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198 「慶祝e快報200期特別邀稿」人間是劇場——《春去春又來》導讀

出自KMU e-News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新頁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98期  一方清靜 人文e館 「慶祝e快報200期特別邀稿」人間是劇場——《春去春又來》導讀 人間是劇場——《春去春...)
當前修訂版本 (2012年4月20日 (五) 15:35) (編輯) (撤銷)
('''人間是劇場——《春去春又來》導讀''')
 
(1個中途的修訂版本沒有顯示。)
第6行: 第6行:
-
人間是劇場——《春去春又來》導讀
+
 
-
+
== '''人間是劇場——《春去春又來》導讀''' ==
-
導演:金基德
+
-
主要演員:伍永秀、金永敏
+
通識教育中心 李玲珠副教授
 +
 
 +
 
 +
 +
*導演:金基德
 +
*主要演員:伍永秀、金永敏
 +
 
 +
《春去春又來》是向以擅長處理性、暴力著稱的韓國導演金基德的作品。本片主要場景在彷如仙境的深山裡、一座建築在山中湖泊的小小寺廟,裡頭只住著一對如父子般依恃的老和尚與小和尚,出入山門唯一的交通工具便是一艘小船。幾乎與世隔絕的禪境成為本片的基調,雖然性與暴力仍舊隱伏在劇情裡,卻已成為一則禪學公案。導演以春、夏、秋、冬作為劇情推演的分界與聯繫,在季節的遞嬗中,生命故事與愛恨情仇一如自然的變化,總在成住壞空之中。
《春去春又來》是向以擅長處理性、暴力著稱的韓國導演金基德的作品。本片主要場景在彷如仙境的深山裡、一座建築在山中湖泊的小小寺廟,裡頭只住著一對如父子般依恃的老和尚與小和尚,出入山門唯一的交通工具便是一艘小船。幾乎與世隔絕的禪境成為本片的基調,雖然性與暴力仍舊隱伏在劇情裡,卻已成為一則禪學公案。導演以春、夏、秋、冬作為劇情推演的分界與聯繫,在季節的遞嬗中,生命故事與愛恨情仇一如自然的變化,總在成住壞空之中。
 +
春:春天是大地甦醒、萬物欣欣向榮的季節。缺乏玩伴的小和尚卻在頑皮心的驅使下,沿路將小魚、小青蛙、毒蛇分別纏上小石頭,增加牠們行進的困難;老和尚則趁著小和尚熟睡之際,也在他身上捆綁一塊大石頭,讓他深切體驗負荷的痛苦,並要求他先替這些無辜動物解除痛苦、才能卸下他自己的石頭。但只要有動物因此死亡,這塊巨石就將永遠壓在他的心上。第二天小和尚拖著大石頭、舉步艱難地尋找魚、青蛙和蛇,結果是小魚翻著肚皮死了,青蛙幸運獲救,蛇的死狀最悽慘,鮮血染紅了屍身附近的碎石。小和尚只能放聲大哭,他的無心卻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春天,生機洋溢也隱含著死亡,童稚的天真爛漫瞬間翻轉為虐殺生命,慈悲與殘忍同時夾纏在「春天」裡,也形成苦樂同源、悲欣交集的禪機!
