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97【醫學倫理~老師的教誨】恩師 杜聰明先生教我們的倫理與修身
出自KMU e-News
第51行: | 第51行: | ||
- | 老師有令人敬佩、非凡的學經歷;他1893年8月25日出生於台北縣淡水北新庄,1909年考進台灣總督府醫學校,1914年4月15日以第一名的優秀成績畢業於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年齡21歲),1922年4月1日以29歲的年齡已升上台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俗稱台北醫專)的教授職位;日治時代,台灣唯一的醫學教授。同一年也獲得了日本京都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是開台以來第一位博士,也是當時日本政府授與外國人之第一號醫學博士學位;從日本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第955號醫學博士學位。1937年2月6日擔任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教授(43歲),於1942年7月3日正式敘陞為一等高等官,為日治時代台灣人官位最高者,此位階之高,以目前的體制應屬於中央研究院院長級之上。台灣光復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 | + | 老師有令人敬佩、非凡的學經歷;他1893年8月25日出生於台北縣淡水北新庄,1909年考進台灣總督府醫學校,1914年4月15日以第一名的優秀成績畢業於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年齡21歲),1922年4月1日以29歲的年齡已升上台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俗稱台北醫專)的教授職位;日治時代,台灣唯一的醫學教授。同一年也獲得了日本京都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是開台以來第一位博士,也是當時日本政府授與外國人之第一號醫學博士學位;從日本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第955號醫學博士學位。1937年2月6日擔任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教授(43歲),於1942年7月3日正式敘陞為一等高等官,為日治時代台灣人官位最高者,此位階之高,以目前的體制應屬於中央研究院院長級之上。台灣光復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曾任台灣大學醫學院教授兼醫學院院長,台大附設醫院院長、熱帶醫學研究所所長,台灣大學代理校長等職位。於1953年7月31日卸任台大醫學院院長職務,自台大醫學院退休。1954年10月16日創辦私立高雄醫學院,是台灣光復後台灣人創辦的第一家大學機構─醫學院,在台灣的醫學史上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
在2016年11月11日 (五) 17:08所做的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97期 分享園地
【醫學倫理:老師的教誨】恩師 杜聰明先生教我們的倫理與修身
本校名譽教授 林永哲
今天我要講的是有關於師道的影響於學生。主題是老師的教誨:恩師 杜聰明先生教我們的倫理與修身。演講的內容將依照大綱所排列的順序,從醫學倫理的歷史性發展開始。恩師 杜聰明先生的介紹;讓各位再一次地認識他,進而學習他的風範。他創辦的高雄醫學院對台灣的醫學教育的貢獻。介紹杜聰明先生常用的“講故事,教倫理與修身的題材”,到最後的結語。
