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267 課程改革與課程整合之探討 Part 3

出自KMU e-News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Publish (對話 | 貢獻)
(新頁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267期  分享園地 ==''' 醫學院課程改革與課程整合之探討 Part 3''' == 醫學院 劉克明教授 2. 垂直整合型 (Vertical integratio...)
下一個→

在2015年5月29日 (五) 15:09所做的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267期  分享園地


醫學院課程改革與課程整合之探討 Part 3

醫學院 劉克明教授

2. 垂直整合型 (Vertical integration) 課程:

  此模型意指橫跨時間、藉著瓦解傳統的基礎科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障礙物,意圖去改善傳統醫學教育缺點的整合課程。例子包括 Dr. Wijnen-Meijer 等人提出的 “Z 型課程模式 (Z-shaped curriculum model)”,其將生醫科學與臨床的個案平行或互相連接的呈現,如圖二所示。在 Z 型課程中,醫學生從一年級開始接受大部分的,但非完全的,基礎科學教育,然後貫穿醫學系課程的全部學年發展,完成大部分的,但非完全的,但非完全的,臨床醫學教育。
  此模型的優點是提早醫學生的臨床接觸 (early clinical exposure)、增加其未來專科選擇的信心及改善對於畢業後訓練的準備的認知。目前台灣尚未見有醫學院推行此模型的整合課程。

圖二: 水平整合型課程 (Z-shaped Vertical integrated curriculum model) 範例:


Image:水平整合型課程.jpg




3. 螺旋整合型 (Spiral integration) 課程:

  這是最理想的整合模式,代表包括水平型與垂直型的課程一起整合,結合横跨時間與各個學科的整合。1997年, Dr. Harden 等人最早提出螺旋整合型課程的模式。此模式是一個螺旋型的課程,當醫學生在進入臨床教育前,他們接受從正常的到異常的構造、功能與行爲的課程時,基礎科學與臨床科學是持續地整合教學,兩者平等地交互作用,貫穿於整個醫學系課程的所有階段。螺旋型的課程最頂端是醫學教育的三個領域 -- 知識、技巧與態度,也是螺旋課程所有層級的焦點,在全部學年之中,臨床方法、倫理學、與健康的促進等主題,皆貫穿其間,如圖三所示。
  此模式之優點爲:運用一個消除科目與學科之間增長的障礙與界限的課程,透過從簡單到複雜的自然的學習發展,並以臨床方法、倫理學、與健康的促進等主題,貫穿其間,以達到最理想的醫學教育成果。
  目前台灣數所醫學院推行類似此模型的整合課程,其基礎科學與臨床科學的教學是貫穿於整個醫學系課程的所有階段,但兩者之授課内容與比重,並没有呈現平等地交互作用。學生反應授課内容甚多與臨床比重較重。

圖三: 螺旋整合型課程 (Spiral integrated curriculum model) 範例:

Image:螺旋整合型課程.jpg


4. 双螺旋課程 (Double-Helix Curriculum):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School of Medicine & Dentistry設計且採行双螺旋課程 (Double helix curriculum),其醫學系一年級及二年級的課程,從醫學生一入學開始,基礎科學與臨床科學即同時進行授課,在三年級及四年級的臨床教育時,又安排基礎科學的必修與選修課程 (Basic Science Blocks – BSBs; and Electives) ,將基礎科學與臨床科學整合貫穿於四個學年。傳統上,該系醫學教育重視生物學的丶心理學的丶及社會等因素,以及它們在瞭解健康、疾病和醫療照護的提供之複雜的互動關係,並以培育自主、終身學習爲教育焦點。其双螺旋課程如圖四所示。

圖四: 双螺旋課程 (Double-Helix Curriculum) 範例:

Image:双螺旋課程.jpg

結論: 課程改革是需要深思熟慮的規畫,且是非常複雜的工作,除了卓越的領導者,必須借重團隊的合作,才能順利成功。

Dr. McLeod 與 Dr. Steinert 曾提出—個能夠簡單地預測課程改革是否會成功的方法是,如果一個醫學院課程發展委員會成員們深思熟慮、睿智地推行課程改革,接着慶祝教改過程的完成,然後該委員會就解散了,缺乏持續的監督、追踪與更新,其課程改革就不易成功。誠可供本校在推動課程改革的重要參考。

参考資料: 1. McLeod P., Steinert Y. Twelve tips for curriculum renewal. Med Teach 37: 232-238, 2015.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5010218 (access: 05/19/2015) 2. 醫學院評鑑委員會(2013)。醫學院評鑑委員會 (Taiwan Medical Accreditation Council -- TMAC) 新制評鑑準則 (2013版)。http://www.heeact.edu.tw/public/Attachment/462518372426.doc (access: 05/19/2015) 3. 劉克明。醫學院課程改革與課程整合之探討 (Part 1)。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265期. (05.13.2015 出刊) 4. Malik AS, Malik RH. 2011. Twelve tips for developing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Med Teach 33(2) 99–104. http://informahealthcare.com/doi/pdf/10.3109/0142159X.2013.769674 (access: 05/19/2015) 5. Brauer D.G., Ferguson K.J.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in medical education: AMEE Guide No. 96. Med Teach 37: 312-322, 2015. 6. Klement B.J., Paulsen D.F., Wineski L.E. Anatomy as the backbone of an integrated first medical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nat. Sci. Educ. 4(3): 157-169, 2011. 7. Wijnen-Meijer M., ten Cate O., Rademakers J.J., van der Schaaf M., Borleffs J.C. The influence of a vertically integrated curriculum on the transition to postgraduate training. Med. Teach. 31:e528-e532, 2009. 8. Harden R.N., Davis M.H., Crosby J.R. The new Dundee medical curriculum: A whole that i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the parts. Med. Educ. 31(4): 264-271, 1997. 9. Curriculum.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School of Medicine & Dentistry https://www.urmc.rochester.edu/education/md/admissions/md-curriculum.cfm

 (access: 05/19/2015)



enews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