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194 PBL與TBL之介紹(中)

出自KMU e-News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PBL與TBL之介紹(中)''')
當前修訂版本 (2012年2月24日 (五) 10:47) (編輯) (撤銷)
('''PBL與TBL之介紹(中)''')
 
第50行: 第50行:
#學習者分析已公布之資訊,以確定重要的事實,並確認他們要解決此個案所需要具備的知識。
#學習者分析已公布之資訊,以確定重要的事實,並確認他們要解決此個案所需要具備的知識。
#於沒有排課的期間,學習者自已在課堂外,解決知識方面不足的問題。
#於沒有排課的期間,學習者自已在課堂外,解決知識方面不足的問題。
-
#學生在有充分的準備情況下到教室,随後在輔導老師引導的討論中,應用他們的新知識。
+
#學生在有充分的準備情況下到教室,隨後在輔導老師引導的討論中,應用他們的新知識。
|
|
#課程負責人清楚地確認,學習者需要學習的課程內容。
#課程負責人清楚地確認,學習者需要學習的課程內容。
第134行: 第134行:
除了引用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的資料介紹 PBL 與TBL外,筆者參加的DR-ED 網路討論群,也對此問題相當關心。謹提供討論重點以供參考。
除了引用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的資料介紹 PBL 與TBL外,筆者參加的DR-ED 網路討論群,也對此問題相當關心。謹提供討論重點以供參考。
-
最先提出有關 PBL 與TBL問題的是 Dr. Mitchell,他是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School of Medicine 醫學教育的負責人。他徵詢各醫學院所運用的小組學習模式 (small-group learning modalities),以及各醫學院採用什麼的理念,去决定所要實施的最佳學習模式。他特別想瞭解各學院何時及是否應用 PBL 或 TBL、及決定要採用那種學習模式所考量的因素是什麼?
+
最先提出有關 PBL 與TBL問題的是 Dr. Mitchell,他是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School of Medicine 醫學教育的負責人。他徵詢各醫學院所運用的小組學習模式 (small-group learning modalities),以及各醫學院採用什麼的理念,去決定所要實施的最佳學習模式。他特別想瞭解各學院何時及是否應用 PBL 或 TBL、及決定要採用那種學習模式所考量的因素是什麼?
[[enews194]]
[[enews194]]

當前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94期  分享園地【醫學教育】


PBL與TBL之介紹(中)

醫學院 劉克明教授


  • PBL與TBL 教學方法之異同:
  1. PBL與TBL 教學方法皆努力於達到相類似的教育目標,即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有意義、且更具吸引力,但把學習的責任回歸給學習者自己承擔。雖然目標相似,但事實上,此兩種教學方法的差異甚大。
  2. PBL教學方法需要大量的教學資源; 與 TBL 教學方法的高生師比,PBL教學方法要求低生師比,前者可達 200:1,後者為 7:1。
  3. PBL教學方法的基本理念是學習應該是學生為中心的、主動的學習,藉著教師提供的臨床個案 (Clinical cases) 或測驗 (Tests) 來促進學生的進步與成長。TBL 教學方法的基本理念是,學生的學習目標應該是由教師主導的,且用來指導學生個別的及小組的學習活動。
  4. PBL教學方法的學生學習是發生於經過小組問題解決的討論後,確定學習不足的部分,所提出學習問題 (learning issues) 的反應。TBL 教學方法的學生學習開始是藉著為了預備及參加準備結果的評量測驗 (Readiness Assessment Tests),然後是透過在課堂,小組應用知識的活動增强其學習基礎。
  5. TBL教學方法是課程的內容為基礎的,因為在課堂的指定作業是強調問題的解決及概念的熟悉。其應用知識的活動,會依照課程的進度,而有不同的範疇及複雜度。然而當應用知識的活動變成更複雜時,看起來很像PBL的臨床個案。
  • 表二: 三種教學模式的比較 (A Comparison between Three Modes of Instruction)