談到醫學倫理學的歷史,大家都會想到 希波克拉底,他是生於公元前460年,是古希臘醫師之子,他也是醫生,在那神權的時代是禁止人體解剖的,因此當時對醫學的認知與觀念和現在已知的事實是有很大的落差,在他行醫中仔細的觀察生病的過程,主張疾病的發生歸因於環境、飲食、生活習慣,而不是諸神的懲罰,樹立了醫學發展路上的一大里程碑。他創辦了醫學校教導他經驗理論,並且訂定”醫師誓詞”,使醫師成為正式的行業,開啟的”臨床醫學”一門的學問。他被後人稱為醫學之父。因此Hippocratic Oath(希波克拉底誓約) 是醫學倫理的起源,可能追溯到西元前四百多年。兩千多年來,誓詞雖然有些變動,也沒有法律的效力,但已成為世界各國醫界共同奉行之道德律。
希氏誓約的主要宗旨是在於要求醫師們均能在其一生中,發揮對師長、社會、病人、同事及自己負起五種倫理道德責任。
現代的醫學倫理,新興於18世紀末,到了20世紀才有全球性、有組織性的推廣。世界醫師會(The 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簡稱WMA)成立於1947年,其宗旨是在於擬定全球通用之醫學倫理規範,1948年WMA修改希氏誓約,依現代的言語重譯為「日內瓦宣言」,1949年WMA制定國際醫學倫理守則(International Code of Medical Ethics),1964年WMA宣布「赫爾新基宣言」為人體實驗的規範。1968年在雪梨舉辦的WMA第22屆年會上修訂了「日內瓦宣言」,函請世界各國醫學院校,在畢業典禮時,使學生向師長宣誓「日內瓦宣言」。大家熟悉的,宣讀過的醫師誓約就是日內瓦宣言的修訂本。(請參照以下全文)
日內瓦宣言
在允許我成為醫療專業一員的此刻
我鄭重地保證要奉獻此生為人類服務
我將給予我的師長應有的尊敬與感戴
我將秉持我的良心和尊嚴來從事醫業
病患的健康將是我的首要顧念
所託付予我的秘密,我將尊重,即使病患身故亦然
我將盡我所能地維護醫療專業的榮譽及高貴傳統
我將看待同僚如同我的兄弟姊妹
我將不容許因年齡、疾病或殘障、信仰、族裔、性別、國籍、政黨、人種、性別傾向或社會地位的考量,來影響我對病患的責任
對於人類的生命,我將從其開始便致以最高的尊重,即使自己受到威脅亦然;我將不會運用我的醫學知識去違反人道
我鄭重、自由地以我的人格立此承諾
1999年世界醫學教育聯盟.(World Feder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通過將醫學倫理納入全球醫學院校必修課程的全球推廣計劃。2005年WMA發行醫學倫理手冊(Medical Ethics Manual),做為全球通行的醫學倫理輔助教學教材。美國醫學院聯盟、世界醫學院聯盟都希望,透過醫學倫理教育的推行,醫學院校的學生畢業後將是利他的、有知識的、有熟練的技術、有盡責的、有專業的好醫生。我們的國家在1975 年配合醫師法的修正,台灣省醫師公會也訂定了台灣省醫師公約,共10條的誓約,其基本精神與日內瓦宣言是大同小異的。高雄醫學院(高雄醫學大學的前身)成立於1954年10月16日,但在高醫1985年2月26日,醫科四年級學生才有正式排定的醫學倫理必修課程。由教務主任黃德揚教授負責安排,聘請國內資深醫學教育家、法律專家及校內資深教授上課。同年6月18日在高醫舉辦一場國內第一次醫學倫理研討會,由謝獻臣院長主持。會中聘請教育部魏火耀教授、衛生署長王金茂、衛生署法規會陳昭德教授等專家及校內資深教授共襄盛舉。1986年5月也再辦了第二次全國性的研討會,並連續兩年發行了醫學倫理專刊。
從醫學倫理的發展歷史背景,不難了解醫學倫理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三十年來全世界的醫學院都體認到排入正式課程的必要性,好讓學生們做好準備,以了解困難的情境,並且知道將來如何以理性、有原則的方式來處理它們。
在我們的醫學生及住院醫師時代(1954~1966年代),學習的過程卻沒有正式排定的倫理學課程,醫學倫理的學習都來自師長的人格、身教 與言行之教誨,或偉人傳記的閱讀,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成長。
教我們倫理及修身,印象最深刻的老師是恩師杜聰明先生,他是一位對台灣的醫學教育及人格教育有卓越貢獻且有深遠影響的偉人。杜先生是聞名國際的蛇毒、鴉片、中藥研究的藥理學者、醫學教育家、哲學家、詩人。現今由尿液中檢測大麻等禁藥的方法,是來自1932年杜先生研發的方式,可說對鴉片等禁藥政策上頗有貢獻。
面對著1970年我得到醫學博士學位時,杜先生贈送給我的紀念肖像,自然而然地,肅然起敬,永遠懷念及感恩。
