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11 「圖書閱讀」新體驗

出自KMU e-News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Okiayu (對話 | 貢獻)
(新頁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11期  圖資處專題 == '''「圖書閱讀」新體驗''' == 採編典藏組 許華珍   南宋朱熹曾說過:「讀書有三到,謂心到,...)
下一個→

在2017年6月7日 (三) 11:29所做的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11期  圖資處專題

「圖書閱讀」新體驗

採編典藏組 許華珍


  南宋朱熹曾說過:「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今日拜科技蓬勃發展所賜,閱讀工具日新月異,早已跳脫數千年來的文字書寫,四到(手到)、五到(耳到)甚至更多感官的接觸,都可以是促進學習的方式。

  因為環保需求迫切,無紙化的數位資源-電子書就應時而生,讀者可以在個人電腦(PC)、筆記型電腦(Notebook)、個人數位助理(PDA)、行動電話、電子書閱讀器等各種載具來進行閱讀。除了文字閱讀外,還可以加上精美圖片、動畫、音效、氣味等聲光嗅覺效果,輔助強化各方面的感官體驗。

  當然各項感官刺激的帶動,不管是否真的為學習成效帶來進展,究竟是紙本閱讀好,還是數位學習好,其各有擁護者。但科技不斷進步,新的媒介也不斷被開發出來,更快學習使用新方式,恐怕是這個時代的人,所無法避開的趨勢。

  科技再發達,透過紀錄來快速截取他人經驗、學習他人的智慧,前提也是要架構在花時間收集題材、層層思索、記錄與解析等步驟來分享,這樣的方式總是不比面對面的學習來得直接。故在西元2000年,丹麥首先舉辦「真人圖書館」活動,民眾透過與「真人圖書」直接面對面真誠的溝通與意見交流,打破以往既定的標籤,看見背後不為人知的真人故事,來消除彼此之間的偏見與誤會,開啟了一番新的「閱讀」體驗。

  社群網站的竄起,又帶動了另一波的「閱讀」新潮。「臉書」透過社群好友互動、分享文章、個人動態訊息,根據2016年統計,台灣每天使用「臉書」人數約1仟2佰萬戶(尚不包含其他社群網站使用)。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臉書」使用越多的人,情緒和生活習慣也越受影響。雖然說「臉書」也是吸收知識途徑之一,但可不是每次使用都與閱讀有關,就算是在閱讀,但訊息通知一來,很容易就被制約吸引,甚至綁架了我們的閱讀習慣。

  自從故宮博物院,利用精細的無接縫熔接動畫技術,將「清明上河圖」古畫賦予「生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外,在接下來的新技術開發進程裡,「清明上河圖」就幾乎沒有缺席過。海峽兩岸學者皆有志一同,紛紛以時下最熱門的虛擬實境 (VR)、 混合實境 (MR)、 擴增實境 (AR)技術,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投識到距今九百年前的宋代,深入體驗市井小民的生活,神遊在古畫世界裡。

  今年四月,很開心參加一場由南台科技大學圖書館舉辦「圖書館利用虛擬實境VR之閱讀新體驗」研習會,親自體驗了由國家圖書館與南台科技大學合作,以清朝官員郁永河撰寫的《裨海紀遊》一書為基底,利用VR(虛擬實境)技術,讓民眾體驗搭木造帆船由1697年清朝時期的寶島-台灣鹿耳門登陸情景,這樣的體驗使我了解到當時的台南並不是現在這樣,它還有很大片的土地是位在海平面底下。當然要有這樣的實境呈現,製作過程一點也不亞於開發一支遊戲軟體所花的工夫,它需要很多人的付出,時間、金錢、精力去投入古籍閱讀、歷史文物考據來還原當時的時空背景,再輔以繪圖設計、程式撰寫等專業技術,才一幕幕地架構出三百多年前的山河風光,盡收眼底,當然也因為有這麼多人的努力,再透過VR技術呈現,學習起來,自然比古文閱讀更加親民、具體與生動了。

  「閱讀」可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墊腳石,相信只要有主動學習的意願,就能找到適合的學習途徑。不怕你學不來,只怕你不來學。


enews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