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
出自KMU e-News
Enews85 【醫學與人文】有一天我們都會死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user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85期 一方清靜 人文e館 =='''【 醫學與人文 】有一天我們都會死'''== 本校校友 陳豐偉醫師 《 1 》 六月底,我辭去醫院工作,準備到台北唸書之前,突然發現,每個星期的門診,都會冒出一位初診病人,跟我談起生死與「存在」的問題。一位女孩表明,她最近為了煩惱生死的問題,整天鬱鬱寡歡,嚴重影響到工作效率。一位年紀比我大一些的上班族則回憶說,他大學時代整天思索「生存的意義」,找不出自己為何活在這世界的理由。最後,他終於找到一個理由:至少,他可以先為別人活。至於自己活著的理由,以後再慢慢想,也許有一天會想出來。 前幾天,我參加年度「精神科專科醫師考試」的筆試。為了準備考試,一千四百頁密密麻麻擠滿英文字的教科書,幾乎每一頁都劃上原子筆圈選的重點和註釋。我發現,沒有哪一種會談或治療方法,要求治療者積極主動地詢問個案關於「死亡」的看法。精神科醫師要幫助一位病人,必須瞭解他的出身背景、教育程度、工作、婚姻、身體健康,甚至性生活是否圓滿、一個月行房幾次,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深入的治療方式,還必須瞭解病人從小的教養方式,瞭解病人小時候跟父母的互動關係。但我們不會輕易主動詢問病人對生死的看法,除非死亡已經是迫切的議題,如癌症或臨終病人。 不把死亡議題列入會談例行內,或許是因為「臨床實用價值」不大。死亡無可避免地會降臨在每個人身上,並沒有人種或疾病的差異。對死亡的看法,不可避免會受到精神疾病的影響,沒有證據顯示對死亡的看法會造成精神疾病。太早詢問病人對死亡的看法,往往只能看到病人面對死亡恐懼時呈現的「防衛機轉」。而且,對死亡議題的抗拒力量,也有可能激起病人更大的焦慮。 《 2 》 偶爾,一些媒體會把我列入所謂「成功人士」來採訪。醫生的身份,讓我的經濟基礎,比起同年齡的作家穩固許多。作家的身份,讓我比同年齡的醫生,享有跟臨床實力不相稱的名聲。 成功自然會帶來喜悅,但幾乎沒有例外地,每當我得到一份成就,譬如好幾年前獲知得到時報文學獎的晚上,當激昂的情緒一過,躺在床上無法成眠,就會感受到胸口一陣疼痛,陷入無底的沮喪。是的,又成功了,那又怎樣?幾十年後,我還是要埋在土裡,一切化為烏有。比起永恆的寂靜,現在的成就,只不過是短暫的火花。 死亡的議題難以跟人討論,我只能猜測,應該有不少人會有相同的情境。失敗時覺得人生無意義,縱使成功,也無法得到長久的滿足。 有一天,我跟一位長期接受心理治療的病人會談時,順著話題,我問他是否曾經想過死亡的事情?他回答我,在他還讀小學的年紀,看到一些骯髒的東西,就會聯想:如果他不小心摸到,細菌可能會順著他的手進入身體。想到他身體腐爛流膿、發出惡臭的影像,他就不禁打個寒顫。那時,他剛經歷親人的死亡。而這怕髒的強迫症狀,後來跟隨他好久,衍生出許多更難解的問題。 當我們從自覺萬能的小小孩,終於領悟到「有一天我們都會死」時,內心的衝擊,遠大過一個小孩語言所能表達的程度。催化死亡恐懼的,也許是寵物的死亡,也許是親人的死亡。我們開始害怕我們所愛的人,可能會突然離我們遠去。我們也開始擔心,綁票、車禍、意外,隨時會讓我們離開所愛的人。 恐懼死亡衍生的焦慮,為了克服死亡恐懼產生的「存在意義」,從小就在每個人腦海徘徊。我們可能會有一段時間緊緊跟在媽媽後面,深怕媽媽如果消失可能會一去不回。我們有許多決定,會受到恐懼死亡的焦慮影響。只是,我們會刻意壓抑這些想法,只有興奮、沮喪或一不小心時才冒出來。 《 3 》 為什麼人要活在這世上?多一個人、少一個人有什麼差別?活著,有什麼意義? 科學不發達的時代,我們還可以相信人死後有來生,生命可以延續。宗教是心靈的寄託,也是最好的防衛機轉,讓我們能夠安詳死去,想像自己在天上可以跟家人團聚。文明發展較快的民族,可以藉著將其他民族視為野蠻人、次等人,相信自己是少數被挑選的選民,只要遵守戒律,死後必有福報。 