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465 生命科學院分子醫學研究計畫:引領精準分子醫療新未來

出自KMU e-News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新頁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465期  生命科學院專題 == '''生命科學院分子醫學研究計畫:引領精準分子醫療新未來''' == ■生命科學院 許智能院長、...)
當前修訂版本 (2025年5月7日 (三) 10:47) (編輯) (撤銷)
 
第12行: 第12行:
  小分子操控組以一氧化氮(NO)為研究重點,開發半三明治型釕金屬-亞硝酸根錯合物,利用酸性環境(如腫瘤微環境)釋放NO,展現對順鉑抗藥性黑色素瘤細胞(SK-MEL-28)的顯著細胞毒性。相關成果已發表於《Dalton Transactions》(2024),顯示其在抗癌應用上的潛力(圖一)。
  小分子操控組以一氧化氮(NO)為研究重點,開發半三明治型釕金屬-亞硝酸根錯合物,利用酸性環境(如腫瘤微環境)釋放NO,展現對順鉑抗藥性黑色素瘤細胞(SK-MEL-28)的顯著細胞毒性。相關成果已發表於《Dalton Transactions》(2024),顯示其在抗癌應用上的潛力(圖一)。
-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Image:Enews465專題-2.jpg|1000px]]</div><br/>
+
{|border="0" style="margin: auto;"
-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small>圖一、小分子操控成果示意圖(Sun, Y.-H.; You, H.-L.; Narwane, M.; