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26 牡丹亭說青春夢——虛實之間
出自KMU e-News
Publish (對話 | 貢獻)
(新頁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26期 一方清靜 人文e館 =='''牡丹亭說青春夢——虛實之間'''== '''忙處拋人閒處住,百計思量,沒箇為歡處。白日消磨...)
下一個→
在2016年2月18日 (四) 14:03所做的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26期 一方清靜 人文e館
牡丹亭說青春夢——虛實之間
忙處拋人閒處住,百計思量,沒箇為歡處。白日消磨腸斷句,世間只有情難訴。玉茗堂前朝復暮,紅燭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 明.湯顯祖《牡丹亭.標目.蝶戀花》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賦與斷井頹垣;良晨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驚夢.皂羅袍〉
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李玲珠
上半年藝文界的盛事當推國家戲劇院全本《牡丹亭》的演出(分上、中、下三場分別演出),由知名現代小說作家白先勇籌畫長達一年半,橫跨海峽兩岸,集合專業精英,運用現代劇場觀念,企圖使崑曲這個已有四百年演出歷史的古老劇種,重新活躍於現代舞台上,也讓曾經生死相許的牡丹亭重新復活於觀眾眼前。崑曲發源於明代,明清兩三百年盛行於民間與知識分子間,曾凝聚出雅俗共賞的劇曲活力。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首,同時入選的還有日本能劇、印度梵劇;藝術的可貴在於能超越地域、種族、國家,甚至語言……等人為性區隔觀念,感動不同時空的心靈,崑曲已受到世界性肯定,文化瑰寶又豈是褊狹的眼界所能撼動?!
《牡丹亭》作者湯顯祖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二人都逝世於1616年,這東西方兩大戲劇巨擘都為至情創作出永恆傳唱的劇本;羅密歐與茱麗葉為愛而亡,浪漫的湯顯祖則以為情深致死仍不足夠,必須死而復生方見深情,因此創造了看似荒謬、虛誕的《牡丹亭》(註一),歌頌了勇於追求愛情、戳破禮教扭曲人性的年輕人杜麗娘與柳夢梅,也使現實中不可能完成的生死戀,在戲劇中圓滿。「但是相思莫相負」,道盡多少在情感中人的期許與失落;但在文學的謳歌中,滿足所有的期許與失落,文學虛構出最真實動人的情感,幫助生命找到出口,這個出口能轉化現實中所有的缺憾,當坦然放下缺憾時,仍然保有愛的能力,這是青春的根源,也蘊含宇宙間的動能。
〈皂羅袍〉是《牡丹亭》中最有名的唱段,寫杜麗娘遊園時看見繁花盛開,卻對比出驚恐青春流逝的感傷。特別愛在夜闌人靜時,聆聽青衣祭酒張繼青的演譯(註二),那得崑曲正宗的水磨唱腔(註三),自然引動生命內在的深情,貼合著千迴百轉,轉出裊裊情絲;沒有目的,不需投射對象,只是個人單純的深情洗禮,享受深刻的情思波動,很奇妙的生命經驗。在相關課程上讓學生欣賞時,總希望學生特別注意張繼青對「美」與「奈」字的詮釋,利用聲情的技巧讓聽者感受視覺上景色的美好(註四),及情感上深遂的無可奈何,確實是藝術上的爐火純青。當細細品味聲情與字句的琢磨時,總覺得其中不僅寄託著少女杜麗娘的感傷,還隱含了知識分子湯顯祖對理想堅持的煎熬,一分深沉的孤獨。在情思撥轉、孤獨陷落的時刻,看似苦澀落寞,無形中也開啟「知命」的細節:得與不得、虛與實、繁華與落盡、聖潔與沉淪,都是生命的流轉,像走馬燈吧!悲欣交集。
小記:最近喧騰的長庚遛鳥事件,竟引起上百人的駐足圍觀、上萬人的網路觀賞,繼而是當事人面對校方嚴厲的懲處。不禁令人質問:什麼是教育的實?什麼是虛?如果社會繼續充斥著偷窺的慾望,社會的主控者遺忘了年少輕狂的滋味;如果教育者對生命缺乏寬待、學習導引、多元激盪,強制的手段中缺少生命的彈性與柔軟,也令人懷疑,我們的社會是否已邁入蒼老?也許這塊土地更需要灌注一些牡丹亭的夢想,才能抗老、青春永駐吧。
註一:湯顯祖最著名的劇作是所謂的「臨川四夢」:邯鄲、南柯、紫釵、牡丹四個劇本,故事表面分別以夢貫串仙、佛、俠、情緣,實際卻透析了生命實相。
註二:青衣在戲曲中多為扮演端莊女性的旦角,祭酒指各行業中表現最特出者;張繼青為本劇的藝術總監,是大陸國家級一級演員,她和崑曲瑰寶汪世瑜跨團指導兩位年輕演員沈豐英(飾杜麗娘)、俞玖林(飾柳夢梅),也是本劇最膾炙人口之一,稱為青春版《牡丹亭》實際也蘊含薪傳的重要意義。
註三:水磨腔的特色是板慢腔長,因為節奏的延緩,可以容納更多的抑揚頓挫與裝飾音,使聲情更顯婉轉動人、流麗悠遠,更能展現劇中人物細緻的情思。
註四:中國傳統戲曲與西方戲劇最不同的特質之一,便是舞台佈景特重寫意象徵,捨棄繁複寫實的道具鋪陳,卻高度運用演員的眼神、肢體動作、聲情等抽象性來詮釋具象,引導觀眾進入情境,形成獨特的東方美學風格。
編按:歡迎進入高醫文學網 http://kml.kmu.edu.tw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