現在,科學昌明,我們越來越難欺騙自己,我們不過是上百億曾經活在世界上的人類的一員。人類一點也不特別,塔斯馬尼亞島上所有原住民被移民澳洲的白種人屠殺殆盡,紐西蘭海外遙遠的查山島上的玻理尼西亞人,則更早就被同樣屬於南島語族的毛利人殺個精光。人類不過是比較聰明的野獸,跟那些一不小心就被一口吃掉,存在最大目的是成為另一種動物晚餐的蟲魚鳥獸一樣。思考存在於大腦,大腦存在於健全的身體,一旦身體腐壞,一切化為烏有。 就算人類擁有奴役、殺害其他生物的本事,人類自己的社會,一點也不公平、不正義。少數人擁有大部分社會資源,多數人終身要面對匱乏與不足的心靈困擾,更別提大部分人類是在極端貧乏的環境中成長。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許多人終夜思索這問題不得解,或刻意強迫自己不要思考這些問題。有的人成為縱慾主義者,一夜情、濫交、嗑嗑搖頭丸算什麼?做與不做,對人生又有什麼差別?何不趁年輕享樂。有的人則用嚴律的超我約束自我,成為某個程度的禁慾主義者,用嚴格的生活紀律克服對存在議題的恐懼。 我們總有一天會死,而且可能死得很沒有意義,生時既不快樂,死後也沒多少人懷念。為什麼我們還要為自己的生存,兢兢業業、勞碌一生? 《 4 》 當我看到我一歲又一個月大的小孩,爬到球屋裡抓出兩顆球,使盡力氣丟給我,要我跟他玩球時,一切疑惑就有了答案。這真是生物演化最大的禮物:從嬰兒時期開始,當我們看到頭大身體小的可愛小嬰兒,就會咯咯高興地笑。這是普遍存在動物的本能,許多人觀察到凶猛的野獸如熊,偶爾會對原本應該成為食物的幼小動物憐愛地撫觸,而這決不是因為牠已經吃飽的關係。 人類也是如此。看到幼小無助的小孩,大部分人都會滿心歡喜的伸出雙手。如果這小孩是自己所生,油然而生的關愛、憐惜更常讓人熱淚盈眶。當我們抱著小孩的時候,彷彿自己生命中的空缺、虛無,都能在擁抱中彌補起來。 讓下一代生命延續,原本就是地球生物的本能。我們的基因設計我們在撫育下一代時,會得到許多心靈的滿足。是的,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像螻蟻一樣在泥土中消逝。可是,透過我們的努力,我們可以提供下一代更好的環境,讓我們的小孩有超越父母的能力。活到三、四十歲後,我們的人生已受到很大的侷限,許多做錯或來不及做的事情已無法挽回。可是,我們的小孩還有機會。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讓小孩有更好的未來。也許我們不能帶給他財富,但可以帶給他成熟、能夠同理、容易享受生命的健全心理。 是的,有一天我們都會死,但透過我們對自己和對其他人的小孩的愛,生命會變得有意義,人類才能生生不息地繁衍,直到世界末日。(本文轉載自商周出版社「愛情是虛幻的客體穩定性」一書) [[enews85]] [[Category:一方清靜 人文e館]]
返回到
首頁
。
檢視
文章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帳號
e快報導航
前期e 快報
歷史 e 快報網站
訂閱/停訂e-快報
e快報編輯手記
相關連結
高雄醫學大學首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維基(Wiki)
圖資處首頁
教學卓越計畫首頁
環醫頂尖首頁
品德教育網
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報
學務處通訊
高醫人電子報
研發電子報
高醫醫訊
港醫健康通訊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會
高醫書院
校園著作權百寶箱
友站連結
教育部高教簡訊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報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
陽明電子報
北醫電子報
中國醫藥大學E報
搜索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