演講導向的學習(Lecture-based Learning) 問題導向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團隊導向的學習(Team –based Learning)
有關學習的關鍵原理及前提 (Key Principles and Assumptions bout Learning)
  1. 強調教師專長的知識有效率的傳授,協助學習者製作筆記,以供後續的學習。
  2. 學習者從經過教師整理,有組織的資訊之演講受益最多。
  3. 教師的演講內容將會是考試的內容。
  1. 強調在輔導老師帶領的小組,學生領導的自我學習。
  2. 強調運用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遭遇的挑戰,因而所激發的知識。
  3. 在輔導老師帶領的小組中,學習者從有機會去解決真正的問題,獲益最多。因為小組所確定的學習議題 (learning issues),會激發學生個別的研讀,隨後且能夠實際應用所得到的資訊。
  1. 強調在講堂裏,學習者在自律的團隊(autonomous teams) 中,應用教師專長的知識,去解決工作環境中,所遭遇到實際的問題。
  2. 學習者從透過於團隊討論中,應用其先前學習到的資訊,解決問題之機會,及在接受有關他們團隊在解決問題方面的即時回饋之機會,獲益最多。
基本的教學方法及順序(Basic Instructional ethods/Learning Sequence)
  1. 教師說教式地提供教學內容。
  2. 很多教師運用教學輔具,例如課程摘要或演講摘要去指導學生製作或抄寫筆記。
  3. 學習者將教學內容重點記錄於筆記中。他們研讀筆記以準備各單元的考試。
  4. 教師在演講與筆記之外,經常會指定閱讀作業,以為補充。
  1. 輔導老師會逐步的公布先前預備的臨床個案內容。
  2. 學習者分析已公布之資訊,以確定重要的事實,並確認他們要解決此個案所需要具備的知識。
  3. 於沒有排課的期間,學習者自已在課堂外,解決知識方面不足的問題。
  4. 學生在有充分的準備情況下到教室,隨後在輔導老師引導的討論中,應用他們的新知識。
  1. 課程負責人清楚地確認,學習者需要學習的課程內容。
  2. 已經有預習、有準備的學習者來到教室,在 “確保準備妥善的測驗 (readiness assurance tests)”中,展示他們在這些課程內容的知識。
  3. 隨後,學習者在小組內與小組間的討論時,應用這些課程內容的知識,對指定的問題去選擇與分解答案。
形成學習者行為的誘因 (Incentives Which Shape Learner

Behavior)

  1. 學習者傾向於被動的去教室上課。
  2. 學習者熱心研讀上課的筆記,以期在各單元的考試獲得高分。
  3. 教師考試方式的趨勢,強調多選型的試題。
  1. 因為學習者對個案的興趣、以及要貢獻他們的分享,他們傾向於被動的去參與小組討論及課堂外的學習。
  2. 學習者準備要參加單元結束時的考試是一個學習動機,但程度較低。
  3. 考試方式趨向於強調短文式的問題 (essay questions)。
  1. 學習者傾向於被動的到教室,且已準備要在個人的與團隊的“確保準備妥善的測驗”表現良好。
  2. 學習者參與團隊討論的動機,會受到臨床個案的性質而提高。
  3. 學習者準備一個單元結束時的考試是一個學習動機,但程度較低。
預期的成果(Desired Outcomes)
  1. 教師的演講內容的獲得。
  2. 概念的瞭解。
  1. 改善解決問題及批判性推理的能力。
  2. 課程內容的獲得。
  3. 課程內容的瞭解。
  4. 在輔導老師引導的小組中,學習者有能力去進行有效果地溝通及有效力的工作。
  1. 課程內容的獲得。
  2. 課程內容的瞭解。
  3. 改善應用課程內容於解決問題及批判性推理的能力。
  4. 在自律的團隊中,學習者有能力,去進行有效果地溝通,與共同協力地的工作。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角色 (Role of Instructor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1. 設定學習目的。
  2. 選擇演講內容。
  3. 確定學習資源。
  4. 準備組織完善的演講內容與適當的教學輔助材科 (摘要、講義、幻燈片等)。
  5. 回答與解決學習者的問題。
  1. 教師以一種能激發學習者,去進行學習相關的議題的方式,建構臨床個案。
  2. 輔導小組討論。
  3. 提供學習者回饋及必要時的學習指導。
  1. 設定學習目的。
  2. 選擇課程內容與學習資源。
  3. 準備 “確保準備妥善的測驗”。
  4. 解決學習者的問題與誤解。
  5. 準備應用知識的議題,以激發有義意的小組討論。
專家的角色 (Role of Expert)
  1. 擔任講師。
  2. 提供課程內容給學習者,包括個案的範例等。
  1. 擔任學習者的諮商顧問。
  2. 接到要求時,協助學習者的獨立學習。
  1. 擔任講師。
  2. 提供課程內容給學習者,包括應用概念去解決臨床個案的機會等
學生的角色(Role of Student)
  1. 到教室上課。
  2. 研讀教學內容的筆記。
  3. 努力準備各單元的考試。
  1. 能確認適當的學習議題。
  2. 進行獨立的研習。
  3. 進行課堂外的研習。
  4. 主動參與且貢獻小組的討論。
  1. 自己要進行課堂外的預習與研讀。
  2. 要對團隊討論有貢獻。
  3. 在全班的小組間討論時,要幫助防衛自己團隊的解答。


除了引用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的資料介紹 PBL 與TBL外,筆者參加的DR-ED 網路討論群,也對此問題相當關心。謹提供討論重點以供參考。

最先提出有關 PBL 與TBL問題的是 Dr. Mitchell,他是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School of Medicine 醫學教育的負責人。他徵詢各醫學院所運用的小組學習模式 (small-group learning modalities),以及各醫學院採用什麼的理念,去決定所要實施的最佳學習模式。他特別想瞭解各學院何時及是否應用 PBL 或 TBL、及決定要採用那種學習模式所考量的因素是什麼?

enews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