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Enews40【聯合論壇】走出診療室 憂鬱又回來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40期 分享園地 == '''【聯合論壇】走出診療室 憂鬱又回來''' == 性別所研一 郭彥廷 日前一名有憂鬱症的朋友自殺身亡,事發前一晚,我們還有說有笑的討論一起出遊。和我分手不到廿四小時的朋友就這麼消失在人間了,我震驚到不知該如何是好。 以往對於憂鬱症「患者」,教育和醫界的處理方式,不外乎告訴他們要愛惜生命、周遭有很多人在關心他們等等看似合理的諮商輔導,甚至對於較為嚴重者會開抗憂鬱藥方給他們服用。但是直到朋友自殺後,我發現這些方式並無法解決憂鬱症患者 面臨的困難。 過去罕聞憂鬱症,但隨著社會的變遷所帶來的不安和壓力,讓目前得憂鬱症的人數直線上升。但是我們對於憂鬱症患者的處理,卻不是從檢討社會結構面開始,而是把他當作個案來「治療」,這種治標卻不治本的做法,到底真正協助了多少人走出憂鬱陰霾,我相當懷疑。 另外,憂鬱症被病理化之後,社會看待憂鬱症患者的歧視眼光,令憂鬱症患者更難走出痛苦,甚至還聽到「我忙都忙死了,那些人是日子過得太舒服了,才會得什麼憂鬱症」,這樣對於憂鬱症患者的汙名和漠不關心,不曉得折損了多少生命。 更令我想不透的是,常常在憂鬱症患者想不開而走上自殺這條絕路的時候,聽到旁人對他的評斷:「他對自己要求太高了」、「他怎麼忍心丟下雙親」等等怪罪於 「他」的言語,好像得了憂鬱症是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得去面對解決,其他人對於他的死都不用負任何責任。 當一個人憂鬱到無法掌握自己的生命時,你如何期待他選擇好好活下來?我們的生命教育其實是很失敗的,並沒有考慮到個人和社會之間有相當大的關聯。我們若不從改變社會開始,光是花時間去「治療」憂鬱症患者,但當憂鬱症患者走出診療室之後,他面對的依舊是社會這個大環境,壓力依舊存在。所以反思社會結構裡發生的問題,才能幫助憂鬱症患者迎向陽光。(本文轉載於2004年12月25日聯合報論壇版) [[enews40]] [[Category:分享園地]]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