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Enews333 我的教室是空的:這是個問題嗎?(1)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33期 分享園地 =='''我的教室是空的:這是個問題嗎?(1)'''== 本校 醫學院 劉克明 教授<br/><br/> 2018年5月15日,高雄醫學大學的教師核心能力專業發展社群活動,與會師長們討論到目前的上課情形,常會遭遇到出席同學不甚踴躍的問題。筆者剛好看到 2018年5月2日 Reflective MedEd刊登 Dr. Kamran M. Mirza 的文章: My classroom is empty: Is that a problem? 在獲得 Dr. Mirza 的同意,謹將該文章翻譯如下,以供參考。 對比我資淺的同儕們傳授資訊,我並不會感到陌生。身為一個住院醫師和研究員,我在教室裡教過許多醫學生。現在我回想起在上這些課時,我發現學生們到教室上課、參加複習課及實驗課等活動,都是被逼迫的。然而,我對教學的熱愛卻在這些授課的過程中增加了。我對病理學教育的新穎教學方法的熱情,讓我獲得了教師的職位。我很高興成為病理學教師,我覺得在這方面,有很多是我可以嘗試和實現的,這是多麼偉大的榮譽,我迫不及待地想見到我的學生。 去年秋天,當我走進教室要上我的第一堂課時,我發現教室的一半是空的。一排又一排的座位都沒有人。到底誰會成為我創新理論教學法的受益者? 由於出問題的這堂課是醫學系二年級課程開始上課的三堂演講課之一,通常都是安排在開學第一天,因此這更加不尋常!這幾年來,我一直都在教這門課程,在上課的第一天,我總是發現全部班級學生都會出席。 但今年上課的第一天,全班只來少數學生。“我們要等待更多的人來嗎?”我問了一位些在第三排的女孩,她朝我的方向看了一眼,我是希望另一半的同學還在其他地方為上一堂課忙碌。 但令我沮喪的是,我們並沒有等到其他人來。 我仍然決定多延遲幾分鐘。 不久,門被打開了。兩位學生走進來,我非常高興。然而,這個高興很短暫; 因為學生們發現走錯了講堂,立刻走了出去。 教室第一排的三位學生,認真地在聽課。 在前10排中還有幾位學生,有些顯然是看臉書 (Facebooking) 的,有一些散坐在遙遠的後方。我必須承認,他們的到課情形,分散了我講課的注意力。 我一直是適應於新科技的強力支持者,而且讓學生們,更容易地以他們自己選擇的任何形式去獲取資訊。我持續地注意我的講課聲音的錄音,因為大多數缺席者可能會在一小時後,以1.5倍率的速度收聽。 雖然我在理論上,完全不反對這個概念,但我發現自己渴望學生們的視覺反應,冀以幫助我調整自己的教學。是我失去了與學生們之間的接觸嗎?這種感覺真讓我感到透不過氣。 學生們經常說一種尺寸不適合所有的人 - 每個人的學習習慣、態度與方式都不同,我完全同意。 因此,演講廳並不適合於每個人,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每個人的學習都不同,而且我們為此做出了調整,老師們是不是也要有不同的教學法?有的老師較擅長於在線上的Skype講課,有的老師較專長於面對面地進行教學?如果事實是這樣,我們是否要為此做出調整? 我們應該嗎? 到目前為止,我有幸能夠教授醫學系二年級三門課程。 雖然我不能說我知道每位學生的姓名,但我向你保證,每個班級的結構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發現大多數學生在單獨處理時,都有類似的特點,但是他們集合在一起時,每個班級帶給學生們的動力都是不同的。我發現自己與一些班級有更頻繁的接觸,而與其他班級則相對地較少。而且,每位老師都有個人不同的教學法,我發現在面對著我的學生時,我教得最好。它激發了我、激勵著我,讓我更有教學熱情,我徹底享受它。我的講課過程並非一成不變地,而是依據學生的肢體語言、態度、課堂中打哈欠的次數等不同的反應線索,進行即時的調整。 [[enews333]] [[Category:分享園地]] [[Category:劉克明]]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