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15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彌補缺憾,成就美麗-林幸道

出自KMU e-News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Okiayu (對話 | 貢獻)
(新頁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15期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 '''彌補缺憾,成就美麗-林幸道''' == 200px *本校醫學...)
下一個→

當前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15期  【月印萬川-高醫經典人物】


彌補缺憾,成就美麗-林幸道

  • 本校醫學系第十三屆畢業
  • 現任:本校外科學名譽教授
  • 曾任:本校副校長、附設醫院副院長、省立屏東醫院院長


  林幸道教授,屏東枋寮人,從小就跟著家人、幫忙種田,高中時就讀第一志願高雄中學。由於深深感受到農民的辛勞,加上看見農民遭受不公平的剝削,於是大學一度立志要就讀農學院。然而,父親的一句話:「早知你要當農夫,我何苦供你讀書?」讓他體會到父親對自己的期望,因而如父母所願,考上高醫醫學系。「如果我當時選了農學院,說不定現在已經是幾家企業的老闆了。」回憶起往事,林教授幽默地補充。其實不管選什麼科系,林教授自有一貫抱持著的想法:「自己肯努力,觀念對,在哪裡都能成功。」

  進入高醫就讀,他並不因當時簡陋的教學環境而失去學習的動力,每學期的註冊費是父母向親友借貸來的,他知道「環境是會影響自己沒錯,但決定未來成敗關鍵還是在於自己的努力。」在每週六、日及寒暑假都需要趕回家幫忙務農的情況下,他咬著牙,仍舊兼顧了家庭與醫學系繁重的課業,並且與現在同為整形外科界翹楚的魏福全教授結為知心好友,兩人彼此幫助、激勵。

  1972年,林教授自高醫畢業,服役後回到母校附設醫院服務,當時最熱門的腸胃外科、肝膽外科及心臟外科的名額都被佔滿了,老師派他去學冷門的整形外科。剛開始,整形外科尚未分科,師資與設備不足,學術研究與臨床經驗多靠自己摸索。1979年,他在擔任醫務秘書任內,自動申請去美國進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去日本是高醫的主流,他成為第一個選擇赴美的醫師。

  學成歸國後,林教授帶回了新觀念與新技術,並成立整形外科。他的研究有許多創新,其中「靜脈血液逆流」原理顛覆了百年來認為靜脈血流由末端往心臟流、且不能逆流的理論,促成了許多新的皮瓣組織的研發與應用。這個發現源自於他在臨床醫學的實踐,他解釋說明:高雄作為一個工業城,許多勞工燒、燙傷,甚至血肉模糊,送到醫院後,一直以來醫師都採取身體其他部位的皮瓣補皮,手術費時,但他嘗試採取緊鄰患部上端的皮瓣,連同血管一起就近移植,沒想到效果出奇的好。這項理論與手術方法後來成為整形外科的教材,廣為世界採用。除此之外,他還是亞洲第一位完成一千例乳房重建手術的外科醫師,也首創以內視鏡治療靜脈曲張,幫助許多婦女擺脫「浮腳筋」夢魘,手術成果還刊登在世界知名的整形外科期刊。近年來,他開始著手脂肪幹細胞新生脂肪組織的研究,或許不久後,能開創軟組織、包括乳房缺損重建的新紀元。

  行政方面,林教授除了曾是全省最年輕的省立醫院院長外,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有在SARS肆虐全台期間,擔任高醫的抗煞副總指揮。當時以效率及管理著稱的高雄長庚醫院慘遭SARS攻陷,不少人都認為高醫會步上長庚後塵,幸虧憑著包含林教授在內的高醫主管和醫生共同努力,成功地領導高醫抗煞,也穩住了南臺灣的疫情。

  由於林教授在醫學研發領域,特別是乳房重建手術、整形外科醫學及美容外科醫學、靜脈曲張症方面成果斐然;又擔任過學校副校長、醫院副院長,推行校務、院務的同時,也提升了高醫的社會形象;校友會總幹事十二年,輔佐歷任理事長及理事會推動會務,深獲校友之讚賞與肯定,故在2009年獲選為高醫第十三屆傑出校友。對於母校,林教授認為,「樸實勤勞」是高醫學生的最大特色,他強調,即使時代一直在改變,但社會對醫療人員的期許,還是「如何更能幫助到病患、如何讓病患感受到醫護人員的用心」。「掌握正確的觀念,不論時代怎麼變,都不會走偏。」林教授希望醫療人員要以服務為樂,也勉勵高醫的學生能夠將這樣的觀念放在心上。

(本校牙醫系龔 毅 撰稿)


enews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