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40 用創新來翻轉通識教育課程

出自KMU e-News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新頁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40期  通識教育中心專題 == '''用創新來翻轉通識教育課程''' == 通識教育中心 凌儀玲中心主任<br/><br/>   理想的教育...)
當前修訂版本 (2018年10月1日 (一) 11:37) (編輯) (撤銷)
(新頁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40期  通識教育中心專題 == '''用創新來翻轉通識教育課程''' == 通識教育中心 凌儀玲中心主任<br/><br/>   理想的教育...)
 

當前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40期  通識教育中心專題

用創新來翻轉通識教育課程

通識教育中心 凌儀玲中心主任

  理想的教育理念需要透過整合與創新來轉譯。本校通識教育課程的改革也循著這樣的軌跡而行。尤其是通識課程學分數佔了四年制大學畢業學分數近20%之多,也因此在承擔培育本校未來人才的過程中,通識課程的滾動式轉進與調整至為重要。本校通識課程的轉換歷程與實踐模式,透過了「規劃邏輯」、「規劃架構」及「推動執行」三大面向,導入PDCA (Plan, Do, Check, Act)循環改善流程,目的在達成自我發展特色、提升整體教學品質與落實多元學習之效。基於多數師生對通識課程的架構與演進過程並非十分清楚,本文特整理如下:

一、新通識架構規劃期(101-103學年度)

  本中心於101學年度成立了通識課程發展規劃小組,主要目標在盤點課程中通識化較弱、專業性較強的課程,將其回歸至專業學系的必、選修科目,並將體育課程納入通識架構中。102學年開始規畫的新制通識架構除納入體育、服務學習、大學入門等課程,並考慮基礎必修課程「電腦與資訊之運用」,對學生學習成效及需求的效益亦改為0學分。除正式通識課程,本中心並規劃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做為課堂及課後的延伸學習,如安排各類通識講座、優質多元的藝文活動等等,希望將人文養成涵融在校園的整體氛圍,並培養學生的「文化軟實力」。此一時期,教學品保燈號機制(綠燈、黃燈與紅燈)則導入教學評量系統之預警,作為授課教師教學品質提升之參考依據。

二、新版通識課程架構實施(104-106學年度)

  104學年度正式開始實施新通識架構,在執行過程中遇到最大的阻礙首推博雅七大領域下課程歸屬的重新調整(例如將「性別STM領域」轉換為「跨域融通領域」),以及開課數的增加(因博雅課程18學分,每一領域學生均須修習至少一門);中英文、資訊等基礎課程也採行統一課程大綱與教材以落實品質的穩定。
  「內部控制」的執行則針對各課程的教學評量與學期成績進行學習成效的監控與稽核,目的在發現教學評量的偏低極端值(outlier)與學期成績的給分偏高等現象。長期以來,學生對通識課程的選課偏誤(爽課、涼課、分數甜),希望透過機制予以改進,提醒授課教師在學期成績評分上應盡可能採常態分佈。此外,課程三年外審機制於105學年度落實,稽核過程乃運用系統化工具進行評估,並針對評估的結果,以及稽核後各課程改善情況的追蹤覆核,用以架接本校通識教育的教育目標、課程規劃、學生學習、辦學成效及自我改善機制等的循環改善流程,從而增進外部評鑑的實施品質和成效。

三、通識課程結構的再精進(107學年度起~)

  107學年度起,在兼顧通識教育的廣度與深度,博雅課程在選課上多了彈性,原七大領域均須選讀,改為七選五。跨界鏈結的方式也從通識與專業的跨領域知識鏈結,精進到跨領域的專才培育。課程設計往前邁一步,多元的藝文活動成為學生更具個人風格的自主學習(微學分),深度學習的動機轉變成「2+1(+2)」的通識深碗課程。跨領域學習採課程模組設計方式,將聚焦於資訊、管理、法律等學程。
  教學滿意評量與學期成績是學生學習成效的最基本評估指標之一,至於通識教育的六大核心能力是否達成,是本中心列為未來必須推展的教學品保機制。

四、結論

  立意再好的課程設計與制度,有賴老師與學生雙方來共創價值(co-creation value)。透過多樣化通識課程學習,組合成跨界元素,期許所有貢獻於本校通識課程的專兼任教師可以許給學生一個「含金量」足夠的通識核心能力,因為會通、融合、轉化、進而培育跨領域學習是培養未來人才的關鍵要素。


enews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