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134 【經典、文化與生活】習武的重要:淺談武術與健康
出自KMU e-News
(→'''習武的重要:淺談武術與健康''') |
|||
第40行: | 第40行: | ||
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活出快樂與尊嚴,也才走得上修行之路。所謂「為病所纏,必失寧靜界」,一個失去健康的人哪有快樂與尊嚴可言?更哪有心思修行?習武是一條堅苦心志、磨練肉身的路程,看似辛苦的練習過程,不但可以強化氣血循環,使身體更健康,也同時磨出生命的耐力和潛能。習武過程必須培養專注力和沉穩度,可以激發精神上的鎮定和安穩,使人能臨事不驚、不慌不亂,更能安穩地面對生活所遇,繼而開展出生命的寬度和深度。 | 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活出快樂與尊嚴,也才走得上修行之路。所謂「為病所纏,必失寧靜界」,一個失去健康的人哪有快樂與尊嚴可言?更哪有心思修行?習武是一條堅苦心志、磨練肉身的路程,看似辛苦的練習過程,不但可以強化氣血循環,使身體更健康,也同時磨出生命的耐力和潛能。習武過程必須培養專注力和沉穩度,可以激發精神上的鎮定和安穩,使人能臨事不驚、不慌不亂,更能安穩地面對生活所遇,繼而開展出生命的寬度和深度。 | ||
+ | |||
由習武導引出心識的轉化,可以使人的思考不再只侷限在狹小的物質空間,能進入內心修為與宇宙互動的現象。由於不斷地自我淨化與提升,自然能逐漸體悟生命的真相與宇宙的真理,並將生命的重心真正回歸到本來的實體──肉身;正確地關心自己的肉身,才是真正地愛自己;有了健康,生命才有餘裕,也才能照顧自己和他人,也才能真正無私地關愛他人、奉獻社會國家。 | 由習武導引出心識的轉化,可以使人的思考不再只侷限在狹小的物質空間,能進入內心修為與宇宙互動的現象。由於不斷地自我淨化與提升,自然能逐漸體悟生命的真相與宇宙的真理,並將生命的重心真正回歸到本來的實體──肉身;正確地關心自己的肉身,才是真正地愛自己;有了健康,生命才有餘裕,也才能照顧自己和他人,也才能真正無私地關愛他人、奉獻社會國家。 | ||
- | + | 許多人平日懂得在金錢上投資,在情感上投資,在人際關係上投資,竟然忽略最重要的健康投資!沒有健康作為0前面的1,即使再多的0都掛不住。投資健康,就從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做起,就從運動做起吧。 | |
- | + | ||
+ | 最後謹將習武過程與心識轉換的關係,簡單歸納出下列重點,並以著名的蹤鶴拳心法作為印證,尚祈 不吝指教。 | ||
+ | |||
練武心識轉換的三個過程: | 練武心識轉換的三個過程: | ||
+ | |||
第一階段:健康與防衛,學習重點是「練身」。 | 第一階段:健康與防衛,學習重點是「練身」。 | ||
- | 第二階段:無故加之而不怒(忍),猝然臨之而不驚(定),學習重點是「練心」。 | + | |
+ | 第二階段:無故加之而不怒(忍),猝然臨之而不驚(定),學習重點是「練心」。 | ||
+ | |||
第三階段:常存慈悲,心中沒有敵人(以武入禪),就是練武的最高「禪境」。 | 第三階段:常存慈悲,心中沒有敵人(以武入禪),就是練武的最高「禪境」。 | ||
- | + | ||
+ | 《蹤鶴拳經》 | ||
+ | |||
+ | 吞吸定心神,吐鳴如猛虎; | ||
+ | |||
浮似鶴展翅,沉如泰山鎮。 | 浮似鶴展翅,沉如泰山鎮。 | ||
+ | |||
如柳枝軟,搖似水淘浪; | 如柳枝軟,搖似水淘浪; | ||
- | + | ||
- | 何富雄于高雄武禪書院 | + | 化變轉虛實,捘抖如雷電。 |
+ | |||
+ | |||
+ | 何富雄于高雄武禪書院 | ||
在2009年6月5日 (五) 16:54所做的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34期 一方清靜 人文e館 【經典、文化與生活】
經典,凝聚了傳統文化裡無數菁英份子的生命體驗與生活智慧,經過千百年的時間汰洗後,沈澱出的珠璣雋語,皆足以作為現代人的日常參考、行為準繩;以經典為師,透過不同領域的專家,希望引領同學進入文化的大觀,是開設「經典、文化與生活」通識課程的原始動機。
傳統教育重視「文武合一」。武術,對許多現代人而言,可能只停留在武俠小說、電影的神奇虛幻;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實際的養生功能、深刻的哲理基礎,甚至構成展現肢體動靜變化的藝術……,一般人卻很陌生生。因此,本單元特別邀請體育總會國家A級教練9段範士、嵩山少林寺31代直傳俗家弟子何富雄老師(法號:德富),引領大家略窺武術堂奧。
主負責教師:通識教育中心 李玲珠副教授
習武的重要:淺談武術與健康
「經典、文化與生活」通識課程 何富雄老師
一般人習武的目的,大都是為了身體的健康和安全性的防衛。武術確實具有養生意義,可以讓身體健康,也可以保護自己;而讓生命活出健康與尊嚴,不也是許多人共同的基本願望嗎?
