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31 博物館人才培育工作坊有感
出自KMU e-News
(新頁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31期 高醫校史暨南臺灣醫療史料館專題 == '''博物館人才培育工作坊有感''' == 高醫校史暨南臺灣醫療史料館 潘彥婷 <b...) |
(新頁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31期 高醫校史暨南臺灣醫療史料館專題 == '''博物館人才培育工作坊有感''' == 高醫校史暨南臺灣醫療史料館 潘彥婷 <b...) |
當前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31期 高醫校史暨南臺灣醫療史料館專題
博物館人才培育工作坊有感
高醫校史暨南臺灣醫療史料館 潘彥婷
為協助高雄市地方文化館及博物館從業人員提升專業能力,以加強館舍營運知能,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辦理「107年度大高雄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運籌機制—人才專業培訓課程」系列活動。筆者有幸參與3月26日的「展示規劃與教育活動推廣」課程,透過課程活動的設計和引導,增進對策展及教育活動規劃的專業知識之餘,也啟發對於籌劃史料館展覽及教育活動的新思維。茲舉幾個饒富趣味且發人省思的活動內容和大家分享:
- 博物館人員的理想V.S.博物館觀眾的需求
課程一開始,現任科博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的譚美芳老師,請學員們透過問答互動的方式,互相分享參加過最棒的博物館教育活動為何,並說出一個好的博物館教育活動需要具備哪些特質。於是乎大家開始發表自身對於博物館教育活動的「專業見解」,諸如重視文化平權、寓教於樂、須與展覽有所關連、互動性高…等。就在雙方你來我往,討論正烈之際,老師問道:「大家現在是以博物館從業人員還是以博物館觀眾的角度回答問題呢?又,兩者的答案會是相同的嗎?」老師的一番提問,使大家頓時當頭棒喝,這才意識到博物館人員的身分,有時反而可能成為規劃教育活動的阻礙。易言之,博物館教育活動的設計,除了博物館員本身具備的專業知識之外,更須考量觀眾對參與教育活動的期待與需求。唯有如此,博物館的教育活動方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價值,而不流於館員一廂情願的理想實踐。
- 博物館教育活動的館際合作發想
接著,老師將學員們進行隨機分組,各組就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超連結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思考不同館舍之間如何相互合作、共同舉辦教育活動。與筆者同組的館員們分別來自勞工博物館及科學工藝博物館,大家經過一陣腦力激盪後,發想出呼應今年博物館日主題的館際合作教育活動。內容如下: 為宣揚今年博物館日主題,勞工博物館、科工館及高醫療史料館結合三館館舍資源,聯合舉辦國際博物館日教育活動,嘗試以創新方法,拓展博物館觀眾群。凡於博物館日當週穿著平日工作服、制服參觀三間館舍者,享免費參觀優惠。並得透過網路社群媒體,將當日參觀照片上傳至博物館數位展示牆上,成為展示牆上播映的主角之一。誠如美國當代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在網際網路尚未發達的1968年預言:「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博物館的展覽平台亦能成為每個社群認同自我的展現舞台。此外,由史料館邀請醫師為講者,舉辦關於職業傷害、工作疾病預防及醫療保健相關講座;科工館方面則提供關於各產業機械介紹及操作體驗活動,增進大眾對各個產業工作的實際瞭解。
- 規劃博物館展覽的跨域思考
展示規劃課程部份,科教館的林怡萱組長向大家分享數個國外科學博物館及科學中心的展示觀念與手法呈現。例如,巴黎發現宮以探索及體驗為主題,透過大量表演的展覽型態呈現科學現象;舊金山探索館為了消除一般大眾與科學知識之間的隔閡,他們設計的展品極度簡化操作流程,只需按一個按鈕即可啟動;巴黎科學工業城則是歐洲最大的科學博物館,其中一檔特展嘗試結合歷史博物館和美術館的藏品,以跨領域的表現手法呈現特展主題。此跨領域的展示觀念,促發筆者對於規劃史料館展覽的創新思考。回顧史料館自營運以來籌劃的各項展覽,大多以醫學史為主題,不脫歷史博物館的展示範疇。因此,如何以跨域結合的思維,提供觀眾結合歷史與藝術,或是融合歷史與科學等更為活潑多元的展覽內容,是史料館持續探索及努力的方向。
展覽和教育活動是博物館與觀眾之間重要的溝通媒介,博物館透過展覽將館藏及相關知識傳遞給觀眾,再輔以教育活動加深觀眾對於展示內容的認識與瞭解。新世紀的博物館在營運上面臨許多變革與挑戰,因而博物館人員在展覽、教育等各項專業知能上也必須有所提升與精進,同時以更寬廣、開放的心胸回應社會的各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