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147 第二屆好老師徵文優等獎~黃麗如描述對象楊瑞成

出自KMU e-News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新頁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47期  分享園地 好老師徵文專題 == ''' 第二屆好老師徵文優等獎~陳奕彰描述陳崇桓老師''' == 醫學系 陳奕彰 *描...)
當前修訂版本 (2010年1月7日 (四) 11:30) (編輯) (撤銷)
 
第6行: 第6行:
 +
== '''第二屆好老師徵文優等獎~黃麗如描述對象楊瑞成''' ==
-
== ''' 第二屆好老師徵文優等獎~陳奕彰描述陳崇桓老師''' ==
+
醫學研究所 博士班六年級 黃麗如
-
醫學系 陳奕彰
 
-
*描述對象:骨科陳崇桓老師
+
*描述對象:運動醫學系 楊瑞成老師
-
*課程名稱:骨科學
+
*課程名稱:博士班指導教授
-
'''「爛爛」的好'''
 
-
陳崇桓醫師,當我大五念骨科學的時候,就已從學長姐們的口耳相傳略知一二:「老師是個爛好人,再簡單無聊的問題,他也願意慢慢講到你懂,所以總是因此延遲下課許久。」
+
多年前考進本校醫學研究所生理科碩士班時,我就期望著能在這生物醫學領域上有些許的成就與貢獻。然而,在茫茫學海中誰能引導我從技術訓練到規劃實驗呢?我著實希望能遇到一位這樣的老師----令人尊敬且不畏懼的學者。機緣巧合下獲當時生理科主任-楊瑞成教授的首肯,成了他眾多學生之一。
-
老師負責的是bone的簡介,明明是與生理學重複的課題,不過老師依然堅持重頭談起:簡單的幾行文字,配上可愛的卡通圖,最後輔以俐落的表格,說是要強化我們的印象;遇上比較乏味困難的理論部分,老師總講講停停,殷殷詢問我們究竟聽進去多少,究竟能吸收多少。因此在「怨聲載道」中下課是再正常不過的情形。
+
楊老師身兼醫師、生理科主任、教授等職務。看似整天有忙不完的工作。但只要我們提出討論時間,無論晨昏、假日他都會排除萬難的配合。當時新生的我在討論的過程中,面對老師時緊張到不時結巴。但老師適時地以渾然天成的幽默感化解我們對陌生領域的恐懼感。醫學中繁瑣的理論或實驗上複雜的步驟都根源於生活的經驗。他就以這樣最淺顯易懂的知識逐步帶領我們踏上知識的殿堂。
-
老師說:「既然已經花時間了,那我希望你們是『聽進去』而不只是『聽到』。」
+
一次,我在進行一項重要實驗。就在結果即將出爐的前一刻,一個內含放射線物質玻璃瓶蓋子無法打開,使得實驗進度即將停擺。就在這束手無策之際,遇到正在百忙中的老師。他二話不說,東翻西找的拿出打火機、鐵鎚、板手等工具一同來到放射線實驗室。放下主任的身段,挽起袖子,對著玻璃瓶又燒又敲。這個實驗因此成功了,結果發表在期刊論文上。也許三五年後,有人根據該論文延伸更多新的發現。但我從這過程中更觀察到一個學者對研究的熱情。這種對實驗的用心與關心不斷激勵著我向前邁進。如果有一天我能做出一些貢獻來,我想這樣的典範引導絕對是一個重要因素。
-
到了大七進入臨床實習,又聽到護士們跟我說:『你老闆是個爛好人,最爛的病人都是他收去的。』
+
記得三年多前爸爸罹患重病住院,老師時常到病房探望並鼓勵父親。有時幫爸爸做些身體檢查與評估,或者與醫師討論病情等。在那段日子老師也扮演著傾聽者的角色。在我無法忍受父親受到疾病折磨而痛哭時,他成了我傾訴的對象。我不斷地傾訴著,而老師沉靜地傾聽著。我的煩惱和不安與他的專注往復對流著。這樣的苦一點一滴地傾訴出來,灑向無邊無際的心靈大海,與生命中所有歡樂悲傷的記憶交織在一起。在這位聽者之前揭示我的悲傷,好像一個充滿悶氣的房間被打開一般,剎時與溫暖的陽光融為一體。爸爸曾說,有次在病房看見老師穿著白袍站在身邊,感覺就像看見白衣大士觀世音菩薩那樣的慈悲與莊嚴。希望有一天等他身體健康時能好好的謝謝老師。後來爸爸無法親自達成他的願望,也願藉本文一隅表達我們父女最深的感激。就如同他勉勵我的,要堅強、勇敢面對,再出發,我還是做到了。
-
第一天進到骨科,就見識到老師所收的病人之難搞:一個源於車禍導致胰臟破裂的病人,在內外科都踢著皮球的情形下,因為髖關節有骨折而收給老師;一個吸食海洛因成癮,爹不疼娘不愛,更遑論兄弟姊妹會伸出援手的毒蟲,收在老師名下,慢慢的住,慢慢的等康復……多少不該收在骨科,多少可能開刀風險極高的病人,老師都全盤收下了。
+
回首無數個與老師暢談實驗進度與未來發展的seminar,
-
老師說:「我的專長是髖關節修復,通常不是年紀一把的老人家,就是車禍重傷送來急診,生命垂危的。早就看習慣,也收習慣了!」
+
再看新進學弟妹們,老師還是一如往昔像嚴父般叮嚀實驗進度、慈母般關心生活情況。在攀登學術高塔的過程,我著實很榮幸地作為楊瑞成教授的眾多學生之一。
-
想想,這些人人口中的「爛」是真的「爛」嗎?想深一些。
 
