獄文學」的先行者。 賴和則是被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的醫師作家,他是日治時代最重要的白話文學創作者,在台灣民報發表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有詩、散文、小說,他的作品反映出當時台灣民眾飽受殖民政府高壓統治和經濟剝削的痛苦。 吳新榮是南台灣出身的醫師,在日治時代受到蔣渭水、賴和等文化協會前輩的影響。後來集結台南縣沿海地帶的文學作家成為「鹽分地帶」鄉土文學的領導者,他的作品最有名的是<亡妻記>,描寫他的夫人逝世而懷念悲慟的文筆令人感動。王昶雄在作為牙醫的生涯當中仍不放棄文學的創作。王昶雄也從事台灣歌謠的寫作,有名的台語歌曲<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就是他的作品,與聲樂家呂泉生的合作。 二次大戰結束後,台灣醫界脫離日本殖民統治,開始建立自己的本土醫學教育,以日治時代台灣人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主導的台大醫學院和台大醫院成為戰後台灣醫學發展的主要推手,杜聰明在日治時代的鴉片及中草藥研究是台灣醫界的光榮貢獻;杜聰明後來又南下創辦了台灣第一所私立的醫學院(高雄醫學大學前身),也開辦台灣最早的「原住民醫師」專修班,為台灣近代整體醫療和原住民醫療培養了不少人才。 比杜聰明稍晚,同樣接受日治時代醫學教育又跨越不同時代政權,有不少前輩醫師,也有寫出極為珍貴的文學作品流傳後世的,其中有名的台大外科大師林天佑,他不僅是台灣肝臟手術聞名世界的權威,也是優秀的文學家和畫家,他出版有《象牙之塔夢迴錄》及不少畫冊。同樣於戰後初期擔任台大第一任精神科主任的林宗義,是台灣精神醫療的開創者。另外同時期有名的病理學大師葉曙,出版的《病理三十三年》也是精彩的經典傳記文學。 還有英年早逝令人惋惜的醫師作家如王尚義(1939~1963)陳勝崑醫師(1951~1989),李宇宙醫師(1953~2007,本校校友,學生時代參加阿米巴詩社),對台灣的醫界和文學界都是莫大的損失。在戰後出生而有相同時代背景的醫師詩人當中,鄭炯明、曾貴海(本校校友)、江自得(本校校友)都是台灣《笠》詩刊的主要成員,《笠》詩刊以「本土創作」、「關懷社會」、「反映現實」為主要精神。 在台大醫學院讀書時代就已經文筆飛揚的王溢嘉,令人驚訝的是醫科畢業實習之後,竟然棄醫從文,選擇不當醫師而成為專業作家並投入文化事業的行列,在1970~1980年代的當代醫學雜誌和健康世界雜誌,王溢嘉是主要的作者更是編者,尤其後來他自己成立野鵝出版社。 這一代年輕的醫師作家,仍活躍於文壇且擁有不少讀者的有侯文詠、陳克華、王浩威、田雅各等,其中侯文詠的《白色巨塔》長篇小說不只震撼了台灣社會和醫界,甚至與銀幕上日本的《白色巨塔》相輝映,引起了各界討論醫界傳統結構與利益衝突的真相,侯文詠善於用輕鬆筆調摸索嚴肅的課題,在悲劇生命中不放棄希望和歡笑,不愧是最有吸引力的暢銷作家。 陳克華代表的是年輕一代不同類型的醫師作家,他的作品深具挑戰精神與叛逆風格,作為眼科醫師的陳克華具有獨到的慧眼看穿了人間百態和人性慾望的戰場。他也是歌謠創作者,<台北的天空>就是代表作之一,近年來他又展現攝影的作品,已有多次展覽令人驚喜。 作精神科醫師的王浩威(本校校友),他的作品大多是在診察室中接觸各式各樣的病患,從事心理治療過程中所觀察、反省、思考人的生命,自我、家庭、社會、人類的種種問題,所產生的具有精神醫療特色的書寫內容。 原住民文學作品的代表性人物~田雅各(拓拔斯‧塔瑪匹瑪,本校校友),布農族出身,有著與漢人文化不同的成長背景和思考模式。田雅各發出了原住民沉痛的心聲,有血有淚的控訴了不平的遭遇,但也充滿了幽默和反諷的機智。 最後陳永興提到幾位本身疾病纏身的台灣的文學家:劉俠(1042~2003),由於自小即有先天性風濕性疾病和多重殘障,終生都飽受病痛摧殘,雖然她吃盡了苦頭受盡折磨但也充滿堅強的求生意志和樂觀的奮鬥精神,令人欽佩的是她終生為弱勢團體從事公益。 剛過世、住在左營的文學評論家和小說家葉石濤(1925~2008),在其作品描述自己得了高血壓、肝病、糖尿病求醫的心情,他像老頑童對醫生的醫囑不得貪吃的禁令常常犯規,對菸酒的誘惑也常無法抗拒,又常吃別人提供的偏方,這都是許多病人共同的毛病在葉老的筆下顯得令人同情而發出會心的一笑。 台灣的前輩作家鍾理和(1915~1960),才活了四十五歲,一生都過著貧窮、病痛、艱苦的生活,尤其是肺結核使他長時間住療養院。但他堅持寫作至喀血而死被稱為「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留下作品有《笠山農場》、《夾竹桃》、《原鄉人》…等。 演講末了,陳永興期勉同學們永遠都要保持赤子之心,不要放棄最初的理想,他說這個社會可能給你千百種放棄的理由,但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理由,只有自己才會讓自己放棄,真正的敵人是自己。陳永興強調,能為理想做事,就已經獲得了世上的無價之寶。 陳永興2009年10月赴宜蘭羅東聖母醫院服務,深深受到許多神父、修士、修女犧牲奉獻一輩子、默默照顧弱勢病患的精神所感動,才知道原來現在還有很多外國人比台灣人更愛台灣,在台灣的各個角落堅持他們的理想。他說,羅東聖母醫院有很多原住民、殘障病友及老弱病患,服務量想當龎大。陳永興有感於鄉下的老人很多,正進行新建老人醫療大樓,二年內已募集到五億資金。陳永興院長也觀迎大家有空到羅東醫院參觀。 *參考資料:《醫者情懷~台灣醫師的人文書寫與社會關懷》,陳永興著。 [[enews223]] [[Category:資深教授]] [[Category:活動回顧]]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