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165 我心目中的「孔夫子獎」

出自KMU e-News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第42行: 第42行:
[[Image:enews165專題-2.jpg]]
[[Image:enews165專題-2.jpg]]
 +
 +
[[Image:enews165專題-3.jpg]]
 +

在2010年11月3日 (三) 09:46所做的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65期  醫學院專題


我心目中的「孔夫子獎」

醫學院院長 賴春生


追溯老祖宗的思想,中國有文字可考的五千年醫藥學史,古代醫藥學史多源一體的型態與結構,1826年纂成《醫籍考》(中國醫籍考),收錄先秦至清代的中醫藥書籍,而醫者與當代思想定的串連,就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有了記載。

成語『三折肱知為良醫』是最早出現在思想家裡的與醫學的關連,出於左傳定公十三年:「齊高彊曰:『三折肱知為良醫。』唯伐君為不可,民弗與也。我以伐君在此矣。」,因此後世引此典故,諺稱:「三折肱而成良醫」,意指常歷挫折,而能自知敗兆,自瘉失處。而在國語 晉書中, 「文子曰:醫及國家乎?對曰: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固醫官也。」 ,而後「醫生」一詞,則是出自《唐六典》,唐時置學習醫,故稱為“生”,時至今日,「醫生」變成了醫者的通稱。

那孔夫子和醫生有何關連呢?就用二個我們現在常用的形容詞連結,「杏壇流芳-老師」、「功在杏林-醫生」,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而立,開始創辦平民教育,收徒講學,而孔子授徒講學的地方就是杏壇(莊子˙漁父),所以把杏壇作為孔子興教的象徵。另一杏林之由來,相傳三國吳人董奉隱居廬山,為人治病不收錢,僅要求治癒者,植杏樹五株,數年後得杏樹十餘萬株,蔚然成林(太平廣記˙董奉),後以杏林指醫學界。古往今來,杏林春滿,成為病家讚頌醫家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讚語,因此醫者與孔子藉由杏樹、杏果而連結,杏樹是儒雅聖潔的代稱,那麼在醫學大學裡授課的教師,杏壇設教講學爾後杏林春暖,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夫子」。

我認為「孔夫子獎」應該由第一線的學生們就老師授課的誠懇認真態度、教材內容的充實準備、師生溝通方式的良窳,互動熱絡良好的學習氛圍,以學生上課感受立場來評選,不帶任何色彩,由學生給多授課教師獎勵的一項殊榮,所以在擔任醫學系系主任(2003-2006),進行課程改革的過程當中,感受到「優良教師」這個獎項對每位諄諄教誨的老師們來說,發揮很大的鼓舞作用,不應該讓有志投身教育工作的良師,因為研究上或者是行政上的積分不足而無法獲獎,造成遺憾,因此在課程整合之初便希望由學生來票選他們心中的「孔夫子」,選出學生自己認為最棒的優良老師;除此而外,並另設有三個特別獎項,頒授獎勵對整體醫學教育有特殊貢獻的教師;而「孔夫子獎」背後的意義,更多的是勉勵及期許,勉勵老師同時期冀不斷地提升自我的技能與學識。

自2006年第一屆孔夫子舉辦至今,醫學系已由學生選出31位孔夫子獎得主,其中有2位教師已連莊三年連續獲得學生票選冠軍(解剖學科~何宛怡老師,心臟內科~李智雄醫師),由此看出「孔夫子獎」代表的不只是一份身為師者的榮譽,更多的是學生對老師的感謝 。 學不厭、教不倦是孔老夫子的基本治學態度,其中心思想則在「行仁」,從《論語》可見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更是重視「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和身為醫者的我們,同樣強調以「人」為中心是一樣的,視病猶親。教育是一門很深的工夫,盼望各位身繫百年樹人重責大任的教育工作者,發揮孔老夫子的精神,啟發學生的良知、良能,透過高醫日異更新的教學資源,傳授學生更多的學識及引導正確的人生方向,共同春風化雨追求培植高品質的理想文化教育工作願景而努力。

  以下為醫學系孔夫子獎選取方法

1.選出得獎人:

由各年級學生,選出在課程中上課方式卓絕的任課教師,一二年級每學年各可以選出一位,三四年級則則每學期選出一位。在學期結束後,由同學投票選出心目中最優秀的老師。


2.頒獎: 在每年學期初舉辦頒獎典禮,教師節前夕,由學生主辦,致上對老師的敬意


3.獎金: 由醫學系教育發展基金與學生活動結餘款撥出。


歷年獲獎的老師:

Image:enews165專題-1.jpg

Image:enews165專題-2.jpg

Image:enews165專題-3.jpg














enews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