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93 教師過勞問卷調查結果報告

出自KMU e-News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當前修訂版本 (2014年6月20日 (五) 11:46) (編輯) (撤銷)
 
(2個中途的修訂版本沒有顯示。)
第4行: 第4行:
-
== '''邁向教學卓越、研究創新的頂尖大學''' ==
+
=='''教師過勞問卷調查結果報告''' ==
-
教師發展暨教學資源中心 黃俊雄主任
+
教師發展暨教學資源中心 楊奕馨組長
-
+
 +
近年來高等教育的快速變遷,使得大學教師愈來愈不好當,教育部及學校對於大學教師的教學、研究與服務每一樣都有質與量的要求,因此高雄醫學大學的教師,在兼顧教學、研究及服務之餘所承受之壓力及工作過勞情況是需要進一步瞭解的問題,教師發展中心於95年9月至11月期間,針對全校教師以電子郵件通知的方式,邀請填寫問卷,期間共計有196位教師填寫,其中講師以上教師有178份。
-
承蒙余校長的厚愛,自95學年度起接掌教師發展中心,在這一年期間與許勤、楊奕馨、張永源組長及紀曉薇、吳尤君組員,每兩週開一次會議,細心規劃、推動、評估及研討整年度的教學、研究及自我成長活動,一年下來,所舉辦的活動共計100場,其中包含教學成長類活動39場次,研究成長類活動45場次,自我成長類活動16場次,每場次平均參與人數為35名,平均滿意度為86.79%。籌備這些活動需要繁瑣的前置作業,包括準備場地、聯絡講者及教師、登錄收回問卷並分析統計,可說是全中心動員,二位組員更是夙夜匪懈的工作才能有如此的成績。期間又到大陸北京大學訪問,介紹教師發展中心的工作與任務,受到熱烈的迴響。本中心是本校舉辦活動場次最多的單位,非常感謝本中心全體人員的投入及付出。
+
本次問卷調查之內容主要以勞委會所翻譯的Copenhagen Burnout Inventory (CBI)中文版為施測量表(共13題)及5題精神症狀相關的題目(精神科顏正芳醫師提供),其中CBI本身並可分為「個人過勞」與「工作相關過勞」兩項。統計分析結果發現,由於本次調查僅以電腦上網填寫方式為主,因此是否參與填寫調查與教師們使用電腦的習慣有關,此178位填寫問卷的教師與95年度480位講師以上教師比較(表1),發現填答率以女性教師高於男性教師(50.0% vs 31.1%),以職級而言,助理教授的填答率最高(51.3%)遠高於其他職級,就年齡而言,30-34歲的教師填答率達100%,且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55歲以上的教師填答率為22.1%。填寫問卷教師的工作基本資料平均年資為11.84(±9.06)年,其中平均每週用在教學相關工作的時數為17.01(±11.54)小時、研究相關的工作時數則為20.29(±15.77)小時,高於教學3.28小時。
-
教師發展中心從96學年度改組成教師發展暨教學資源中心,除了原有的教師發展中心亦涵蓋臨床技能學習中心的業務,故不僅對教師的教學及研究提供服務及諮詢外,亦必須對教師及學生的臨床技能的教學提供規劃及策略。這是又另一個層次的業務執掌,也是嶄新任務的責任。本著「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精神,希望全校教師、學生時時給本中心指導、鞭策,使本中心能配合余校長「教學卓越、研究創新、優質人文、社會關懷」的治校理念,達成「人文、關懷、專業、自學、宏觀」五大核心目標,邁向教學卓越、研究創新的頂尖大學。
+
本次調查中所使用的量表包括CBI中的個人過勞項目6題及工作過勞項目7題以及精神壓力相關題目5題,此3個量表之信度Cronbach alpha分別為0.95、0.92、0.89,分析時將各項分數計算皆轉換到0-100的範圍,分數愈高表示過勞愈嚴重,整體平均以個人過勞最高為59.96(±22.60)分,其次是工作相關過勞52.87(±21.20)分,而精神壓力部分則為37.34(±24.24)分,因此每位教師除了學校工作的事情外,仍有其他過勞的來源(如、家庭事務等)。
 +
 
 +
在比較調查中的3項指標與基本變項間的關係,結果顯示過勞程度在個人方面僅性別與職級達統計上顯著性差異,女性教師高出男性教師8.65分(64.91 vs 56.26),在職級方面則是副教授的個人過勞最高(64.71分),而最低者則是教授(49.55分);在工作相關過勞僅職級達顯著性差異,其中以助理教授最高(57.20分) ,而最低者仍是教授(45.24分);而精神壓力症狀則為職級與年齡層達顯著性差異,最高者仍為助理教授(42.14分)及40-44歲(44.07分);學院間在各項測量中均未達統計上顯著性差異。依據勞委會調查兩家企業員工(國營轉民營企業及資訊業)發現,男性之個人過勞與工作相關過勞分別為46.79(±17.73)和35.30(±17.77),女性則分別為45.97(±16.83)和32.90(±17.55),相較之下本校教師的過勞程度明顯高於企業界,同時由於過勞的情形以教授以下的教師較為嚴重,因此人生歷練及升等壓力都可能與教師過勞相關。
 +
 
