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檳榔嚼食與成癮性之健康危害專題研討會」紀實
出自KMU e-News
Publish (對話 | 貢獻)
(新頁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287期 焦點回顧 =活動回顧= == '''本校「檳榔嚼食與成癮性之健康危害專題研討會」紀實''' == [[Image:enews287_首頁_2.jpg...)
下一個→
當前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287期 焦點回顧
活動回顧
本校「檳榔嚼食與成癮性之健康危害專題研討會」紀實
本校於4月27日(三)9:30-15:00在勵學大樓3樓視聽中心舉辦「檳榔嚼食與成癮性之健康危害專題研討會」,邀請國內外有關「檳榔嚼食與成癮性之健康危害」之專家,講題包括「婦女懷孕期間嚼食檳榔對懷孕結果的影響」(本校護理系楊美賞教授主講)、「檳榔嚼食與成癮性對上氣消化道癌症之健康危害」(本校公共衛生學系李建宏教授主講)、「人體檳榔研究」(澳洲墨爾本大學Dr. Peter Osborne主講)、「檳榔的認知取向研究」(中山醫學大學心理系何明洲 教授主講)以及「檳榔成癮之分子機轉與化學預防」(本校生物科技學系陳逸夫教授主講)。
本校郭明良副校長代表校方致詞,他表示,台灣嚼食檳榔的人口高達280萬人,而世界上約有6億人口嚼食檳榔,與使用咖啡因、尼古丁與酒精,並列全球四大最多精神物質使用品。高雄醫學大學環境醫學研究中心過去的一系列檳榔與健康研究,發現嚼食檳榔與國人罹患口腔癌、食道癌以及肝癌息息相關,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採用高醫環醫中心研究團隊的成果數據,將長期嚼食檳榔認定為口腔癌以及食道癌的危險因素。
此外還發現,使用檳榔、香菸與酒精者比沒有使用者具有123倍罹患口腔癌的風險;而同時使用此三種物質者,口腔癌相較於香菸、酒精與檳榔均無使用者提前10歲發病,促成政府衛生單位訂定12月3日為台灣「檳榔防治日」,相關研究也成為每年四月「高醫-哈佛基金會」之哈佛大學醫學生前來高醫大附設醫院見習的主要課程之一。
本校環境醫學研究中心吳明蒼主任表示,檳榔嚼食對口腔癌以及食道癌等慢性疾病之健康危害的作用雖然明確,但衛生教育推行檳榔之戒除卻相當困難,其原因可能與易成癮的檳榔內成份~生物鹼(其化學結構類似尼古丁)有關。因此,要戒除檳榔,應須探討嚼食檳榔之刺激神經系統的藥理作用,而導致成癮性的問題。高醫環醫中心基於解決全球檳榔成癮問題,提供國人戒除檳榔之道,進而阻絕檳榔對群眾之健康危害,已積極投入研究經費與人力,著手探討檳榔之精神病學特質,並嘗試以化學預防的方法,開發根除檳榔成癮之藥物。
至於婦女懷孕嚼食檳榔與嬰兒的影響方面,高醫大環醫中心以橫斷式調查法在台灣南部及東部共請邀1,264位原住民婦女參加「懷孕期間物質使用行為與新生兒健康」之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懷孕期間婦女有嚼食檳榔習慣者所生的嬰兒出體重顯著較輕(比未嚼食檳榔者所生的嬰兒輕89.54公克),身長顯著較小,生出男嬰的比率也顯著較低。嚼食檳榔的婦女生出嬰兒為低出生體重(體重小於2500克)的風險為未嚼食檳榔婦女的2.4-3.7倍。婦女於懷孕期間同時有吸菸、飲酒和嚼食檳榔,生出嬰兒為低出生體重的風險是未使用者的3.3-6.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