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Enews350 在人工智慧時代重新構思醫學教育(1)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50期 分享園地 =='''在人工智慧時代重新構思醫學教育(1)'''== 本校醫學院 劉克明名譽教授<br/><br/> 傳統的醫學教育主要是建立在大約一個世紀前, Flexner Report發表之後。從那時起,與醫學相關的科學以及群眾的醫療照護的需求,發生了重大變化,醫學教育隨之進行顯著的改革。但迄今仍有不少與醫療照護有關的問題存在,包括醫師明顯的不足,特別是在新興經濟地區,不但基層醫師的比例不足,而且專科醫師的分佈也不均。此外,部分醫師無法充分地適應科學的新發現,或他們的患者不斷變化的需求。最基本的,醫學院沒有足夠數量的臨床醫學教師是已經準備充分、有效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太少的醫學院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醫療制度的改變做好準備。事實上,醫學院應用偏重記憶為主的教學法訓練學生臨床照護技術,而學生實際演練臨床照護技術的時間也不充足。更甚的,醫學教育的高成本以及與當地醫療環境無關的教育計劃,剝奪了社區醫療照護急需的醫學專業知識,皆是醫學院需要解決的問題 (Jason and Douglas)。 ;然而,醫學院要解決教育的問題時,面臨的最基本的挑戰是,臨床醫療正在迅速從資訊時代轉變為人工智慧時代。醫學教育界要如何在人工智慧時代重新構思醫學教育(Reimagining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AI)? 醫學教育必須從資訊時代轉向人工智慧時代 (Medical education must move from the information age to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18年8月的 Academic Medicine 期刊,刊登美國學術醫學中心學會主席與副主席Dr. Wartman 與 Dr. Combs的一篇文章 -- 醫學教育必須從資訊時代轉向人工智慧時代 (Medical education must move from the information age to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筆者獲得作者同意,翻譯成中文,謹將其文章重點摘述如下,以供醫學教育界推動未來課程改革之參考。 現代醫學之父 威廉·奧斯勒爵士 (Sir. William Osler) 曾經說過醫學是一門不確定的科學,也是一種或然率的藝術。然而今日,這個歷史悠久的觀點,儘管未被挑戰過,但正在被更精緻化。醫療專業的不斷變化和醫學教育的改革,將使醫師更有效地進入現代醫療,這些都是白皮書和新聞報導常見的主題。常見的改革主題,包括重新的強調溝通、團隊合作、風險管理和病人安全。我們認為這些改革很重要,但還不夠充分。醫學教育的改革,需要更加注意解決從資訊時代快速的過渡到人工智慧時代,執行醫療的所有最根本的變化。這種轉變的後果,是要求重新制定醫學教育課程。這種重新制定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學生必須瞭解和處理 “資訊” 和 “人工智慧” 之間的差異。 ;資訊與人工智慧 (Information Versu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資訊時代(大致從20世紀70年代到2010年代,機器學習工具的出現前),其特點是為了一個目的,準確的、及時地、具體的和有組織的運用數據,並在一個賦予它們意義與相關性的環境中呈現,而且導至增加理解和減少不確定性。在此期間,醫師面臨的主要挑戰是,確定有效性以及如何有效地運用此可方便運用的資訊。 人工智慧 - 或電腦模仿人類認知 - 曾經只是一種未來主義者的願景。現在,電腦或電腦控制的機器人,去執行與聰明人 (intelligent being) 有關的一般工作的能力,是已經被廣泛地接受。更重要的是,“人工智慧”一詞應用於發展一套賦予人類心智歷程的特徵,例如推理能力、發現意義、概括和/或從經驗中學習的系統。 使用人工智慧的應用於處理數據,對醫學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大多數基於記憶的課程,必須轉變為教導學生具備能夠有效整合,和利用來自越來越多來源的資訊之能力的課程。 例如,管理在人體內與體外,可方便使用的傳感器 (sensors) 的數目和類型的成指數增加,以及它們與個人的和機構的資訊管理單位或組織的連接,只是人工智慧時代出現的挑戰之一。事實上,使用大數據的含義,包括醫生和他們的病人可方便運用的大量數據、機器學習(例如,Watson and Alpha Go)的使用複雜度日益增加、以及醫師和患者之間的知識差異的縮小,也對當前的醫學教育模型提出了實質性的挑戰。因此,無論醫師基於可靠的人工智慧去運用決策支持軟體,或是管理部署在醫院、患者家中或人體內的機器人,他們都需要受過這種新創式的教育。 [[enews350]] [[Category:分享園地]] [[Category:劉克明]]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