春:春天是大地甦醒、萬物欣欣向榮的季節。缺乏玩伴的小和尚卻在頑皮心的驅使下,沿路將小魚、小青蛙、毒蛇分別纏上小石頭,增加牠們行進的困難;老和尚則趁著小和尚熟睡之際,也在他身上捆綁一塊大石頭,讓他深切體驗負荷的痛苦,並要求他先替這些無辜動物解除痛苦、才能卸下他自己的石頭。但只要有動物因此死亡,這塊巨石就將永遠壓在他的心上。第二天小和尚拖著大石頭、舉步艱難地尋找魚、青蛙和蛇,結果是小魚翻著肚皮死了,青蛙幸運獲救,蛇的死狀最悽慘,鮮血染紅了屍身附近的碎石。小和尚只能放聲大哭,他的無心卻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春天,生機洋溢也隱含著死亡,童稚的天真爛漫瞬間翻轉為虐殺生命,慈悲與殘忍同時夾纏在「春天」裡,也形成苦樂同源、悲欣交集的禪機!
 +
夏:夏日的溫度可以讓生命茁壯,也讓慾望蠢動,所以影片以蛇的交尾作為開始、也是隱喻。步入青春期的小和尚遇見了因病到寺廟靜養的少女,青春的異性身體不斷挑逗沈睡的慾望,當慾望全然甦醒時,小和尚凡心動了、破了出家修行的戒律,與少女肉身結合。卻也意外地治癒少女的疾病。然而生理的疾病易治,甦醒的慾望卻成為「色、戒」的難題。小和尚終歸按捺不住慾望,背著石頭觀音離開了寺廟與師父,開始大千世界的紅塵修行。老和尚覺察小和尚的慾念時曾提醒徒兒:性的慾念會引發佔有慾,佔有慾則會引動殺生的念頭。老和尚的提醒成為「秋」的伏筆;貪愛令人雀躍沈醉,貪愛也可以墜入萬惡淵藪、令人痛不欲生。
夏:夏日的溫度可以讓生命茁壯,也讓慾望蠢動,所以影片以蛇的交尾作為開始、也是隱喻。步入青春期的小和尚遇見了因病到寺廟靜養的少女,青春的異性身體不斷挑逗沈睡的慾望,當慾望全然甦醒時,小和尚凡心動了、破了出家修行的戒律,與少女肉身結合。卻也意外地治癒少女的疾病。然而生理的疾病易治,甦醒的慾望卻成為「色、戒」的難題。小和尚終歸按捺不住慾望,背著石頭觀音離開了寺廟與師父,開始大千世界的紅塵修行。老和尚覺察小和尚的慾念時曾提醒徒兒:性的慾念會引發佔有慾,佔有慾則會引動殺生的念頭。老和尚的提醒成為「秋」的伏筆;貪愛令人雀躍沈醉,貪愛也可以墜入萬惡淵藪、令人痛不欲生。
 +
秋:許多生命逐漸冷卻、準備進入休止,秋天是肅殺的季節。還俗的和尚再度回到只有老和尚守著的清冷寺院,但瞋恨正如他滿佈面龐的疵鬚,讓他難以冷卻。他殺害了曾經深愛的女人,因為她又愛上了別人;即使殺了人、遠離了紅塵,未必就能遠離痛苦的嚙蝕。最後老和尚讓中年男子在地上刻寫心經經文,希望在每一筆的刻劃中慢慢釋放他心中熾熱的瞋恨。經過徹夜的刻經,瞋恨轉變為色彩斑斕的經文:「…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男子仍須面對法律制裁,終究被刑警帶離寺院。面對日暮斜陽、徒兒的暫時離去,老和尚寫下幾個「閉」字,貼住自己的七竅,坐在小舟的柴薪上、燃化為灰燼。寧靜的火焰中,一尾蛇卻從舟底游向了寺院,彷彿是生命不同形式的轉化,當然也是影片的隱喻。
秋:許多生命逐漸冷卻、準備進入休止,秋天是肅殺的季節。還俗的和尚再度回到只有老和尚守著的清冷寺院,但瞋恨正如他滿佈面龐的疵鬚,讓他難以冷卻。他殺害了曾經深愛的女人,因為她又愛上了別人;即使殺了人、遠離了紅塵,未必就能遠離痛苦的嚙蝕。最後老和尚讓中年男子在地上刻寫心經經文,希望在每一筆的刻劃中慢慢釋放他心中熾熱的瞋恨。經過徹夜的刻經,瞋恨轉變為色彩斑斕的經文:「…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男子仍須面對法律制裁,終究被刑警帶離寺院。面對日暮斜陽、徒兒的暫時離去,老和尚寫下幾個「閉」字,貼住自己的七竅,坐在小舟的柴薪上、燃化為灰燼。寧靜的火焰中,一尾蛇卻從舟底游向了寺院,彷彿是生命不同形式的轉化,當然也是影片的隱喻。
 +