老師有令人敬佩、非凡的學經歷;他1893年8月25日出生於台北縣淡水北新庄,1909年考進台灣總督府醫學校,1914年4月15日以第一名的優秀成績畢業於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年齡21歲),1922年4月1日以29歲的年齡已升上台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俗稱台北醫專)的教授職位;日治時代,台灣唯一的醫學教授。同一年也獲得了日本京都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是開台以來第一位博士,也是當時日本政府授與外國人之第一號醫學博士學位;從日本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第955號醫學博士學位。1937年2月6日擔任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教授(43歲),於1942年7月3日正式敘陞為一等高等官,為日治時代台灣人官位最高者,此位階之高,以目前的體制應屬於中央研究院院長級之上。台灣光復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曾任台灣大學醫學院教授兼醫學院院長,台大附設醫院院長、熱帶醫學研究所所長,台灣大學代理校長等職位。於1953年7月31日卸任台大醫學院院長職務,自台大醫學院退休。1954年10月16日創辦私立高雄醫學院,是台灣光復後台灣人創辦的第一家大學機構─醫學院,在台灣的醫學史上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從日本開始統治台灣,爾後的一百年間(1895年~1994年),是奠定台灣醫學教育發展史最重要的壹個世紀。杜聰明先生及他創辦的高雄醫學院在這100年裡到底扮演了何種角色。先從杜先生的功蹟論起,他扮演著歷史重要的角色,他是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第一位醫學教授、一等高等官,是台灣醫學史上的先驅者,是台灣本土醫學研究和教育的開創者,是台灣醫學發展的重要奠基者。
從政治環境的背景而論,前50年是日本統治的時代,台灣只有一家日本人創辦的醫學教育機構;從1895年設立的台灣病院經過台北病院,醫學講習所、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台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的沿革。演變到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杜聰明先生在日本教授的培育之下,以第一名畢業於台灣總督府醫學校,之後留在母校服務,一直升上醫專、醫學部的教授的職位。在教學、研究的學術領域,培育了無數的醫學精英,發表了無數國內外學界肯定的學術業績,也獲得了文部省的肯定,獲得敘陞一等高等官之官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50年間,台灣先後設立了公私立醫學院共十一家,第一家是由日本人接收過來的改名的台大醫學院、第二家是從上海江灣遷移過來的國院醫學院,第三家才是真正的國人創辦的第一家醫學院。杜聰明先生在1954年以前領導了他的學生們重建、戰爭後遺留下來百廢待興的台大醫院與醫學院,無論是在學術、行政方面付出了不少心力並領導台灣醫學會,一直到1953年退休。
1954年10月16日杜聰明先生與陳啟川先生創立了高雄醫學院,同年8月12日也設立了杜聰明博士還歷紀念獎學金,其宗旨在於在每年的台灣醫學會年會頒發1.台灣醫學會優秀論文獎,2.各醫學院最優秀畢業成績得獎者。以鼓勵醫學界後起之秀。高醫畢業生享有此獎者是在1960年後的事。之前由台大畢業生獨攔。長庚、慈濟、輔仁大學醫學院雖然在杜先生1986年逝世後成立,他們的畢業生,現今也享有同等的機會。
縱觀台灣私立醫學大學的創辦史,不難看出杜聰明先生的宏觀的智慧及眼光。由於杜聰明先生首創高雄醫學院,為私人興學的創舉,成為台灣醫學教育的典範。爾後的四十年,有志之士,無論是醫界:西醫、中醫、企業界、宗教界熱心公益事業的善心人士先後響應私立興學盛舉。創造了今日台灣醫學教育界強大的陣容。替政府承擔了培育醫學相關人才的重責,擴大了服務民眾醫療及民眾的選擇。
