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140 未來醫師的科學基礎
出自KMU e-News
(→'''未來醫師的科學基礎 (Scientific Foundations for Future Physicians)''') |
(→'''未來醫師的科學基礎 (Scientific Foundations for Future Physicians)''') |
||
第57行: | 第57行: | ||
#要如何實施醫預課程要求之改變? | #要如何實施醫預課程要求之改變? | ||
#是否可以開發資源,以協助資源有限的機構朝能力導向課程的方式努力? | #是否可以開發資源,以協助資源有限的機構朝能力導向課程的方式努力? | ||
- | # | + | #在大學部學生能力如何被評量?在醫學院時如何被評量? |
#當知識擴展時,這些能力要如何演變? | #當知識擴展時,這些能力要如何演變? | ||
#各機構如何對MCAT review committee (MR5)提供對於目前與未來之MCAT測驗建議? | #各機構如何對MCAT review committee (MR5)提供對於目前與未來之MCAT測驗建議? |
當前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140期 分享園地【醫學教育】
未來醫師的科學基礎 (Scientific Foundations for Future Physicians)
醫學院 劉克明教授
近年來,對於學習及執行醫療而言很重要的科學知識已經改變且大量增加,但是醫預科及醫學課程中的科學教育方式幾乎沒改變。美國醫學院學會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edical College,AAMC) 與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HHMI) 最近出版的新書 “未來醫師的科學基礎 (Scientific Foundations for Future Physicians)” 中,就提出美國大學的科學教師擔心醫預科的課程要求與醫學院入學測驗 (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MCAT) 的考試內容,可能無法正確反映出醫學系新生必須精通的基本能力,而且可能抑制大學的科學教育改革。美國醫學教育者也覺得科學教育並未從教導科學事實,轉變為讓醫師有能力實際應用科學知識。大多數人都同意,先進的科學知識與醫療技術,需要一套不同於現在所教的科學能力。目前的醫學課程對於基本科學原理不夠重視,然而這是終身學習與生醫科學基本能力的關鍵。
誠如朱真一醫師文章中所提的 “雖然基礎醫學教學更新,但是幾十年來未把基礎醫學整合到臨床醫學教育中。更重要的是臨床醫學及基礎醫學結合時並沒著重最基本的大原則:「讓醫師們一生連續不斷學習生物及醫學的科學原則」。”
為了建立從醫預科教育到基礎醫學及臨床各科教育的科學基礎,以養成醫師們具備終生連續不斷學習生物及醫學的科學原則之能力,美國醫學院學會 (AAMC) 與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HHMI) 邀請全美的大學、學院及醫學院的科學家、醫師、科學教育者及醫學教育者等專家學者們共同組成一個委員會,責責提出美國未來醫師應有的科學基礎,其範圍包括大學畢業生 (醫預科學生premedical students) 在進入醫學院之前,以及醫學院學生 (medical students) 畢業時,必須具備的最重要的自然科學能力。
委員們撰寫的報告即是 “未來醫師的科學基礎 (Scientific Foundations for Future Physicians)” 。筆者獲得 AAMC 的同意,將此報告翻譯成中文, 並在筆者擔任教育部醫教會基礎醫學教育組召集人召開全國醫學系主任的會議中,建議各校參考,並在課程檢討時,能夠將該書中的重點整合於基礎科學及基礎醫學課程中。
現謹將醫預科學生必需具備的科學能力及醫學生必需具備的科學能力標題敍述如下:
I.醫預科學生科學能力 (Premedical Students Competencies):
- 醫預科學生科學能力E1 (Competency E1):應用定量推論(quantitative reasoning)及適當的數學,去敘述或解釋自然世界的現象。
- 醫預科學生科學能力E2 (Competency E2):顯示對於科學研究過程的瞭解,並能解釋科學知識是如何發現與驗證的。
- 醫預科學生科學能力E3 (Competency E3)瞭解基本的物理原理,以及其於生活系統的應用。
- 醫預科學生科學能力E4 (Competency E4):展現化學基本原理的知識,及某些原理被應用來瞭解生命系統。