冬:空無一人的寺院被冰雪封存在深山裡,曾經的貪瞋癡愛彷彿也被封存、「意義」卻等待破冰挖掘。服刑結束的男子重新回到寺院,穿上師父留下的灰布僧袍,破冰取出師父肉身燒盡後留下的舍利子,繼續依循師父的軌跡。一位蒙面女子抱著啼哭的嬰兒來到寺院、請求收留孩子,一段乍似新的因緣重新輪迴。然而女子卻在深夜裡拋下兒子逃走,匆忙間不幸落水溺斃;和尚打撈起遺體、掀開面紗,了然一切:那曾經深埋的巨石到了該放下的時刻。他在身上綁縛一塊磐石,捧著石頭菩薩向山頂攀爬,費盡辛苦到達山巔,在落日餘暉中靜坐,了然的靜定一如他背負上山的思維觀音。
冬:空無一人的寺院被冰雪封存在深山裡,曾經的貪瞋癡愛彷彿也被封存、「意義」卻等待破冰挖掘。服刑結束的男子重新回到寺院,穿上師父留下的灰布僧袍,破冰取出師父肉身燒盡後留下的舍利子,繼續依循師父的軌跡。一位蒙面女子抱著啼哭的嬰兒來到寺院、請求收留孩子,一段乍似新的因緣重新輪迴。然而女子卻在深夜裡拋下兒子逃走,匆忙間不幸落水溺斃;和尚打撈起遺體、掀開面紗,了然一切:那曾經深埋的巨石到了該放下的時刻。他在身上綁縛一塊磐石,捧著石頭菩薩向山頂攀爬,費盡辛苦到達山巔,在落日餘暉中靜坐,了然的靜定一如他背負上山的思維觀音。
 +
又一個春天,小嬰兒也長成調皮的小男孩,不斷逗弄縮進殼裡的烏龜。春去春又來……
又一個春天,小嬰兒也長成調皮的小男孩,不斷逗弄縮進殼裡的烏龜。春去春又來……
 +
喜愛導演的故事架構。性與暴力的糾纏是一般人不樂意見到的,卻是天天見諸報端的主題;煩惱即菩提!導演以最禪意的方式引領觀眾重新思索這個可能就夾纏在我們身邊的課題。一如影片最後拉出的鏡頭,原來寺廟就叫做「人生庵」。人生劇場不會因出家、在家而改變本質,就像片中的「門」:門應該連結牆面才能產生分隔作用,但寺廟的山門矗立在湖泊盡頭,沒有牆面連結;寺廟內禮佛的廳堂與和尚睡覺的臥房也用沒有牆面的門做區隔,那扇門象徵兩個空間的分野,卻沒有實際區隔的作用。或許導演也藉著門追問:我們為什麼需要門?想遮擋什麼?真正又能遮擋住什麼?
喜愛導演的故事架構。性與暴力的糾纏是一般人不樂意見到的,卻是天天見諸報端的主題;煩惱即菩提!導演以最禪意的方式引領觀眾重新思索這個可能就夾纏在我們身邊的課題。一如影片最後拉出的鏡頭,原來寺廟就叫做「人生庵」。人生劇場不會因出家、在家而改變本質,就像片中的「門」:門應該連結牆面才能產生分隔作用,但寺廟的山門矗立在湖泊盡頭,沒有牆面連結;寺廟內禮佛的廳堂與和尚睡覺的臥房也用沒有牆面的門做區隔,那扇門象徵兩個空間的分野,卻沒有實際區隔的作用。或許導演也藉著門追問:我們為什麼需要門?想遮擋什麼?真正又能遮擋住什麼?
 +
影片最引我思索的是老和尚對小和尚的教化。其一,因為小和尚調皮而傷害無辜生命,老和尚可以立即喝止、說教,他卻選擇讓小和尚切身體驗;作為父母、師長,什麼時候該出手?什麼時候則應等待?什麼時候應推高生命高度、靜定面對生命流轉,不干擾各自的業緣與學習?這需要安穩的生命智慧、更得不疾不徐。當警察帶走男子,小舟竟然無法前行,男子回首師父之際,老和尚揮揮手、小舟前行了;老和尚對徒弟的深情讓我動容。因為這份深情,當清楚生命已走到盡頭、不及等待徒兒的歸來時,老和尚拋捨肉身希望再次點化徒兒;緣了、情深!