高雄醫學院之創辦具有何歷史的意義?其成立的經過是值得回味的。1954年10月16日上午十點,借用十全一路一號的愛國國民小學校的一間約100坪?大的木造的,沒有天花板的大禮堂,舉行高雄醫學院成立暨開學典禮。是台灣私立醫學院教育開始的歷史性的一刻。
身為創院院長的杜先生以堅定的語氣宣告,雖然我們從這個簡單的環境出發,相信台灣有偉大的玉山及三千年樹齡的神木,天地有正氣,自然有真理,只要努力邁進,任何困難,當然可能打開,來鼓勵及安慰在場的學生,家長與貴賓。當天約共有200位師生家長參加,在簡單隆重、嚴肅的二小時典禮,結束了歷史性的一頁。典禮後,大禮堂隨即被重新隔間分開為三個部份,三分之二為臨時學生宿舍:放置24張上下舖臥床的寢室。三分之一的部份再隔開為一間教室、一間餐廳(食堂)兼自修室。來自高雄市縣外的學生當天下午就搬進宿舍,過住校生活。往後的一年,每天隨著小學的鐘聲上下課,可說是入門隨俗。難怪當時有人問,高雄醫學院是小學畢業去唸的,還是初中畢業去唸的。
談到高雄醫學院的成立,仔細地研究一下,不難發現是一件台灣教育界的奇蹟。依法令的規定,設立一所大專學校須要的條件或手續;從成立董事會登記財團法人,興建校舍,呈文向教育部申請招生、審核、核准招生、招考、放榜,到舉辦成立及開學典禮。前後至少要二年以上的時間。高醫的成立從董事會成立算起僅僅三個半月,從教育部核准招生只不過是一個半月,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公告、招生考試、放榜、籌備開學的工作。沒有自己興建的校舍,僅借用一間國小禮堂,竟然也通過了教育部這一關。簡直是天方夜譚。雖然我們認為高醫是奇蹟的產物。但是絕不是偶然從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由於時空的背景,確實有貴人相助。這位關鍵的人物是當時的教育部長,張其昀先生。部長長期在教育部工作,甚了解當時教育界、醫界、政界的全貌。部長很尊重杜聰明先生的人格、智慧、能力、理想與名譽。堅信他辦的事絕對不會有問題,以杜院長在台灣醫學界及政治界的聲望為信任的基礎,連校舍都沒蓋好就特准招生。當時也有一些反對的聲音,劉瑞恆是其中最激烈的一員,他是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北平協和醫院院長,醫學教育制度改革委員會元老,美國醫藥援華會副會長,駐華代表。中國紅十字總會會長,他行文教育部及台灣省政府指責沒有校舍、儀器、圖書、借小學禮堂充當上課教室,成何體統,揚言要終止醫藥援助,請教育部不可核准招生。結果不如劉博士所願,高醫還是誕生了。
杜聰明院長創校的宗旨有三,第一要均衡台灣南北醫療人才的培育,第二提升南台灣地區醫療水準,第三終結離島、山地偏遠地區之無醫村。世隔五十三年後的今天,院長的願景都一一實現了。目前已有28,180名校友在世界各地活動,山地、離島都有醫療人員的足跡。南台灣的醫療水準也提高了,醫療的服務也遍及各角落。47年48年度爭取招收山地青年醫師醫學專修班核准並且獲得省政府補助時,杜院長曾經稱讚這是政府偉大的人道政策。杜院長有長遠、宏觀的眼光、叡智的決定、慈悲為懷、憐憫山地同胞。
杜院長的教育重點是以樂學至上、研究第一為院訓。以寧靜致遠為座右銘。重視外國語文教學: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日文都是必修的。加強人文素養;介紹閱讀偉人傳記及文學作品,辦理畫會、書道、游泳、登山等課外活動。邀請國內外學者、名人演講。崇尚榮譽制度:注重品德、操守、要誠實、不容許有作弊行為,違者以留級論處。
杜院長平時教我們他專業的藥理學外,很注重人格教育,認為培育一位醫師必先加強心靈層面的教育。常常利用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各種聚會或課外活動時,教我們做人的道理。往往是以講故事的方式教倫理與修身。最常用的題材在此舉四題供大家參考。第一、蘭大衛醫師的割膚之愛,第二是巴斯德教授的三省吾身論,第三、史懷哲博士的哲學思想;生命之敬畏與尊嚴,第四、醫專校長高木友枝教授之畢業贈言。讓我們聽完了故事,體會到人生的意義、做人的道理,學習做一位稱職的好醫師、好學者。
第一、蘭大衛醫師的割膚之愛,是描繪一件不平凡的愛的真實的故事;一位仁慈的醫生,親自動手割除自己妻子腿部的皮膚,來救治一位垂危病重的異國兒童,是感人故事繪成的一幅油畫。1956年畫家李石樵先生的畫作,是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鎮院之寶。
