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4 籌建杜聰明教學大樓
出自KMU e-News
Publish (對話 | 貢獻)
(新頁面: 高雄醫學大學 第34期 校長的話 =='''聚沙成塔 籌建杜聰明教學大樓''' == Image:聚沙成塔.jpg 在創校五十週年慶典活動圓滿落幕之後,校園又...)
下一個→
當前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 第34期 校長的話
聚沙成塔 籌建杜聰明教學大樓
在創校五十週年慶典活動圓滿落幕之後,校園又恢復正常的作息。對高醫人來說,半百校慶是個大日子,因為半個世紀才有一次這樣的盛會。但往者已矣,過去的一萬八千二百五十多個日子畢竟不能再重現,我們只能緬懷、追憶、並傳承它的薪火。因此,我不禁要問:高醫的下個五十年,我們該當怎麼打發?我們能不能把它打造的更好?能不能讓高醫的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進步?這才是推動高醫永續發展的硬道理。
由於這幾年來操持高醫校務,讓我切身感受到單是維持它的常態運作還不夠,尤其是國內大學生態環境激烈的物競天擇,容不得你維持常態,安於現狀,要是你不求新求變,開創突破,那麼會有什麼下場自是不問可知。
自履任後,我便揭櫫高醫的核心價值在於「融新匯舊、領袖群倫」。前者強調的是在思想觀念上要有納百川而匯大海般兼容並蓄的深度與廣度;後者則是標舉出高醫人勇向高標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形塑的器識和大度。這樣的自我期許,並不是唱高調,也不是做白日夢,而是要結結實實的去身體力行,日新又新的開創出一番大氣魄和大境界。因此之故,打造後五十年的高醫,便從我們開始,並且能從今天開始,說幹就幹,莫遲疑、莫等待。
那麼,要從甚麼地方做起呢?當然當務之急便是從提升教學和研究的品質著手。但這些精緻的軟體需要有個像樣的建築來提供空間安頓它。所以我在此時此刻給高醫的海內外校友寫這封信,就是要號召您們來籌建一棟〝杜聰明教學大樓〞,讓我們創校的老校長 杜聰明博士倡行的「樂學至上、研究第一」的辦學精神,更因這棟大樓的實體存在而與我們長相左右。
至於如何來籌建這棟〝杜聰明教學大樓〞呢?也許大家第一個反應便是由學校建設發展基金來挹注。但我要坦誠以告,不要寄望它,我們現在的處境正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困,學校正鬧窮呢!就拿個實例報告諸位,今年教育部撥給私立大學校院發展整體獎補助經費,醫學院類大學總共被砍掉 21.5%,整整短少了四千二百多萬。因為教育部的這項預算在立法院被刪得七零八落,當然私立大學校院也跟著受苦受難。
所以,求人不如靠已。我要情懇辭切地籲請高醫的海內外校友共同來為籌建這棟〝杜聰明教學大樓〞盡最大的心力。
初步估計,這棟大樓的工程預算約新台幣六億元,其中要向校友募款三億元,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倘若有三百位校友每人捐獻一百萬元便能成事。為了方便校友的奉獻,這一百萬元也可分成三年支付,則每年僅需三十餘萬元,便可減輕負擔。其次,要是願意捐獻更大的款額,譬如一間辦公室、或一間研究室、或一間教室,那麼這個單位便以捐款者命名,豈不更具意義。不過,我這樣說,還是有點辭不達意。讓我再說得更清楚一點,那就是我的本意是希望高醫將近二萬位校友都來共襄盛舉,以二萬人之力來聚沙成塔,則何難之有?這也是高醫人發揮愛校精神的具體表現,何樂不為?
個人身為一校之長,攸關母校的建設發展,我一定要打前鋒,我率先捐出一百萬元作為拋磚引玉之用。在履任的四年來,我卯足了勁,就是要讓高醫輸人不輸陣,真正的放大格局,真正的走出去,不要像個小家碧玉,老是留在自己的小地方,自己的圍牆內孤芳自賞。
可敬的海內外校友,請您們一起跟我衝刺,展現出高醫人〝今日看我!〞的豪邁,讓我們一塊打拚,一塊以行動來籌建〝杜聰明教學大樓〞作為打造另個五十年新高醫的起始,至切,至切!
PS.
捐贈可分三年支付,例如:新台幣每年三十五萬元,美金每年一萬美元,日幣每年一百五十萬日圓。
您的慷慨捐輸,除可於教學大樓內留名外,並可連續三年獲教育部捐資興學表揚與母校感謝獎牌。
懇請校友,在十二月年終報稅前,將今年的捐款寄贈母校,以免耽誤您報稅的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