影片最引我思索的是老和尚對小和尚的教化。其一,因為小和尚調皮而傷害無辜生命,老和尚可以立即喝止、說教,他卻選擇讓小和尚切身體驗;作為父母、師長,什麼時候該出手?什麼時候則應等待?什麼時候應推高生命高度、靜定面對生命流轉,不干擾各自的業緣與學習?這需要安穩的生命智慧、更得不疾不徐。當警察帶走男子,小舟竟然無法前行,男子回首師父之際,老和尚揮揮手、小舟前行了;老和尚對徒弟的深情讓我動容。因為這份深情,當清楚生命已走到盡頭、不及等待徒兒的歸來時,老和尚拋捨肉身希望再次點化徒兒;緣了、情深!
 +
其二是當小和尚不理解深愛的女人為什麼又愛上別人、進而殺害她,老師父說:你喜歡的、別人也喜歡。在情愛的世界裡,人很容易將焦點高度集中在愛戀的對象,因為高度集中也容易落入貪戀、執取,希望戀情能天長地久;然而什麼是永恆?永恆可能存在嗎?在高度變動的現代社會,更容易發現「永恆」不過是自己內心的渴望、很難實存,所以「剎那即是永恆」變成另一種退而求其次的願望。但永恆確實只存在於剎那的極短暫感受而已,一旦過了那個當下片刻,也不復存在了。無法面對這個真相,一味貪執電光石火的愛戀,曾經的歡愉就變成無盡痛苦的肇因;因為愛戀對象的生命特質不會只吸引自己,也會吸引其他人的愛戀,這是生命交流的特質。但在貪戀的渴望中,如果只接受自己的愛戀,漠視、抗拒愛戀對象與他人的互動、甚至移轉,失落、嫉妒、悲傷……各種負面情緒的增強,就可能成為傷害的緣起。美不再是美,愛變成了恨。
其二是當小和尚不理解深愛的女人為什麼又愛上別人、進而殺害她,老師父說:你喜歡的、別人也喜歡。在情愛的世界裡,人很容易將焦點高度集中在愛戀的對象,因為高度集中也容易落入貪戀、執取,希望戀情能天長地久;然而什麼是永恆?永恆可能存在嗎?在高度變動的現代社會,更容易發現「永恆」不過是自己內心的渴望、很難實存,所以「剎那即是永恆」變成另一種退而求其次的願望。但永恆確實只存在於剎那的極短暫感受而已,一旦過了那個當下片刻,也不復存在了。無法面對這個真相,一味貪執電光石火的愛戀,曾經的歡愉就變成無盡痛苦的肇因;因為愛戀對象的生命特質不會只吸引自己,也會吸引其他人的愛戀,這是生命交流的特質。但在貪戀的渴望中,如果只接受自己的愛戀,漠視、抗拒愛戀對象與他人的互動、甚至移轉,失落、嫉妒、悲傷……各種負面情緒的增強,就可能成為傷害的緣起。美不再是美,愛變成了恨。
 +
如何面對緣起緣滅?如何自觀曾經波濤洶湧的情緒歸於寧靜無波?仍待考驗,或許也是片尾蒙面女子出現的作用。弔詭的是導演始終未曾讓觀眾看清女子的面容,是那位被殺、卻未死的女子嗎?或是另一位也需要療癒的女子?或許沒有答案也是一種「答案」。無論是哪一位女子其實都是緣起,都可以幫助自己開展更大的生命願力;人生不就是劇場嗎?我們不也同時扮著導演、劇作家、演員的多重角色嗎?真實體驗過歡愛與痛苦,是否還能憶起這是劇場、總有曲終人散的落幕時刻?是否還能回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清寧?人生庵!春去春又來……
如何面對緣起緣滅?如何自觀曾經波濤洶湧的情緒歸於寧靜無波?仍待考驗,或許也是片尾蒙面女子出現的作用。弔詭的是導演始終未曾讓觀眾看清女子的面容,是那位被殺、卻未死的女子嗎?或是另一位也需要療癒的女子?或許沒有答案也是一種「答案」。無論是哪一位女子其實都是緣起,都可以幫助自己開展更大的生命願力;人生不就是劇場嗎?我們不也同時扮著導演、劇作家、演員的多重角色嗎?真實體驗過歡愛與痛苦,是否還能憶起這是劇場、總有曲終人散的落幕時刻?是否還能回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清寧?人生庵!春去春又來……

