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52【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轉譯醫學的翹楚—劉茂生

出自KMU e-News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Okiayu (對話 | 貢獻)
(新頁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52期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 '''轉譯醫學的翹楚—劉茂生''' == 300px *牙醫學系第二屆...)
下一個→

在2019年4月18日 (四) 10:55所做的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52期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轉譯醫學的翹楚—劉茂生

  • 牙醫學系第二屆畢業
  • 現任:本校生理學客座教授
  • 曾任:美國Saint Louis 大學醫學院終身職教授、美國國家衛生署研究基金評審委員、十一種科學雜誌的評審委員,收錄於十六項世界名人錄發表九十餘篇原始論文


  醫學科學研究領域的翹楚劉茂生教授,是本校牙醫系第二屆的大學長。劉教授是中部人,當初進入高醫牙醫系讀書,除了分數考上之外,更受日本電影的影響,覺得當牙醫師很酷,因而有所憧憬。那時正值高醫創校之初,學校周邊不似今日這般繁榮,連自由路都尚未存在,只有兩棟校舍,沒有學生宿舍、飯廳。劉教授回憶起這一切,對我們而言好像是在講古,年代遙遠得難以想像。當時民眾的收入無法負擔太多醫療費用,對於牙痛能忍則忍,所以當劉教授五、六年級進醫院實習時,看到牙醫門診不具規模,病人又少,難免有點失望。再加上當時流行出國進修,班上九個同學,四個去了美國,一個去了日本,都繼續走臨床。因此劉教授決定出國,但他是同學中唯一沒走臨床的,他先在美國讀完碩士,然後轉到加拿大讀完博士,再回美國,一直留在學術界裡從事教學及醫學研究工作。

  為甚麼劉教授會選擇走上生理及藥理學研究?他表示所謂基礎醫學研究其實是不分領域的。我們現在學的生理學、藥理學、分子生物學、生化學等等,只是教學方便而在職務上分屬不同的Departments,至於學術研究領域則取決於個人的專長與興趣。劉教授的研究領域是將在當研究生期間所學到的生理及分生技術應用到探討臨床疾病的致病機制。三十幾年來劉教授於教學之外,專注於敗血症導致器官衰竭的細胞分生機制之研究,如今已在美國取得專利,這個專利是以Phospholipases A2(磷脂酶A2)為標的,用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反意寡核苷酸)去治療敗血症,更由這個專利延伸到小分子的新藥研發。目前劉教授正在高醫與幾位教授及實驗室合作,研發小分子新藥對抗發炎、病毒感染及癌症。

  對於在高醫求學時候的師長,劉教授最懷念的人是牙醫系的呂清寬教授。畢業後因常回母校演講,最懷念的是謝獻臣院長,因為他擔任院長多年,很關心基礎醫學的發展。在國外期間,則受加拿大一位指導過他的日本教授影響很深。當這位日本老師即將退休時,他講了一句話深深撼動劉教授,他說:「我用了一生的時間,國家也給了很多錢讓我做研究,也有很不錯的學術成果,但我最後在想,我到底有沒有貢獻?」他深刻地自我質疑,只因為研究的東西沒有被轉成可運用的治療。這句話促成劉教授開始調整方向,朝轉譯醫學發展。轉譯醫學的意思就是學術和臨床的橋樑,把學術變成臨床上可以用的治療,形成一些專利。幾年前劉教授看到臺灣的產業在轉型,開始注重生物科技的發展,很多經濟政策指示發展生物科技產業,所以有所謂的「產學合作」,亦即鼓勵藥廠和學校老師合作,將研究出來的這些專利,發展成臨床用藥。因此他決定回國,回到母校繼續研究,希望基礎醫學可以往上提昇,開發出有成效的藥物。

  幾年前劉教授回到臺灣,去高醫牙醫門診看病時,出乎意料看到牙醫部門規模龐大,分好多專科,而且每一專科都有病患等待看診。病人多,設備好,每一分科都有專門的老師,臨床經驗豐富,各方面都不輸給國外,這是當年草創時期比不上的。所以他最大的感觸是,現在的高醫學生非常幸運,應該把握這樣的環境好好學習。而今劉教授回到高醫,兩年來與幾位教授及實驗室所進行的新藥研發工作,雖有初步進展,但速度較預期慢。他認為高醫有不少教授及實驗室各自在做藥物研發工作,如果能多做溝通,也許能夠整合資源以提高效率。而在產學媒合方面,產學處的努力與幫忙,功不可沒,希望能夠繼續保持。


  • 編按:自284期起,「人文e館」單元轉載【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enews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