 +
教師們的年資、教學相關時數及研究相關時數彼此間的相關係數(-0.14~-0.08)顯示,教學與研究的相關其實沒有很強的消長關係。若進一步探討個人過勞、工作過勞以及精神壓力與教學及研究時數進行?歸分析,資料經調整過性別、年齡、職級和學院之後,發現教師的過勞與精神壓力症狀與教學相關時數達顯著正相關,而與研究相關時數則沒有顯著相關;大專教師一般都有很強的成就感需求,因此教學相關時數的增加與過勞及精神壓力呈顯著正相關,或許可推論現階段升等與教師評估對老師而言,教學工作報酬率較低,因此較容易產生心力交瘁的感覺,可能解決的方式除了可改善升等與教師評估中對教學工作重要性的認同之外,更進一步可思考,如何讓教師的教學與研究之方向和領域趨於一致,達到教學與研究互相扶持且事半功倍的成效,希望可以改善教師們過勞與精神壓力的問題。

當前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93期  教師發展暨教學資源中心專題


教師過勞問卷調查結果報告

教師發展暨教學資源中心 楊奕馨組長


近年來高等教育的快速變遷,使得大學教師愈來愈不好當,教育部及學校對於大學教師的教學、研究與服務每一樣都有質與量的要求,因此高雄醫學大學的教師,在兼顧教學、研究及服務之餘所承受之壓力及工作過勞情況是需要進一步瞭解的問題,教師發展中心於95年9月至11月期間,針對全校教師以電子郵件通知的方式,邀請填寫問卷,期間共計有196位教師填寫,其中講師以上教師有178份。

本次問卷調查之內容主要以勞委會所翻譯的Copenhagen Burnout Inventory (CBI)中文版為施測量表(共13題)及5題精神症狀相關的題目(精神科顏正芳醫師提供),其中CBI本身並可分為「個人過勞」與「工作相關過勞」兩項。統計分析結果發現,由於本次調查僅以電腦上網填寫方式為主,因此是否參與填寫調查與教師們使用電腦的習慣有關,此178位填寫問卷的教師與95年度480位講師以上教師比較(表1),發現填答率以女性教師高於男性教師(50.0% vs 31.1%),以職級而言,助理教授的填答率最高(51.3%)遠高於其他職級,就年齡而言,30-34歲的教師填答率達100%,且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55歲以上的教師填答率為22.1%。填寫問卷教師的工作基本資料平均年資為11.84(±9.06)年,其中平均每週用在教學相關工作的時數為17.01(±11.54)小時、研究相關的工作時數則為20.29(±15.77)小時,高於教學3.28小時。

本次調查中所使用的量表包括CBI中的個人過勞項目6題及工作過勞項目7題以及精神壓力相關題目5題,此3個量表之信度Cronbach alpha分別為0.95、0.92、0.89,分析時將各項分數計算皆轉換到0-100的範圍,分數愈高表示過勞愈嚴重,整體平均以個人過勞最高為59.96(±22.60)分,其次是工作相關過勞52.87(±21.20)分,而精神壓力部分則為37.34(±24.24)分,因此每位教師除了學校工作的事情外,仍有其他過勞的來源(如、家庭事務等)。

在比較調查中的3項指標與基本變項間的關係,結果顯示過勞程度在個人方面僅性別與職級達統計上顯著性差異,女性教師高出男性教師8.65分(64.91 vs 56.26),在職級方面則是副教授的個人過勞最高(64.71分),而最低者則是教授(49.55分);在工作相關過勞僅職級達顯著性差異,其中以助理教授最高(57.20分) ,而最低者仍是教授(45.24分);而精神壓力症狀則為職級與年齡層達顯著性差異,最高者仍為助理教授(42.14分)及40-44歲(44.07分);學院間在各項測量中均未達統計上顯著性差異。依據勞委會調查兩家企業員工(國營轉民營企業及資訊業)發現,男性之個人過勞與工作相關過勞分別為46.79(±17.73)和35.30(±17.77),女性則分別為45.97(±16.83)和32.90(±17.55),相較之下本校教師的過勞程度明顯高於企業界,同時由於過勞的情形以教授以下的教師較為嚴重,因此人生歷練及升等壓力都可能與教師過勞相關。

教師們的年資、教學相關時數及研究相關時數彼此間的相關係數(-0.14~-0.08)顯示,教學與研究的相關其實沒有很強的消長關係。若進一步探討個人過勞、工作過勞以及精神壓力與教學及研究時數進行?歸分析,資料經調整過性別、年齡、職級和學院之後,發現教師的過勞與精神壓力症狀與教學相關時數達顯著正相關,而與研究相關時數則沒有顯著相關;大專教師一般都有很強的成就感需求,因此教學相關時數的增加與過勞及精神壓力呈顯著正相關,或許可推論現階段升等與教師評估對老師而言,教學工作報酬率較低,因此較容易產生心力交瘁的感覺,可能解決的方式除了可改善升等與教師評估中對教學工作重要性的認同之外,更進一步可思考,如何讓教師的教學與研究之方向和領域趨於一致,達到教學與研究互相扶持且事半功倍的成效,希望可以改善教師們過勞與精神壓力的問題。


enews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