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10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慈愛沐恩,哈佛基金會推手-李沐恩

出自KMU e-News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新頁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10期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 '''慈愛沐恩,哈佛基金會推手-李沐恩''' == 200px *本...)
當前修訂版本 (2017年5月17日 (三) 08:23) (編輯) (撤銷)
 
第25行: 第25行:
(本文由李醫師夫人陳美瑜醫師口述,本校心理系林冠翔 撰稿)
(本文由李醫師夫人陳美瑜醫師口述,本校心理系林冠翔 撰稿)
 +
 +
[[enews310]]
 +
 +
[[Category:一方清靜 人文e館]]
 +
 +
[[Category: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當前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10期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慈愛沐恩,哈佛基金會推手-李沐恩

  • 本校醫學系第19屆畢業
  • 曾任:哈佛醫學院內科副教授、Boston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MGH)及Brigham and Women Hospital心臟科主治醫師,曾獲美國生理學會腎臟分支年度獎, Minnesota Mayo Clinic 內科最佳駐院醫師、哈佛醫學院年度優良教師


  生命的長短雖非人力所能主導,永恆卻可以雋刻在深情的記憶裡、緩解人類痛苦的無私奉獻裡;追憶李醫師的行誼,希望能如天邊的星子,為人世間挹注一線光華。
  我畢業於本校醫學系第19屆, 與李醫師同窗七年。記得初為大學新鮮人,李醫師在球場上非常活躍,但繁重的基礎醫學課程來臨時,他對知識的追求依舊有無限的精力。課前預習,上課專心,課後又尾隨教授提問,中午休息時還去圖書館閱讀醫學期刊,並在班上召集同學,共同整理筆記。
  我們先後加入高醫幼幼社,每週定期到育幼院為小兒麻痺院童輔導功課、進行物理治療。李醫師一次在前往育幼院的路途中被客車撞到,鼻骨手術時疼痛萬分,使他深深體會到在校所學都是未來治療病人的基礎,必須更認真念書;同時,也因此學會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往後不管是山地醫療服務、臨床訓練過程,或是成為心臟專科醫師,他照顧病患的耐心與愛心,都是有目共睹。
  在眾多恩師中,李醫師最常追隨的是主授內分泌及腎臟學的蔡瑞熊教授。他經常找蔡教授問問題、討論期刊的文章。七年級,因高醫附設醫院還在起步,我們遵循慣例,選擇去臨床學習機會豐富的台北榮總實習。實習結束時,榮總內、外科都挽留李醫師擔任駐院醫師;但他嚮往學術研究,希望到醫學研究較先進的美國深造。出國前,為了回報母校的栽培並厚植實力,決定先回高醫內科當駐院醫師;於是和蔡教授互動也更頻繁,蔡教授對研究的重視更加強他致力研究的決心。
  李醫師體認到生理學是了解正常身體及疾病的基礎,於是申請進入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Francisco,投入全部精力, 三年半即取得UCSF生理博士學位。其後,他到Mayo Clinic擔任內科駐院醫師,忙碌中不忘生理學的研究,並希望再完成心臟專科的訓練。Mayo Clinic雖是著名的臨床醫學中心,但研究上還在建立聲譽。指導李醫師的專科醫師們雖想挽留他升任專科醫師,但知他心念研究,所以建議他去哈佛的附屬醫院MGH。 當時我在Mayo Clinic專科訓練還有一年,但想到MGH是頂尖的醫學中心,當然全力支持他去MGH。
  那時分子生物學(下簡稱分生)正受到醫學界的重視,完成心臟科臨床訓練後,李醫師決意加入分生的研究訓練。他對這個新的領域充滿好奇,有一次實驗室停電,李醫師沒有為了能休息而雀躍,反而從相隔很遠的實驗室,串連數條延長線引進電源、繼續埋首實驗。次年,他便升任哈佛醫學院專任教師和MGH的心臟專科醫師。
  當時蔡教授剛好有一年的研究假,決定到Boston和李醫師一起研究分生,其求知與認真的態度令我們十分欽佩。一年後,蔡教授被推選為母校院長(後推動高醫改制為大學,為首任校長),回國赴任,並持續推動研究。蔡教授任內經常邀李醫師返校講學,協助分生研究室的成立;李醫師也接受蔡教授舉薦的內科醫師到自己的實驗室接受研究訓練。接受過李醫師培訓的醫師回憶他帶領團隊的風格,都認為他雖嚴格,但能溝通;李醫師反對不勞而獲,但鼓勵團隊成員貢獻專長互相幫忙。他自己一週工作七天,也深知成員們的辛勞,週末總是自掏腰包、在實驗室提供午餐和大家一起享用。
  無論在臺灣或美國,李醫師都認為他的榮耀與成就是建立在高醫為他奠定的基礎上,因此也希望有系統地把所學帶回高醫。剛好蔡校長也有意發展研究,提升高醫的學術地位,於是在陳田植董事長的支持下,捐贈個人資金美金一百萬元,兩校正式在1995年簽訂「高醫-哈佛基金會」,展開密切的交流。在哈佛,李醫師一方面為高醫培養分生研究的種子團隊,一方面促進兩校的合作,同時也協助高醫學生到哈佛附屬醫院臨床見習。
  李醫師於2000年辭世,我以校友身分持續協助「高醫-哈佛基金會」的工作。學生臨床見習進展為雙向的交流之外,也策劃哈佛教授到高醫協同教學的腎臟週及肝臟週,並促成這些教授們和高醫進行研究合作、繼續為高醫培訓研究人員。
  李醫師雖然已經謝世,但他對醫學研究的熱情,及他樂於分享的胸懷,都讓和他有過接觸的上司、同事、親友、學生印象深刻;他對母校的感念之情,亦希望隨著他的具體貢獻而傳承接續。

(本文由李醫師夫人陳美瑜醫師口述,本校心理系林冠翔 撰稿)

enews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