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9 懷抱追求知識與關懷社會的熱忱
出自KMU e-News
Publish (對話 | 貢獻)
(新頁面: 高雄醫學大學 第39期 校長的話 =='''懷抱追求知識與關懷社會的熱忱''' == 先向大家拜個晚年,新春愉快!在過完這個年後,本校有許多重大...)
下一個→
在2015年10月1日 (四) 15:57所做的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 第39期 校長的話
懷抱追求知識與關懷社會的熱忱
先向大家拜個晚年,新春愉快!在過完這個年後,本校有許多重大計劃及活動要進行,包括大學校務評鑑、爭取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文化藝術節~加拿大銅管五重奏校園慈善公演(編按:詳情請期待下期活動預告)、推動ISO校務行政系統(詳見上期行政校務最新動態)、興建第二(杜聰明)教學大樓(詳情見本期行政校務最新動態)...等等,期盼在新的一年裡能和大家共同為更美好的未來打拼。
迎接新的學期,也有些話想和同學們聊聊,說是閒話家常,也是苦口婆心;最近有一則新聞報導說,由於人口老化,血液需求量增加,尤其是入冬以後經常出現血庫鬧血荒的窘況。而分析原因則指出,向為捐血主力的21到30歲年輕男性捐血比率大幅減少,由38.47%降到30.41%,其對血庫貢獻率則由25.43%大幅降至18.85%。比較有意思的是,上項調查統計發現41到65歲佔總捐血人次的比率逐年上升,五年來約上升了2%到3%,這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不僅台灣如此,國外也有這樣的趨勢,難怪今年國際輸血醫學期刊(Transfusion Medicine)的一篇研究推測這是E世代年輕人對於社會關心和付出的意願降低的反映。
當然,上項分析也僅止於〝推測〞而已,並無定論。不過,E世代予人的印象往往有責任感不足,我行我素,自有自己一套價值觀,但卻也不能率爾就給扣上「不關心社會」的指控。
我之所以提到這則鬧血荒的新聞報導,是因為回來高醫母校操持校務四年多,我的確感受到校園內青年學子流露出對自身環境的冷漠和疏離,甚至表現在求知上患了某種程度的厭食傾向。譬如說,學校舉辦的大型講座、音樂會、甚至深受佳評的雲門舞集公演,都讓主辦單位擔心出現〝門可羅雀〞的冷清場景。兩年前成立了杜聰明名人講座及新世紀人文講座,即是為了提升校園人文教育的深度和廣度,竭誠邀請國內外著有名聲的社會賢達,或各專業領域的知識菁英蒞校演講,讓同學們能夠汲取這些俊彥之士閱歷豐富的人生經驗,或是他們的知識、觀念。諸位都知道我們正處於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也是一個十倍速的時代,各類新知猶如雨後春筍般地不斷迸發,而紛至沓來的各類資訊更像跑馬燈似地不斷轉換,塞爆整個網路。面對這樣的景況,我們到底是嚴陣以待,積極充實,還是抱持事不關己的態度予以逃避?如果今天我們能夠離群索居,就沒有這些煩擾,然而,我們正面對一個全球化的新世紀,必須不斷地添加我們的知識庫藏才能應付這個新局。所以我們不能不謙卑地,有容乃大地面對許許多多迎面而來的新衝擊和新挑戰。
坦白說,作為一個現代知識份子,我們在求知上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要淺嚐輒止,應該在思想觀念上抱持著吸納百川而匯大海般兼容並蓄的寬?襟懷,才能鍛鍊出自我超越、自我形塑的器識和大度。
去年底,校園舉辦了一項全國首創的醫學台語學術研討會,我們邀請了國內頂尖的語言學家、醫界先進和來自幾個醫學院的學者教授共聚一堂,探討如何落實醫學台語文教學。光是門諾醫院黃勝雄院長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賴其萬教授的專題演講就夠振聾發瞶,令人深省。再加上先後三場共十一位學者專家的論文發表,莫不擲地有聲,可圈可點。可是,我十分遺憾的是,近在咫尺的校園內有這麼難得的機會舉辦醫學台語學術研討會,卻少有校內的同學報名參加,反而是來自各縣市上網報名的學員有一百多位。
語言是一種溝通的工具,在維持良好的醫病關係上,尤其是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由於地緣的關係,台語的使用在南台灣相當普遍,因此從事醫療工作者如果不能使用台語向病患問診,或是和病患做一般性的日常交談,何來良好的醫病互動?我時常看到我們的intern跟病人比手劃腳,吞吞吐吐的講不出話來,既糗且窘,這非病人所樂見。
在高醫校園裏,我十分期待我們的學子都懷有年輕人的朝氣和熱情,不但對知識的求追懷有虔敬之忱,而且更能懷有知識人對社會關懷的高貴情操,而不是把自己浸沈冷漠、疏離的虛幻情境中得過且過;或是不合時宜地精神武裝成一個犬儒式的憤怒青年,動輒以知識的傲慢來撲擊未能與其唱和者。因為人生是由不斷地學習和不斷地自我超越所累積而成的,所以趁著年輕多給自己打氣加油,多培養求知的熱忱和提升對社會的關懷度,那麼才不會糟蹋了青春的黃金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