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Enews293 說話是難事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說話是難事 '''== 本校楊俊毓副校長/美國耶魯大學博士 說話是人的本能,但要說的恰當並不容易,明朝呂坤<呻吟語>嘗言「人生唯有說話是第一難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解釋筆名的緣由之一是因自己說話直率,這在中國並不是好事,自己經常亂說話,給父母親帶來很多麻煩,所以自己取名莫言,就是希望提醒自己別多話。小至個人家庭,大至社會國家,話說的好,「一言而可以興邦」,三寸不爛之舌可以勝過百萬雄師,話說的不好,「一言而喪邦」,可見關鍵時刻一句話甚至於關係到國家的興盛或敗亡。 政治人物最常被提及的,往往是因說錯一句話而被人們永遠記得,經常被拿來做比喻的就是晉惠帝,因不知民間疾苦,天下發生饑荒,大臣向他報告許多百姓餓死,他反問說百姓無栗米充飢,為何不用碎肉煮粥來吃呢?這句「何不食肉糜?」 讓他成為千古以來大家對政治不滿,批評領導人昏庸無能的代名詞,晉惠帝可謂一失言成千古恨。孔子教導學生說話要謹慎小心,「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為了表現自己,不該說話而搶著說話,叫做急躁;該他說話,又忸忸怩怩不講,隱言於心;不觀察對方的臉色而輕率發言,就是盲目沒長眼睛。在語言交際中要找到一種分寸,注意說話的適當時機及內容態度,站在對方能理解的立場來思考,「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恰到好處,恰如其分,使之既直爽自然,不失禮,人家聽了,不討厭他的話,這是最難也是最好的。 上天給我們兩個耳朵兩個眼睛,但只給我們一隻嘴巴,就是要讓我們多見多聞而少言語,「言必有中」,一旦開口說話後是否能把握重點,而不是滔滔不絕,喋喋不休,多言而噪,卻全是廢話。孔子讚美他的學生閔子騫「誾誾如也」,說話態度溫和,謙虛有禮貌,有條理且從容不迫。孔子認為「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靠巧辯及銳利口才對付別人的人,常惹人討厭;同時孔子也討厭巧言令色之人,「巧言無實,令色無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故意說好聽的話諂媚別人,裝出和善的臉色奉承別人,用過分謙恭的態度來討好別人;,滿臉堆笑、點頭哈腰,營造假像,左丘明認為可恥,孔子也認為可恥…;拿破崙曾說懂得如何奉承的人,一定也懂得如何毀謗。英國邱吉爾也說吹捧奉承我的人,對我的危險也往往最大。老子有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好話聽起來都不好聽,而好聽的話卻都是不可靠的。 孔子主張謹言慎行、三思而後行,因而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以前的人不肯輕易說出口,不敢說空話,不大言不慚,因為怕自己的行為做不到而成為一件可恥的事,所以注重實踐的工夫,說話不但謹慎,做起事來卻勤快敏捷,不光說不做。台灣俗諺說「膨風水蛙割無肉」,「揚言者寡信」,估量自己的能力,審時度勢,看自己能不能做到,否則「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實踐起來很困難,難以成事。一般人的通病往往是先發議論,把實際的行動擺在言論的後面,說話容易,但說到做到並不容易,務實苦幹的人往往是不高談闊論,往往是默不作聲的;「敏於事,而慎於言」,一切該做的事馬上做,不會先吹牛而不做,「Just do it」,先做,做好了,大家都會順從他,「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一個人要言而有信,孔子認為「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把話講得超過自己的表現,就是浮誇不實,言過其行,應引以為恥;蘇格拉底說一切都靠一張嘴而絲毫不實幹的人是虛偽和假仁假義的,英國有句諺語也說光說不做的人,像蘆葦一樣靠不住。 南懷瑾大師說「耍嘴皮子是最可怕的,會講話的人,常犯一個毛病,喜歡用嘴巴得罪別人或刻薄別人,有時言語給人的傷害,比殺人一刀還痛苦」,舌頭柔軟無骨,但言語如箭,可以砍碎人骨,有時我們因逞口舌之能,禍從口出而使別人困窘沒台階下,就會樹立敵人埋下仇恨的種子,「君子欲納於言,而敏於行」,具有影響力人,說話能獎賞善事,也能懲罰罪過,主宰榮辱,說話要掌握適當的分寸,凡事考慮以後再說,避免言多不當,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後悔莫及,「出言不當,反自傷也」,修道的人如果言語不當就會失德造業,所以重視修口,台灣諺語說「心歹無人知,嘴歹上厲害」,給人台階下就是給自己留條後路,人情留一線,日後好見面。 證嚴法師說「一輩子的大事是好好說話」,「心地再好,嘴巴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善於言辭並非壞事,在現代社會立足也是必要的,但必須注意有節度,否則就容易言多必失,因言賈禍,惹人生厭。說話是難事,但無論怎樣,多讀書,少說話,充實自我最重要,吳從先<小窗自記>嘗言「讀得一句書,說得一句話」,話當然還是要說的,但意思是說先讀書,再說話,這樣才不會說錯話。說話可以是人與間溝通的橋樑,但也可能在人與人間築起高牆,初入社會的新鮮人在職場與人相處可不慎乎? *編按:轉載自臺灣時報,原文出處:http://www.twtimes.com.tw/?page=news&nid=584808 [[enews293]] [[Category:分享園地]] [[Category:楊俊毓]]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