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17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先學為人而後才懂醫人-劉克明

出自KMU e-News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新頁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17期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 '''先學為人而後才懂醫人-劉克明''' == 200px *本校牙...)
第10行: 第10行:
*本校牙醫學系第八屆
*本校牙醫學系第八屆
-
*曾任:本校醫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
*現任:本校醫學院名譽教授
-
*曾任:本校解剖學科主任、教務長、醫學院副院長
+
*曾任:本校解剖學科主任、教務長、醫學院副院長、醫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在2017年9月12日 (二) 18:44所做的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17期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先學為人而後才懂醫人-劉克明

  • 本校牙醫學系第八屆
  • 現任:本校醫學院名譽教授
  • 曾任:本校解剖學科主任、教務長、醫學院副院長、醫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高醫醫學研究大樓裡,解剖學科辦公室旁的獨立小房間內,一位被書籍刊物包圍的身影,無視於歲月漫漫;曾任本校教務長、醫學院副院長的劉克明教授,親切的微笑中沒有倦容,彷彿這一切全不需理由,是他生來就該完成的事。劉教授現仍擔任教職,同時兼任醫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然而,人生經歷可以如此豐富,則是他學生時代所未始料的。

  劉教授說,當初見到高醫的景象,至今猶然歷歷。從後火車站與學校間的田野,到簡陋的三棟教學建築與茅草屋頂的餐廳,都讓來自臺北的他感到震驚。所幸老師各個上課用心,教學熱忱。解剖、組織課需要的大量圖片,老師竟透過色筆在黑板上一一重現,精闢的講解加上精準的圖文,令劉教授深感佩服,或許就是這內心的悸動讓他走上日後的學術之路!

  劉教授在臺北三軍總醫院實習結束後,剛好聽聞高醫解剖學科徵助教。雖然同學大多向牙科臨床的領域邁進,不過他認為人各有志,只要在自己的志趣定下心來,終會有所成就。於是他開始鑽研如何教學、做研究,雖然接連擔任學校要職,還是不忘出國進修,吸取不同的新知。

  姊妹校美國阿肯色州醫學中心的醫學教育觀摩,讓他體會到臨床訓練的重要,於是引進OSCE(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並且鼓勵全國醫學院聯合試辦。他因而回想起實習的經驗:一位病人口腔潰瘍,老師要他幫病人擦紫藥水,但是之前卻沒有被教導要如何思考?藥效可維持多久?病人漱口稀釋掉藥水濃度,又要再怎麼做?懵懵懂懂地擦完後,病人卻發現口腔被染成紫色而抱怨連連;後來才知道,其實要先用棉花把傷口圍起來,等藥水乾了就好。

  教育除了臨床訓練,也需要課堂上紮實的知識。高醫醫學系的整合性教學是讓他覺得自傲的改革。各科老師齊聚一堂,討論如何去蕪存菁,第一張簡報要有提要宗旨,最後要有統整,一堂課不得超過四十五張簡報,以免壓縮同學思考、吸收的時間。雖然這樣的教學需要耗費長時間及大量心力來統合各科的專業,不過他仍舊希望除了醫學系外,其他科系日後也能體驗這樣的教學方式。

  劉教授認為,學習醫人之前,要學會為人。大學時參加的登山社讓他感觸良多。崎嶇的山路與變動的天候,讓他體會到放下執著;社團的同伴讓他懂得合作、相處的要訣,也明白不可能單獨一個人擔下所有的責任,如何鼓勵大家完成共同的理念才是領導者該做的事;拉贊助時要勇敢積極地表達自己,用社團的成果與信念感動他人。雖然當下可能感覺不深刻,卻對往後的人生有著重要的影響。

  劉教授說,高醫是一個不花俏、腳踏實地的學校,不會透過媒體過度宣傳,總是以實力來證明,一步一腳印地邁進;高醫也是一個自由的環境,不會限定學生該怎麼做。因此高醫的學生純樸,也活潑熱心地參與各類活動。他發現學校晚上往往燈火通明,四處洋溢青春的活力,這是年輕的力量,也是高醫未來的希望。而高醫的校友相當團結,提攜後進,讓高醫人一起成長;同時支持學校的發展,不論是活動或建案,都有龐大的貢獻。這是紮根後的回饋,有著「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氣度。

  今逢高醫六十週年,劉教授覺得一位老師除了教學的崗位,也要盡到回饋社會的責任。我們培養專業,若未能運用未免可惜,雖然臺灣的教育、醫療環境未必理想,不過還是得努力,讓這個社會更美好。相信高醫人能將樂學精神與真摯關懷散布出去,護愛人間。

(本校牙醫系蘇孟狄 撰稿)

enews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