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464 空氣監測禽流感病毒或鳥種監測警示禽流感病毒爆發創新技術

出自KMU e-News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Okiayu (對話 | 貢獻)
(新頁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464期  健康科學院專題 == '''空氣監測禽流感病毒或鳥種監測警示禽流感病毒爆發創新技術''' == ■公共衛生學系 陳培詩...)
下一個→

當前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464期  健康科學院專題

空氣監測禽流感病毒或鳥種監測警示禽流感病毒爆發創新技術

■公共衛生學系 陳培詩教授

  禽流感病毒的爆發對全球公共衛生和經濟造成重大威脅。近年來,禽流感傳播途徑的研究逐漸揭示了空氣中的病毒載體作用。根據過往研究,空氣傳播已被證實是禽流感病毒傳播的途徑之一,尤其在實驗室、活禽市場和禽場等環境中。為了有效防控禽流感,公共衛生學系 陳培詩教授和學生 張佳琳博士生、陳紫鈺 碩士生、林思伶 碩士生組成研究團隊,基於病毒空氣監測領域的豐富經驗,開發了一項創新技術,能夠精確定量大氣中禽流感病毒的濃度,從而預測和防範可能的爆發,且榮獲第二十一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

  陳教授的團隊成功開發了一項基於空氣樣本採集和病毒定量的新技術,這項技術突破性地改進了以往病毒監測方法,能在短時間內定量分析空氣中的禽流感病毒。該技術採用37毫米的三層濾紙匣結合靜音幫浦進行空氣樣本的採集,再通過Real-time qPCR技術對病毒濃度進行定量分析,並成功突破了過去病毒萃取方法中的稀釋問題。與傳統方法相比,這項創新技術大大提高了病毒檢測的靈敏度,最低偵測極限為0.8 copy/m³,且其特異度高達100%。這使得政府和業界能夠在禽流感疫情爆發之前,及時發現病毒的存在並作出反應。

  此外,陳教授的團隊不僅在禽場和熱區等高風險區域進行空氣樣本的監測,還成功發現大氣中的禽流感病毒濃度與特定鳥種的數量呈正相關,並發表於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前6.9%,Environmental Science)。研究結果顯示,某些鳥種,如尖尾鴨、黑面琵鷺等,與病毒濃度密切相關,這一發現為提前預警提供了科學依據。該技術的應用範圍不僅限於禽場,也可在候鳥棲息地等關鍵區域設立空氣監測站,與當地政府和業界合作,實現早期預警和防控。

  這項技術的成功開發標誌著空氣中禽流感病毒監測的重大突破。過去防範禽流感的措施多依賴疫區發現後的緊急處置,導致大量家禽被撲殺,對經濟和民生造成巨大影響。而這項空氣監測技術的應用,則能夠提前發現病毒跡象,並在病毒擴散之前啟動防疫措施,減少禽流感帶來的損失。未來該技術有望在全球範圍內推廣,為禽流感的防控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第21屆國家新創獎 學研新創獎



enews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