當前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98期  一方清靜 人文e館 「慶祝e快報200期特別邀稿」人間是劇場——《春去春又來》導讀



人間是劇場——《春去春又來》導讀

通識教育中心 李玲珠副教授


  • 導演:金基德
  • 主要演員:伍永秀、金永敏


《春去春又來》是向以擅長處理性、暴力著稱的韓國導演金基德的作品。本片主要場景在彷如仙境的深山裡、一座建築在山中湖泊的小小寺廟,裡頭只住著一對如父子般依恃的老和尚與小和尚,出入山門唯一的交通工具便是一艘小船。幾乎與世隔絕的禪境成為本片的基調,雖然性與暴力仍舊隱伏在劇情裡,卻已成為一則禪學公案。導演以春、夏、秋、冬作為劇情推演的分界與聯繫,在季節的遞嬗中,生命故事與愛恨情仇一如自然的變化,總在成住壞空之中。

春:春天是大地甦醒、萬物欣欣向榮的季節。缺乏玩伴的小和尚卻在頑皮心的驅使下,沿路將小魚、小青蛙、毒蛇分別纏上小石頭,增加牠們行進的困難;老和尚則趁著小和尚熟睡之際,也在他身上捆綁一塊大石頭,讓他深切體驗負荷的痛苦,並要求他先替這些無辜動物解除痛苦、才能卸下他自己的石頭。但只要有動物因此死亡,這塊巨石就將永遠壓在他的心上。第二天小和尚拖著大石頭、舉步艱難地尋找魚、青蛙和蛇,結果是小魚翻著肚皮死了,青蛙幸運獲救,蛇的死狀最悽慘,鮮血染紅了屍身附近的碎石。小和尚只能放聲大哭,他的無心卻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春天,生機洋溢也隱含著死亡,童稚的天真爛漫瞬間翻轉為虐殺生命,慈悲與殘忍同時夾纏在「春天」裡,也形成苦樂同源、悲欣交集的禪機!

夏:夏日的溫度可以讓生命茁壯,也讓慾望蠢動,所以影片以蛇的交尾作為開始、也是隱喻。步入青春期的小和尚遇見了因病到寺廟靜養的少女,青春的異性身體不斷挑逗沈睡的慾望,當慾望全然甦醒時,小和尚凡心動了、破了出家修行的戒律,與少女肉身結合。卻也意外地治癒少女的疾病。然而生理的疾病易治,甦醒的慾望卻成為「色、戒」的難題。小和尚終歸按捺不住慾望,背著石頭觀音離開了寺廟與師父,開始大千世界的紅塵修行。老和尚覺察小和尚的慾念時曾提醒徒兒:性的慾念會引發佔有慾,佔有慾則會引動殺生的念頭。老和尚的提醒成為「秋」的伏筆;貪愛令人雀躍沈醉,貪愛也可以墜入萬惡淵藪、令人痛不欲生。

秋:許多生命逐漸冷卻、準備進入休止,秋天是肅殺的季節。還俗的和尚再度回到只有老和尚守著的清冷寺院,但瞋恨正如他滿佈面龐的疵鬚,讓他難以冷卻。他殺害了曾經深愛的女人,因為她又愛上了別人;即使殺了人、遠離了紅塵,未必就能遠離痛苦的嚙蝕。最後老和尚讓中年男子在地上刻寫心經經文,希望在每一筆的刻劃中慢慢釋放他心中熾熱的瞋恨。經過徹夜的刻經,瞋恨轉變為色彩斑斕的經文:「…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男子仍須面對法律制裁,終究被刑警帶離寺院。面對日暮斜陽、徒兒的暫時離去,老和尚寫下幾個「閉」字,貼住自己的七竅,坐在小舟的柴薪上、燃化為灰燼。寧靜的火焰中,一尾蛇卻從舟底游向了寺院,彷彿是生命不同形式的轉化,當然也是影片的隱喻。