- 
-
崇桓醫師那「爛爛」拖著似的教學態度,隱含著多少欲苦口婆心相傳薪火的耐性呢?寧願把桌上待看的公文、待審的論文慢一慢,也要把隔天上課要用的power point先弄好、弄清楚;明明隔天又是七點半的晨會,又有一堆刀排定在隔日的行程中,他還是悠哉悠哉的照著他預定的腳步,把預定要給我們的知識教給我們,毫不馬虎。崇桓醫師那「爛爛」的醫療態度,又要累積多少的愛與關懷才能脫口而成「習慣」兩個字呢?當大家都害怕處理生死交關的急症時,他樂天樂天的走進手術房,這是十分強大的同情心在作祟;當大家都害怕被健保局因為延遲出院而砍總額時,他無所謂地讓病人放心的開刀、安心的療養,毫無後顧之憂,這是十分強大的同理心在搗蛋。
 
- 
-
崇桓醫師就是這樣的「爛」!我不知道「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樣一個成語可不可以套在老師身上?不過我似乎明白所謂的好老師似乎都要有些別人不屑,爛的發黑、爛的發亮的「泥」,才能純粹而真實地傳遞一些學習路上的堅持,爾後開出的才會是一片可以讓人期待的「花」。
 
- 
-
偷偷告訴您,崇桓醫師,您的「爛」在我的醫學路上可是「燦爛」的爛唷!
 
-
 

當前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47期  分享園地 好老師徵文專題


第二屆好老師徵文優等獎~黃麗如描述對象楊瑞成

醫學研究所 博士班六年級 黃麗如


  • 描述對象:運動醫學系 楊瑞成老師
  • 課程名稱:博士班指導教授


多年前考進本校醫學研究所生理科碩士班時,我就期望著能在這生物醫學領域上有些許的成就與貢獻。然而,在茫茫學海中誰能引導我從技術訓練到規劃實驗呢?我著實希望能遇到一位這樣的老師----令人尊敬且不畏懼的學者。機緣巧合下獲當時生理科主任-楊瑞成教授的首肯,成了他眾多學生之一。

楊老師身兼醫師、生理科主任、教授等職務。看似整天有忙不完的工作。但只要我們提出討論時間,無論晨昏、假日他都會排除萬難的配合。當時新生的我在討論的過程中,面對老師時緊張到不時結巴。但老師適時地以渾然天成的幽默感化解我們對陌生領域的恐懼感。醫學中繁瑣的理論或實驗上複雜的步驟都根源於生活的經驗。他就以這樣最淺顯易懂的知識逐步帶領我們踏上知識的殿堂。

一次,我在進行一項重要實驗。就在結果即將出爐的前一刻,一個內含放射線物質玻璃瓶蓋子無法打開,使得實驗進度即將停擺。就在這束手無策之際,遇到正在百忙中的老師。他二話不說,東翻西找的拿出打火機、鐵鎚、板手等工具一同來到放射線實驗室。放下主任的身段,挽起袖子,對著玻璃瓶又燒又敲。這個實驗因此成功了,結果發表在期刊論文上。也許三五年後,有人根據該論文延伸更多新的發現。但我從這過程中更觀察到一個學者對研究的熱情。這種對實驗的用心與關心不斷激勵著我向前邁進。如果有一天我能做出一些貢獻來,我想這樣的典範引導絕對是一個重要因素。

記得三年多前爸爸罹患重病住院,老師時常到病房探望並鼓勵父親。有時幫爸爸做些身體檢查與評估,或者與醫師討論病情等。在那段日子老師也扮演著傾聽者的角色。在我無法忍受父親受到疾病折磨而痛哭時,他成了我傾訴的對象。我不斷地傾訴著,而老師沉靜地傾聽著。我的煩惱和不安與他的專注往復對流著。這樣的苦一點一滴地傾訴出來,灑向無邊無際的心靈大海,與生命中所有歡樂悲傷的記憶交織在一起。在這位聽者之前揭示我的悲傷,好像一個充滿悶氣的房間被打開一般,剎時與溫暖的陽光融為一體。爸爸曾說,有次在病房看見老師穿著白袍站在身邊,感覺就像看見白衣大士觀世音菩薩那樣的慈悲與莊嚴。希望有一天等他身體健康時能好好的謝謝老師。後來爸爸無法親自達成他的願望,也願藉本文一隅表達我們父女最深的感激。就如同他勉勵我的,要堅強、勇敢面對,再出發,我還是做到了。

回首無數個與老師暢談實驗進度與未來發展的seminar,

再看新進學弟妹們,老師還是一如往昔像嚴父般叮嚀實驗進度、慈母般關心生活情況。在攀登學術高塔的過程,我著實很榮幸地作為楊瑞成教授的眾多學生之一。


  • 編按:

第一屆好老師徵文活動所有內容至145期全部轉載完畢,自146期開始轉載第二屆好老師徵文優等獎文章。得獎名單詳見教師發展暨教學資源中心網頁:http://cfd.kmu.edu.tw/namelist/GT97.htm


enews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