簡單地說,武術就是中國傳統的體育。現行教育裡的體育課程是以西方體育為主,西方體育重視生命潛能的開發,注重人體的爆發力與身體的協調性;傳統體育雖然也很重視這些內涵,但武術和西方體育最大的不同,大概更多了「養生」這一重要的內涵。
所以,西方體育在訓練過程中可能導致運動傷害,可能因為過度操練而傷身,甚至有統計顯示,西方優秀的運動員平均壽命比一般人短,或因運動造成的終身傷害也比較嚴重。
反觀修習武術的人,優秀的武術專家必須懂得醫理,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修練自己的心性,也因此多半長壽。這是從客觀的事實,大概比較傳統武術比西方競技體育更適宜養生的現象。
其次,如果簡單比較古人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可能會發現:古人食、衣、住、行,大都需要勞動身體;稻米、蔬菜要自己種,牛豬雞鴨要自己養,衣服則從原料、織布、剪裁、洗濯……,都要自己動手,生活中隨時都需要勞動身體。但隨著科技的進步與分工的精細,我們的日常所需都不需要親自勞動;吃飯有自助餐,衣服髒了有洗衣機,出門有汽車……。看似舒適享受的生活,卻隱藏了因不勞動、營養過剩導致氣血循環變差,導致物質與精神失衡的病變,如心臟血管疾病,甚至是癌症。所以從健康的觀點來看,武術幫助身體運動,使人可以在享受物質的同時,確保健康,又不易產生運動傷害,實在值得現代人學習。
武術不但包括深奧的拳理,也包括身心內外的訓練和調整;好的拳種必須具備兩項重要的內容,即「養生之術」與「技擊之法」。單打獨練對自己的健康有助益,敵我相對的技法則可制人於瞬間。就像:太極拳、鶴拳、八卦拳、形意拳、少林五大名禽(五形拳)、梅鶴神掌……等,這些有名的古傳拳種,經過數百年、上千年無數武術名家不斷研究、改進,不斷摸索如何透過身、心的轉化,使人體合於宇宙的律動,幫助人長壽健康,也經歷了長期的文化薰陶與歷史傳承;不懂武術,實在白白糟蹋許多祖先的智慧,及讓自己健康的機會,實在可惜!
武術的「養生」內涵:就是只練「拳架」(結構與節奏),而不練攻守進退的技巧。拳架本身具備的呼吸律動、步伐的進退、身體重心的起伏、內外三合的協調(肢體、意、氣、力)、吞吐浮沉的自我訓練……等。所以習武的過程中,必然產生調整、修補五臟六腑機制的功能,都能產生極大的助益,這就是練武也可以養生的實際內涵。
練武時,身體必須配合呼吸、動作,所以也能同時調整體內氣脈循環的頻率。雖然拳理一致,但不同的拳種具有不同的結構與功能,希望修習的人可以依據個人的年齡、體質、體能狀況……進行選擇。如:體虛、年紀較長的人可以選擇太極拳、鶴拳;因為這兩種拳種與呼吸密切,透過「吞吐浮沈」可以增加體內的儲氧功能,改善氣血循環。至於猴拳、豹拳,因為跳躍性動作較多,速度較快,就比較適合年輕人修習。
武術的「技擊之法」:是指手、足、身、腰、眼的運動現象及膽、識、精、氣、神的虛實現象,也就是在敵我對戰中,運用攻守技巧,並掌握對方的心理狀態,在手打腳踢、擒拿摔跌中,以靜制動、以弱制強,於瞬間化險為夷,當然可以常保平安。
武術講究吐納(即是吞吐),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呼吸。練武時,拳架必須貼合「圓、柔、遠」的要訣,精神必須保持「鬆靜自然」,運動時的快、慢、緩、急都必須與呼吸協調出節奏;就是要人深深體會,吐納與拳架、招式是息息相關的。練武的過程中,動靜結合、練養並進、內外合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練武並不只是筋絡骨骼、肌肉的運動現象,也統攝了人體內、外、身、心的磨練與提升,不但練身,而且修心,就是「以武入禪」的關鍵。
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活出快樂與尊嚴,也才走得上修行之路。所謂「為病所纏,必失寧靜界」,一個失去健康的人哪有快樂與尊嚴可言?更哪有心思修行?習武是一條堅苦心志、磨練肉身的路程,看似辛苦的練習過程,不但可以強化氣血循環,使身體更健康,也同時磨出生命的耐力和潛能。習武過程必須培養專注力和沉穩度,可以激發精神上的鎮定和安穩,使人能臨事不驚、不慌不亂,更能安穩地面對生活所遇,繼而開展出生命的寬度和深度。
由習武導引出心識的轉化,可以使人的思考不再只侷限在狹小的物質空間,能進入內心修為與宇宙互動的現象。由於不斷地自我淨化與提升,自然能逐漸體悟生命的真相與宇宙的真理,並將生命的重心真正回歸到本來的實體──肉身;正確地關心自己的肉身,才是真正地愛自己;有了健康,生命才有餘裕,也才能照顧自己和他人,也才能真正無私地關愛他人、奉獻社會國家。
許多人平日懂得在金錢上投資,在情感上投資,在人際關係上投資,竟然忽略最重要的健康投資!沒有健康作為0前面的1,即使再多的0都掛不住。投資健康,就從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做起,就從運動做起吧。
最後謹將習武過程與心識轉換的關係,簡單歸納出下列重點,並以著名的蹤鶴拳心法作為印證,尚祈 不吝指教。
練武心識轉換的三個過程:
第一階段:健康與防衛,學習重點是「練身」。
第二階段:無故加之而不怒(忍),猝然臨之而不驚(定),學習重點是「練心」。
第三階段:常存慈悲,心中沒有敵人(以武入禪),就是練武的最高「禪境」。
《蹤鶴拳經》
吞吸定心神,吐鳴如猛虎;
浮似鶴展翅,沉如泰山鎮。
如柳枝軟,搖似水淘浪;
化變轉虛實,捘抖如雷電。
何富雄于高雄武禪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