- 醫預科學生科學能力E5 (Competency E5):展現生物分子如何對細胞構造與功能有貢獻的知識。
- 醫預科學生科學能力E6 (Competency E6):瞭解及應用分子與細胞聚合、器官及生物體如何發展構造及執行功能的原理。
- 醫預科學生科學能力E7 (Competency E7):解釋生物體如何感覺與控制它們的內部環境,以及它們對於外界的變化如何反應。
- 醫預科學生科學能力E8 (Competency E8):瞭解天擇的演化組織原則,如何解釋地球生命的多樣性。
II. 醫學生科學能力 (Medical Students Competencies):
- 醫學生科學能力M1 (Competency M1):
瞭解維持生理恆定的分子、生化、細胞與系統層次的機制,以及這些機制失調的情況,並將這些知識應用於預防、診斷與處理疾病。
- 醫學生科學能力M 2 (Competency M2):
運用物理及化學的主要原理,去解釋正常生物學、重大疾病的病理生物學、以及應用於疾病預防、診斷及治療的主要科技之作用機制。
- 醫學生科學能力M3 (Competency M3):運用基因傳遞原理、人類基因組的分子生物學、以及族群遺傳學,來推斷及計算疾病的風險,制定行動計畫以減少此風險,獲得與解釋家族史及祖先資料,進行基因檢驗,引導治療決策,以及評估病人風險。
- 醫學生科學能力M4 (Competency M4):應用健康與生病時之免疫及非免疫宿主防衛機制的細胞及分子基礎的原理,以判定疾病的病因、確定預防的措施、及預測對治療的反應。
- 醫學生科學能力M5 (Competency M5):應用在健康與生病時之一般與疾病特定之病理過程的機制,以預防、診斷、治療及預測重要的人類疾病。
- 醫學生科學能力M6 (Competency M6):將微生物的生物學原理應用於正常生理學與疾病,以解釋疾病之病因、辨認預防措施、以及預測治療效果。
- 醫學生科學能力M7 (Competency M7):應用藥理學原理去評估安全、合理、最適宜且有效的藥物治療選項。
- 醫學生科學能力M8 (Competency M8):應用定量的知識及推理—包括整合資料、模式建構、計算與分析—以及資訊工具來進行臨床診斷與治療的決策。
如何實施 (How to implement):
該報告建議在各校在推動科學能力教育時需要思考的問題為:
- 實施能力導向課程的機會與挑戰為何?
- 教師在推動課程改變所扮演的角色為何?
- 若要實施能夠反映必須能力的課程改革,將需要花費多少時間?
- 大學與醫學院能夠如何合作,以連貫醫師之科學能力的培育?
- AAMC或HHMI能夠如何協助想要調整課程的機構?
- 醫預課程之要求是否應該加以調整,以反映學生所獲得的能力,而非所修習的課程?
- 要如何實施醫預課程要求之改變?
- 是否可以開發資源,以協助資源有限的機構朝能力導向課程的方式努力?
- 在大學部學生能力如何被評量?在醫學院時如何被評量?
- 當知識擴展時,這些能力要如何演變?
- 各機構如何對MCAT review committee (MR5)提供對於目前與未來之MCAT測驗建議?
結論:
AAMC 建議醫學院與醫預科將學習從規定必修課程(required courses) 轉為能力。在醫預科課程採用能力導向的教育 (competency-based approach) 將給與學習者與教育者更大的彈性,而且能開發出更多的跨領域(interdisciplinary) 整合課程,兼顧嚴謹科學與全面教育。但是AAMC並不建議增加必須課程的數目,而是建議依據課程與執行醫療的相關性,以更相關的必修課取代較不相關的課程。
同時, AAMC 認為如果醫學系新生對於學習醫學的準備都應達到相當程度,則醫學院可以花費較少的時間確定學生精通的基礎能力,而能花更多的時間教導學生執行現代醫療所需要的科學知識。
謹建議醫預科與醫學課程必須培養學生在學術的嚴謹、分析性思考、量化評估、及分析人類生物學之複雜系統的能力。而醫預科學生科學能力應該包括基礎科學的最新發展,強調物理及數學科學與執行醫療之間日漸密切的關係。
誌謝:
筆者非常感謝美國醫學院學會AAMC Dr. Jodi B. Lubetsky同意翻譯, 教育部醫教會執行長賴其萬教授之指導與支持,及朱醫師之鼓勵,謹此致謝‧
參考資訊:
- 朱真一: 未來醫師的科學基礎. 當代醫學‧ 36卷 10期. P. 1-6. 2009.
- 劉敏、劉克明‧未來醫師的科學基礎‧ 2009.
- Scientific Foundations for Future Physicians : www.aamc.org/scientificfoundations. (access: 2009/09/16)
- Executive Summary. www.aamc.org/newsroom/pressrel/2009/08209execsummary.pdf(access: 2009/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