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51 如何解讀「就學穩定率」(retention rate)

出自KMU e-News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新頁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51期  秘書室專題 == '''如何解讀「就學穩定率」(retention rate)''' == 校務研究辦公室 孫國瑋博士後研究員 王立民博士後...)
當前修訂版本 (2019年4月2日 (二) 14:35) (編輯) (撤銷)
(新頁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51期  秘書室專題 == '''如何解讀「就學穩定率」(retention rate)''' == 校務研究辦公室 孫國瑋博士後研究員 王立民博士後...)
 

當前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51期  秘書室專題

如何解讀「就學穩定率」(retention rate)

校務研究辦公室 孫國瑋博士後研究員 王立民博士後研究員

  教育部於2018年年末首度提供各大專校院「就學穩定率」的數據,希望提供這項新數據讓學生和家長做參考,看各校大一進來的學生,大二還剩下多少人。

  「就學穩定率」指標是採用什麼樣的資料,又是如何計算的呢?

  「就學穩定率」指標是以「大專校院學生基本資料庫」蒐集的在學學生資料進行資訊勾稽比對。以107學年度公布的指標為例,是將106學年度該學校錄取日間學士班1年級學生勾稽其在107學年度仍繼續就讀於該學校2年級且同學制別的人數。可轉化為以下具體公式:

  

  由上述定義可以知道「就學穩定率」的計算中以「持續留在學校的學生總數」為主,計算學生留在學校的比率。也因此就學穩定率的另外一個身分其實就是在教育研究中經常被探究的指標—「retention rate」。

  retention rate大多可被稱為留校率或續讀率,可藉此瞭解學校教育是否適應學生的需要,單一學校的retention rate有兩種計算方式:第一種是指該校某一年度入學的新生,於一定時間之內(如年度結束時或修業期滿前)始終留在該校就讀的人數比率,此種計算方式與教育部「就學穩定率」相同。第二種方式則是比較同一年度開始時全部註冊入學的學生數,與年度結束前依舊在學的學生數。

  在國外的高等教育環境中,對於高中生或是家長而言,retention rate通常和graduation rate(畢業率)被放在一起考慮,尤其是在申請大學或是選填志願時。教育研究者則是認為這些指標能反應學生在學校裡有多快樂、學生得到多少學習或生活上的支持、以及學費的付出是否合理等。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等這些排名領先的商學院retention rate通常都接近99%,由此可窺知一二。

  然以台灣現今的高等教育環境來說,由於大學院校普遍設立,目前所有高中職校畢業生幾乎都有大學可讀,大學教育已成為大眾化教育,加上人口出生率下降導致許多學校開始有招生不足的現象,各大學皆面臨多元且複雜的挑戰。我們除了對「就學穩定率」的數據進行檢視之外,亦可以試著思考幾個問題:教育部將retention rate稱作「就學穩定率」,將此指標賦予「穩定」意涵是否適切?在台灣的高教環境中,retention rate較高的學校是否真的是「能留住學生」的學校?不能被忽視的是retention rate除了和學生留在學校的個人意願有關之外,另有一部份其實與該校對於學生課業要求的嚴謹程度亦有所關聯,也就是實際上因課業問題而被迫退學的學生比率。這些問題都值得進一步檢驗與思考。


enews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