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289 無欲則剛
出自KMU e-News
Publish (對話 | 貢獻)
(新頁面: =='''無欲則剛'''== 本校 楊俊毓副校長/美國耶魯大學博士 「無欲則剛」語出論語,清末兩廣總督林則徐至廣東查禁鴉片時,也曾手書自勉對...)
下一個→
在2016年6月1日 (三) 10:34所做的修訂版本
無欲則剛
本校 楊俊毓副校長/美國耶魯大學博士
「無欲則剛」語出論語,清末兩廣總督林則徐至廣東查禁鴉片時,也曾手書自勉對聯「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上聯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寓意是峭壁之所以能直立千丈,是因它沒有過分的欲望,不向其它地方傾斜,人如做到心中沒有貪念,則氣質自然剛直,也才能做到大義凜然的境界。
「名利本為浮世重,世間能有幾人拋」,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雖是賢者,亦在所難免,當今社會,大家都為名利奔忙,南懷瑾大師說名利是世界上最嚴重的,世界上能有幾人拋去不顧呢?功名富貴其實很迷人,說不喜歡者其實又有些矯情了,「少則得,多則惑」,當自己什麼都不是時, 老闆多給個幾千元,我們就被這些錢綁架一生,平凡度日還算容易;但如果功成名就時,面對更高更多的名利,還要自己不動心,其實有一定的困難及挑戰。也許有人會說,人類如果沒有名利的欲望,世界豈不沈寂的了無生氣嗎?在人性道德上,人希望符合聖賢的標準,能做到無欲無私,而在世間的考驗上,自己卻難免在私欲的纏繞中打轉。很難論定是與非、好與壞,全在於人自身的選擇。
孔子曾感嘆著說:我沒有見過真正剛直不屈的人,有人說申棖就是,子曰:「棖也慾,焉得剛?」孔子說申棖慾望太多,遇到事物就貪愛不捨,想要變成自己的,怎麼能算是剛強的人呢?孔子認為剛是一種克制自已私欲的工夫,能夠約束自己,無論在任何環境都能不違背天理,做每件事都能合乎禮,克己復禮為仁,行仁由己,那才是真正的剛強,人不能克制私欲,則將為私欲所制,真正的剛者,沒有私慾才能「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孔子的學生中,子路算是剛毅無欲的類型,怎麼說呢?孔子說「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子路不愛虛榮,對他人的富貴奢華,不起嫉妒陷害之心,他胸懷灑脫,個性豪邁,說話直爽,穿著舊棉絮做的袍子,跟穿著狐貉皮袍、名牌服飾的人站在一起,一點也不會感到自卑,絲毫不覺得不如別人,這種氣度不容易養成,子路為什麼能夠做到? 孔子引用《詩經.衛風》的一句話來形容:「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因為他不嫉妒,也不貪求非分之名利,他把功名富貴看的很平淡,這種人怎麼會做出不好的事情呢?孟子其實也不喜歡人們將財富,地位,與聲望炫耀於人,「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吾何畏彼哉!」,他見到有權勢的人,也看的很平凡,平淡,平靜,因為對他們無所求嘛!
「人之情,食欲有芻豢,衣欲有文繡,行欲有輿馬,又欲夫餘財蓄積之富也,然而窮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一般人吃東西希望美味佳肴,穿衣服希望綾羅綢緞,出門希望有名車代步,此外還想要有大量的財富蓄積,長年累月,人容易養成不知足的激情,也就永遠不可能得到滿足,乃人之常情。因此荀子強調「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但可以節也」,欲望是個無底洞,沒有盡頭,但卻可近於滿足,欲望雖然不可去掉,但對欲望的追求卻可以有節制,這就是荀子主張的「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合理的欲望是自然的,但也不能放縱,對於過度貪得無厭的窮奢極欲,應該要適可而止,適當的約束節制,方不致鬼迷心竅,造成禍患。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是守約之道,就是孔子說的「以約失之者,鮮矣!」,老子也認為人要「去甚,去奢,去泰」,就是要去除過分的,奢侈的東西,萬事適可而止,不要做的太過分。
其實儒道二家,並沒有叫人做到無欲,老子認為絕對無欲是不可能做到的,假使做到了就超凡入聖了,老子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意思是說做人要懷抱天然的樸素,以此態度待人接物,平常做事,老老實實,替自己想時也能替別人想,做到清心寡欲就很了不起。孟子也主張寡欲,他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哲學家斯賓諾莎說,人類最不能做到的莫過於節制他們的欲望,所以寡欲實際上是指節欲而言。俗云天大地大,人心最大,因為欲壑難填,人心都是裝不滿的,自古以來貪得無厭不知葬送多少人的一生。老子說「咎莫大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類最大的罪惡莫過於想佔有、貪得無厭,禍患之大莫過於欲望不會滿足,所以知道滿足的人,才能得到滿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知足常樂。魏徵以「見可欲,則知足以自戒」來修煉自己的德性,以抵擋滾滾而來的物欲誘惑。
知足也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就不汲汲於富貴,選擇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樂天知命的田園生活,有所不為就是「知止」,就是適可而止,也是恰到好處,能知止的人才不會有危險,所以老子說「知止不殆」。法國哲學家雨果說知道在適當的時候,自動管制自己的人,就是聰明人,這句話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人生要學會見好就收,該放手就放手,不可貪得無厭,知足的人比較沒有煩惱,心靈可以豁達的看待一切生活,但是知足不是沒有追求,而是專心致力,一步一腳印踏實的耕耘,盡力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凡事「務本而道生」,把本務做好,根基打穩,一味「呷碗內,看碗外」,那就是貪婪了。
寫完一段完整的文章用句點當標點符號,句點是個小圓圈,象徵一個圓滿的結束,知止的人比較會有圓滿的人生,貧與貪這二個字,一點之差,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人的一念之差,貪欲可使人變為貧,可不慎乎!
- 編按:轉載自105年5月30日《臺灣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