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Enews356 健康科學院新進教師介紹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56期 健康科學院專題 == '''健康科學院新進教師介紹''' == ;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新進教師-柯建志 <br/> [[Image:Enews356專題-5.jpg|200px]]<br/> 大家好,我是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的新進教師柯建志。出生於高雄林園,大學以前的求學生涯皆在高雄度過,大學後即北上,在陽明醫放系完成學士及碩士學業,隨後進到臺北榮總度過漫長的實驗室國防役生涯,隨即又回到陽明臨醫所修讀博士,加上博士後研究生涯林林總總在臺北的時間已超過我人生的一半,幸運的,在去年出現一寶貴機會,讓我得以回到家鄉在高醫服務。自身學經歷包含大學修習放射科學醫療影像專業知識及技術,碩士研究輻射線與染色體變異,國防役從事癌症放射基因影像及治療,博士及博士後期則轉為幹細胞治療,癌症幹細胞與輻射的關聯研究,活體影像細胞追蹤等,也基於本人的相關學經歷,在加入高醫醫放後,能夠學以致用亦甚感開心。<br/> 初進高醫雖不到一年,完全可以感受到同學們的活力,在不大的校園中,任一角落都可見到多組人馬賣力練舞,表演歌唱,運動場上揮汗,以及各種活動的賣力參與,但在課業上大部分同學也不見馬虎,上課,報告盡力認真,考試也多有好成績,許多同學更對未來已有奮鬥目標,看著這群揮灑春春,享受年輕的同學們,與他們的互動中感覺自己也受到激勵,勉勵自己做好老師的本分,與同學們互相教學相長,讓高醫醫放更茁壯! ;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新進教師-王述綺 <br/> [[Image:Enews356專題-6.jpg|200px]]<br/> 大家好,我是107學年度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的新進教師-王述綺助理教授。我大學即畢業於醫事檢驗生物技術學系並在畢業同年考取醫檢師執照,受到扎實完整的檢驗學系基礎教育和臨床實習的教育訓練。由於對生物技術的高度熱忱,決定繼續攻讀,並在同年錄取中國醫藥大學基礎醫學所碩士班。碩班研究主要是針對環境化合物對細胞氧化壓力和傷害的探討; 研究內容主要利用彗星試驗(Comet Assay)、修補氧化性傷害之酵素以及離子螯合劑多項實驗證明,偶氮染料(Azo Dyes)會和體內的鐵離子和銅離子藉由芬頓反應(Fenton’s Reaction)生成活性極高的氫氧自由基(Hydroxyl Radical,・OH)並抑制OGG1和MTH1氧化性蛋白的表現造成細胞DNA斷裂和抑制細胞DNA修復作用導致細胞氧化性傷害(Oxidative Stress Damage)之產生。<br/> 因為受到碩班指導教授的推薦和鼓勵,順利推甄上國立清華大學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並獲得清華大學校長獎助金為期一年的補助。博士班專研於腦腫瘤微環境變化,因為臨床上腦腫瘤由於血腦障壁(Blood-brain barrier, BBB)的障蔽所以大都採用合併放射治療而非化療,但本人研究發現,放射線照射腦癌細胞株會誘發ATM DNA修復蛋白活性造成癌細胞對放射傷害的抵抗性; 此外,放射治療會傷害腫瘤內部血管導致腫瘤微環境改變成為缺氧環境,而缺氧癌細胞會進行Warburg Effect產生Lactate給其他癌細胞攝取,而後轉成Pyruvate來產生能量,進一步發現腦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會聚集在照射過後的缺氧區域並分泌SDF-1激素刺激癌細胞分化和表現高度侵襲(Invasive)能力; 這些發現都可以進一步去解釋臨床上放療後腦腫瘤較差的預後力,並提供臨床治療的新設計增加放療的治癒力。博士班期間和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長期合作藉此結合臨床研究,並且也申請科技部博士級千里馬專案的獎學金補助,到美國紐約醫學大學病理學系的臨床腦腫瘤研究團隊進行為期一年的基礎和臨床之研究交流,藉此機會了解和應用動物和臨床治療上腫瘤微環境的改變和療效的關係。取得博士學位之後,為了更精進於DNA傷害和修補機制更深入的研究,海外應徵到美國德州西南醫學中心放射腫瘤科的博士後研究職缺,專精於細胞內分子傷害修復詳細機制的研究。研究主題主要是利用游離輻射誘導之DNA斷裂修復蛋白Ku70/Ku80詳細作用機制做探討,並參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研究計劃,針對低輻射劑量對太空人之影響為期一年的研究。因為先生職務上的調度所以決定一起回台,在高醫附院擔任助理研究員至今已三年。助理研究員期間主要專研於肝細胞病毒病變和相關肝癌之研究,所建立的研究主題包括: 1. 利用HCV病毒螢光蛋白模式建立流式細胞分選系統(Flow Sort System),探討細胞不同HCV病毒量的細胞群落表現不同的細胞修復蛋白活性; 2. 參與多項臨床肝癌病毒治療前後分子標記表現來預測病人治療反應; 3. 利用次世代定序尋找HCV病毒誘發肝癌產生相關的Long Non-coding RNA分子做探討。<br/> 兩年的美國研究期間奠定我英語教學的基礎,博士後和醫院助理研究員三年多的工作經驗更加強我獨立執行研究計劃和完成的能力,臨床研究建立於基礎研究之上,長期研究工作加深我對生物檢驗技術的熱忱。腫瘤微環境的生化代謝機制和不同免疫細胞族群對微環境的改變,都是奠定於醫事檢驗基礎學科之上。相信不久的將來,液態生物檢體(Liquid Biopsy)的細胞診斷技術更會突顯醫事檢驗的重要性。從臨床研究回歸到醫事技術學系教學相長是我很珍惜的機會,雖然教職是辛苦的,但唯有教職可以將個人多年累積的基礎與臨床實務研究經驗傳承給系上學生,實現自己學以致用的研究生涯目標,同時希望自己保有的教學和研究熱忱可以帶動和感染與我相同背景的醫檢莘莘學子們。 [[enews356]] [[Category:健康科學院專題]]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