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9 薪火相傳
出自KMU e-News
Publish (對話 | 貢獻)
(新頁面: 高雄醫學大學 第9期 分享園地 =='''薪火相傳'''== 林永哲 教授 (前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 醫科第一屆) 發表於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下一個→
在2016年6月30日 (四) 11:42所做的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 第9期 分享園地
薪火相傳
林永哲 教授 (前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 醫科第一屆)
發表於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暨中華民國醫事法律學會合辦之
『醫學 倫理與醫療法律研討會』 九十二年七月二十六日 高雄漢來飯店九樓金龍廳
參加人員:本院及小港醫院各科主管及新進人員、護理長、督導、組長、台灣高雄地方法院法官、台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主持人洪院長、王校長,蔡法院院長、朱檢察長、各位法官、檢察官、各位科主管、各位醫師、各位貴賓、各位女士先生們,大家午安:
首先向新進的各位表示由衷的賀意,各位在職務上又向前邁進一步,同時也恭賀高醫又有一批新的血輪共同打拼,時間過得非常快,自從民國四十三年十月十六日高雄醫學院創辦以來,已經過了四十九年的光陰,附設醫院也創設四十六年了,在場的好多位同仁與永哲同樣是高醫歷史的見證人。
從醫學院附設醫院的創辦,改革,成長壯大,穩定,變成醫學大學,將近半世際的歲月高醫充滿了開拓者的冒險精神,創辦人杜聰明院長,陳啟川董事長,帶領著一群又一群有理想有抱負,不畏懼艱辛困苦的前輩同仁,為了創立的宗旨:要建立一個私立的教學,研究,服務的醫學科學大學,流下了無數血汗,發輝了刻苦耐勞,自力更生,自給自足的毅力,同心協力建立了今日的高醫。 創辦人的偉大實在無法以數語表達.民國四十三年竟然能憑著他?兩人的崇高的人格,遠見,理想,感動了當時的教育部長張其昀先生,在沒有自己的校舍下,獲得同意創辦醫學大學,把我?醫科第一屆生從愛國國校的大禮堂培育出來,而且帶我們到六合夜市民房改建的門診部,臨時改建的第二棟校舍,開始接觸醫學的旅程,因為曾經沒有自己完整的醫院,我曾經被派到台大精神神經科,台灣療養院(現在的台安醫院)外科實習,我?的老師?非常辛苦,用心照顧學生,學生也辛苦,在寄人離下學習,壓力特別大。前面的兩位陳院長,曾院長都是來自台大的高醫拓荒者,創辦人的好幕僚,是我?高醫人永遠懷念的恩人,老師。 我們的醫院歷經四十六年持續不斷地創新與擴充,逐年地經過五期工程計劃,由60床、300床、800床擴張到1500床,成為配備有高科技儀器的現代化醫院。其間在87年11月16日又接辦了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增加了500床的規模,這是我們第一次正式對外伸出發展的觸角。92年又完成了全國大學附設醫院最高的樓層(就是第五期的建設),近五年來除了硬體設施的完成擴建,值得一提的是在本院與分院之間,完成了全國第一家具有完備的影像傳輸系統,結合醫學資訊系統的設施,成為第一家無洗片的醫院,大大地提昇了醫療的品質,令病人及工作同仁非常滿意。
在四十六年的歲月裡,我們為台灣的醫界培養了將近三萬人以上的醫療相關人員,也造福了超過200萬的病友。在此我們還可向世人說,我們非但從荒蕪的水稻田中成功地建立了台灣醫學的重鎮,也帶動了社區的繁榮,整個三民區的繁榮。我們不再是荒野中的救護站,是現代化都市中心的醫療重鎮。高醫確確實實地提昇了俗稱文化沙漠的高雄市文化,社會經濟各層面的水準。
凡是這些殊榮與成果都是歷任董事會、各董事長及各位董事睿知的指引,校、院歷任校長、院長英明的領導,以及本大學本醫院全體員工辛勤奉獻得來的。身為高醫人應對高醫特殊的文化歷史背景有所認知,應以高醫的成就為榮並期望有一份感恩的心。
在我八年的院長經驗, 認為醫院的發展過程可以說有賴於天時,地利,人和的成功要素. 我們今天面臨著社會型態的變遷, 醫療政策的變化我們要面對著各方面競爭的挑戰, 要繼續成長, 因此今天永哲還是要再一次強調人和的重要性, 高醫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經濟上的困難是可以克服的, 唯有得到人和,才是朝向光明未來有力的原動力. 團結就是力量。
最近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德國, 美國, 荷蘭, 香港, 法國, 日本, 加拿大, 英國, 新加坡等九個國家, 十二個實驗室一同為SARS找尋解決之道, 在SARS爆發疫情數星期內, 研究人員就找出致病病毒並完成了基因定序, 比起愛滋病被發現後, 科學家花了兩年的時間才確定了HIV及其基因定序, 這個事實不能不讓人讚嘆科技進步之神速與團結研究的重要性。
我們的創辦人杜聰明院長, 在每一屆的畢業典禮上總以"欲為醫者,必先為人也"來訓誡每位畢業生, 因為杜院長的醫學校校長高木友枝教授他畢業的時後曾經告誡過他"在做一個醫生之前,要先做一個人" 。我們學生時代有人追問要做什麼樣的人,杜院長解釋說要做一個有愛心的人,換句話說,要對每一個人都有愛,才可以做個好醫生,今天在此以老師的交代與各位共勉。
學弟們從今以後希望您?是一位能夠用心聆聽病友對病情症狀的訴說,取得詳細的病歷做完整的身體檢查,應用你?的專業知識與智慧積極關心病人需求,解決痛苦的醫生。同時也希望能夠從照顧病人的經驗中善用高醫優勢的環境,培養獨力思考,分析判斷取捨解決問題的能力。
今年的七月上旬來了一位客人張桂美女士,是我當Intern時照顧過的病友,在1959年8月4日在台灣療養院接受動脈導管斷離手術.當時也許是台灣第一例的手術(至少高醫無病例,台大,國防醫學院則不知) 44年前由屏東基督教醫院挪威計籍畢醫生介紹到台灣療養院給Dr. Mitcher。相依為命的母女離開高雄至舉目無親的台北外國人醫院.在他手術前已知有兩位因心臟病手術而死亡.當時她因心臟病變成惡液質Cachexia有心衰竭現象,術後並不很順利,我?費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照顧她,讓她平安地回到高雄。最近她的母親在美國過世之前交代她,一定要找到當年照顧她的林醫生.答謝他.事隔44年她如願以償.這豈不是人生最快樂的事嗎? 唯有當醫生才能享受到這樣的特權.希望有一天有同樣的故事發生在您的身邊。
學弟妹們我們一起奮鬥吧!!
謝謝各位的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