割膚之愛故事的由來,描述彰化基督教醫院創院院長蘭大衛醫師Dr. David Landsborough,施行台灣第一次皮膚移植手術的故事。在1928年9月彰化基督教醫院有一位13歲的孩童名叫周金耀,因外傷經草藥、髮油等土方處理,導致右側膝蓋至臀部一側皮膚之壞死。蘭醫生想盡辦法治療傷口,毫無進展。在夫人連瑪玉女士的提議之下,最後決定從夫人的大腿割下皮膚移植到病童身上。雖然這次的移植的結果失敗。蘭醫師細心地研究植皮的方法,經過多次的自體皮膚植皮手術,使得孩童的傷口逐步康復痊癒。杜院長敬佩蘭醫生是開台以來最偉大的醫生,認為此舉為真正的良醫仁術也。28年後的1956年,身為高雄醫學院長的杜聰明先生,受到故事的感動,特別邀請名畫家李石樵先生作畫,取名為割膚之愛。也完成了他多年來的夢想與願望。杜院長曾告訴我們當年他在歐州考察時,發現法國大學的走廊掛滿著名教授們手術的血漓漓動人的油畫,讓學生們觀賞。杜先生也想在台大有此創舉,可惜當時百廢待興的台大醫學院是無法撥款作畫的。來到高醫終於實現了他願望。這幅畫的代價是台幣12000元,當時是足夠買一棟小樓房的錢。12000元是值得回味的數字。
在1956年我曾經當過伙食委員,當時一斗米,六公斤重,值10元,12000元可買到7200公斤的米,足夠維持一個四人的小家庭約20年的米飯,杜聰明先生在台灣基督教醫學史論述中(台醫誌第62卷179頁1963年)曾經提到當時(1963年)在彰化八卦山下的土地 每坪4元,可買到3000坪的土地,在彰化醫館地址 每坪6元,因此可買到2000坪的土地。在2006年有人估價”割膚之愛”值1500佰萬元。但是我?認為它應該是無價之寶。
杜院長把這一幅畫展示於附設醫院的走廊,希望每天走過的學生們,會因耳濡目染畫中的故事,受到感動,將來成為一位有愛心的醫生。這幅畫現在展示在高雄醫學大學的校史館。故事中的孩童因受蘭醫生夫婦的關懷、感動,後來從事神職,成為高雄市?程教會牧師、台南神學院董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董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議長等要職。也成為他們夫婦的義子。割膚之愛展示八年後的1964年,杜院長邀請80歲的連瑪玉女士拜訪高醫參觀「割膚之愛」並向學生們現身說法。她說著:當時連瑪玉女士知道事態的嚴重,連忙與蘭醫生商量,如何拯救金耀的傷肢。蘭醫生指著1915年Rowlands著作的Operation of Surgery一書,告訴她醫典上記載有一種植皮手術,切取其它部位的皮膚,縫補到損傷的皮面,讓它再生癒合,或許是治療此一病症的唯一方法。但是到目前沒有任何臨床病例,只是理論而已。但在連瑪玉女士的懇求之下,蘭醫生執行了這個前所未有的植皮手術。
成為牧師的周金耀每次在証道上提到割膚之愛的故事,都會說出對連瑪玉女士的感謝,「雖然蘭醫生媽的那塊皮膚沒有黏在我的身上,但它永遠黏在我的心上」蘭大衛醫生的公子、彰化基督教醫院第九任院長蘭大弼醫生1980年退休返英國,1992年11月18日年偕夫人高仁愛醫生再度拜訪高醫並參觀割膚之愛,由當時醫院院長的我及外科部長的洪純隆教授接待。我們親眼看到兩老注視割膚之愛的神情,感動流淚的動容,相信他們非常以他們父母的舉動為傲。不幸的是一年後的1993年11月14日傳來高仁愛醫師因癌症逝世的消息,也許是意味著,這次的拜訪是刻意安排的辭行。割膚之愛已成了醫界的典範。有很多人模仿著畫畫,甚至有人以不鏽鋼雕刻或燒成交趾陶呈現,展示於彰化基督醫院及其他醫院。柯成國醫師,也是杜院長的學生,是畫最多的一位。他總共畫了3張,最近的一張是2002年他拜訪彰基;親臨老舊的開刀房所畫的。並捐獻給彰基史紀念館。也可說是杜先生師道的影響力所致。