冬:空無一人的寺院被冰雪封存在深山裡,曾經的貪瞋癡愛彷彿也被封存、「意義」卻等待破冰挖掘。服刑結束的男子重新回到寺院,穿上師父留下的灰布僧袍,破冰取出師父肉身燒盡後留下的舍利子,繼續依循師父的軌跡。一位蒙面女子抱著啼哭的嬰兒來到寺院、請求收留孩子,一段乍似新的因緣重新輪迴。然而女子卻在深夜裡拋下兒子逃走,匆忙間不幸落水溺斃;和尚打撈起遺體、掀開面紗,了然一切:那曾經深埋的巨石到了該放下的時刻。他在身上綁縛一塊磐石,捧著石頭菩薩向山頂攀爬,費盡辛苦到達山巔,在落日餘暉中靜坐,了然的靜定一如他背負上山的思維觀音。

又一個春天,小嬰兒也長成調皮的小男孩,不斷逗弄縮進殼裡的烏龜。春去春又來……

喜愛導演的故事架構。性與暴力的糾纏是一般人不樂意見到的,卻是天天見諸報端的主題;煩惱即菩提!導演以最禪意的方式引領觀眾重新思索這個可能就夾纏在我們身邊的課題。一如影片最後拉出的鏡頭,原來寺廟就叫做「人生庵」。人生劇場不會因出家、在家而改變本質,就像片中的「門」:門應該連結牆面才能產生分隔作用,但寺廟的山門矗立在湖泊盡頭,沒有牆面連結;寺廟內禮佛的廳堂與和尚睡覺的臥房也用沒有牆面的門做區隔,那扇門象徵兩個空間的分野,卻沒有實際區隔的作用。或許導演也藉著門追問:我們為什麼需要門?想遮擋什麼?真正又能遮擋住什麼?

影片最引我思索的是老和尚對小和尚的教化。其一,因為小和尚調皮而傷害無辜生命,老和尚可以立即喝止、說教,他卻選擇讓小和尚切身體驗;作為父母、師長,什麼時候該出手?什麼時候則應等待?什麼時候應推高生命高度、靜定面對生命流轉,不干擾各自的業緣與學習?這需要安穩的生命智慧、更得不疾不徐。當警察帶走男子,小舟竟然無法前行,男子回首師父之際,老和尚揮揮手、小舟前行了;老和尚對徒弟的深情讓我動容。因為這份深情,當清楚生命已走到盡頭、不及等待徒兒的歸來時,老和尚拋捨肉身希望再次點化徒兒;緣了、情深!

其二是當小和尚不理解深愛的女人為什麼又愛上別人、進而殺害她,老師父說:你喜歡的、別人也喜歡。在情愛的世界裡,人很容易將焦點高度集中在愛戀的對象,因為高度集中也容易落入貪戀、執取,希望戀情能天長地久;然而什麼是永恆?永恆可能存在嗎?在高度變動的現代社會,更容易發現「永恆」不過是自己內心的渴望、很難實存,所以「剎那即是永恆」變成另一種退而求其次的願望。但永恆確實只存在於剎那的極短暫感受而已,一旦過了那個當下片刻,也不復存在了。無法面對這個真相,一味貪執電光石火的愛戀,曾經的歡愉就變成無盡痛苦的肇因;因為愛戀對象的生命特質不會只吸引自己,也會吸引其他人的愛戀,這是生命交流的特質。但在貪戀的渴望中,如果只接受自己的愛戀,漠視、抗拒愛戀對象與他人的互動、甚至移轉,失落、嫉妒、悲傷……各種負面情緒的增強,就可能成為傷害的緣起。美不再是美,愛變成了恨。

如何面對緣起緣滅?如何自觀曾經波濤洶湧的情緒歸於寧靜無波?仍待考驗,或許也是片尾蒙面女子出現的作用。弔詭的是導演始終未曾讓觀眾看清女子的面容,是那位被殺、卻未死的女子嗎?或是另一位也需要療癒的女子?或許沒有答案也是一種「答案」。無論是哪一位女子其實都是緣起,都可以幫助自己開展更大的生命願力;人生不就是劇場嗎?我們不也同時扮著導演、劇作家、演員的多重角色嗎?真實體驗過歡愛與痛苦,是否還能憶起這是劇場、總有曲終人散的落幕時刻?是否還能回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清寧?人生庵!春去春又來……



enews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