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Enews75 談組織的打火救急文化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高雄醫學大學 第75期 秘書室專題 =='''談組織的打火救急文化''' == 秘書室 蔡宜玲秘書 在瞬息萬變的競爭環境下,組織裡經常需面對無法預期的問題,因此打火救急一直是組織裡普遍存在的現象,不同的只在於頻率及程度而已。但如果大部分時間都在為解決問題而疲於奔命,越來越多工作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許多人還未完成手邊的工作又被要求處理另一個更緊急的任務,待解決的問題等候時間越來越長,而負責打火救急的這些人往往又是組織內較有價值的員工,如此週而復始的惡性循環,不但造成效率下降、工作品質不良、而且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事情往往無法做周全的思考,出錯率相對偏高,最後連組織的可用資源也會被耗盡。 Harvard Business Review,July-August, 2000期刊中,Roger Bohn 在其"Stop Fighting Fires" 文中提到:如果組織中出現下列三項或更多的病徵,即表示該組織已患了「救火症候群」,即解決問題的時間不足、解決方案不夠完整、問題不斷重演及擴大、急迫性勝過重要性、問題演變成危機以及績效下滑。文中並以電腦作業系統來比喻組織的救火行為。以桌上型電腦為例,電腦作業系統如果一次開啟好幾個程式,開開關關,一直變換其處理對象,看起來好像同時處理好幾個程式,但每一次的程式變換都會消耗CPU的處理時間,使得處理速度變慢,中央處理器(CPU)以其有限的處理能力,最後將造成電腦當機(shut down)現象。這就像是組織內原本已經很忙碌的員工常被臨時叫要求去救火,這些員工勢必被迫在不同的問題間來回奔波,導致組織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降低。 如何降低打火救急的頻率,最根本的方式應該是建立解決問題的組織文化。當然要使組織從打火文化轉變成解決問題的文化並非一蹴可及。以本校為例,個人認為如果能夠建立完善的人力(能力)資料庫(competency profile),讓對的人作對的事,在配合有系統的教育訓練,培養更多的問題解決者,相信救火頻率應可慢慢降低。因為各單位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及充分的時間解決不同的問題,而火焰就不會蔓延到需要主管階層親自擔任救火隊長上火線打火。 [[enews75]] [[Category:enews秘書室專題]]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