第二、巴斯德教授的三省吾身論。路易士.巴斯德(1822.12.27─1895.9.28),出生於法國多爾,是位化學家、微生物學家、細菌學家、醫學學者,一生研究,重要的發現,發表有疾病的毒菌理論、多種細菌的發現、酪酸醱酵的研究、Pasteurization巴氏、熱氣殺菌法、狂犬病疫苗的研究及臨床應用,以及巴斯德研究所的設立(1889年),對工業、商業(葡萄酒、牛乳等之保存)、農業(蠶絲保存)公共衛生、傳染病、防疫、內科、外科、頂尖科學人才的培育,有無限的貢獻。巴斯德110年誕辰的1932年12月27日,杜聰明先生,當時任台北醫專教授,撰文讚揚巴斯德教授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是人類永久的恩人。杜先生常用巴斯德教授在法國巴黎Sorbonne大學為他舉行的七十大壽慶祝大會(1892年12月27日)上,訓勉青年學子的一段不朽的金言來訓勉我們,作為人生應有的處世態度。這一段話的內容是:在研究不知的領域的過程中,不要顧慮於中傷或反對的虛心懷疑者,安靜地在研究室或圖書室思考,第一先要反省,我已修了多少教育,其次在進步時,第二要想到,我對國家貢獻了多少。在您成功之日,您當要想到第三,我對人類之進步及福址貢獻了多少,在人生最後之瞬間才可說「我已盡了我之所能矣」。
第三、史懷哲博士(1875.1.14~1965.9.4)的哲學思想;生命之敬畏與尊嚴。生命之敬畏與尊嚴是1952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史懷哲博士的人生哲學。史懷哲先生出生於德國Alsace,是一位集神學、哲學、音樂、醫學四項博士學位於一身的赤道非洲傳教醫生。38歲以後終身奉獻生命行醫於人類的眼睛不容易看到的文化落後的非洲內陸小部落蘭巴倫,Lamberane,Gabon,從1913年至1965年,前後共有52年之久。
在那荒涼的部落,一方面行醫、蓋醫院,另一方面傳教、實踐他敬畏生命與生命尊嚴的根本哲學理念與生活的信條。並呼籲發揚道德與振興人道主義。他主張倫理是無限量地對世界上所有生物之道德性服從及社會服務責任。在”The humanitarian spirit and The role of the doctors”之言論中主張”余確信對生命之維護而努力的我們醫師,有特別使命者,是對一般人人教示生命之尊嚴,而且更加一層來提高人類之精神倫理 。同時也深信唯以此崇高的精神,才能理解及能解決現今許多的困難問題”。杜聰明院長欽佩史懷哲博士是20世紀最偉大的人物、密林中的聖者、黑暗大陸的救星、人道主義的楷模、和平的使徒,非但是黑人的仁醫,也是醫治物質文明病的現代華陀。杜聰明也強調,史懷哲博士的奉獻與哲學理念,處處都在提醒我們,要作為一位醫師的,時時刻刻要修養、要有德行、要有人格、才能成為良醫。尊重生命、維護人權是學醫者,基本之天職。身為杜院長的學生後來成為高醫第四任校長的謝獻臣教授於1965年6月26日,以世界衛生組織熱帶醫學顧問的身份,拜訪了史懷哲博士,請益熱帶醫學及醫療並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性鏡頭。也給我們另類的教材。當時史懷哲博士已90高齡,不久因跌倒臥病不起,三個月後的9月4日逝世永眠。
第四、校長高木友枝教授的畢業贈言。高木友枝教授(1858.8.2-1943.12.23)是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第二任校長,是台灣醫學會的創辦人(1903.11.01),擔任台灣醫學會首任會長。也是台灣總督府研究所首任所長。他的教育重點,除了專業知識教育外,更注重人格教育。高木校長平時教課重視“活的學問”在授業他專門的生理衛生學外也兼講倫理修身。在每屆畢業典禮則訓勉畢業生「要當醫生前,先做人」,養成醫學校良好的校風,受到全體師生的尊敬。1914年4月15日杜聰明以第一名優異的成績畢業於醫學校,高木友枝校長也同樣以“欲為醫者,必先為人也”名言相送。後來無論在台大或高醫,當了院長的杜聰明先生,每到畢業典禮一定會以此名言贈送,勉勵畢業生們。這樣子杜院長把老師的贈言,一代又一代傳承。有一天山地醫學專修班汪豐富同學追問杜院長“要做什麼樣的人?”“要做一個有愛心的人,換句話說,要對每一個人都有愛,才可以做個好醫生”杜院長院長很慈祥、親切地回答了他。畢業後的汪豐富醫師,受杜院長勉勵的話的感動,終生服務於故鄉阿里山,曾獲得醫學奉獻獎,逝世於阿里山。
結語:我們的醫學生、住院醫師時代,醫學倫理學習的心得來自師長潛移默化的教誨。真誠、愛的教育是倫理教育永恆的滋潤與鼓勵。最後借用現代臨床醫學大師Sir William Osla的名言:在我逐漸凋零的有生之年,無論今昔,縱使獨處,都能感受到老師 杜聰明先生的言行影響於我,一步一印,全在我心,永遠的感恩,老師的教誨。也希望以台南一中同學田正恆先生的畢業贈言“欲留芳永世,須學習哲人”與在場的各位共勉之。
謝謝聆聽!敬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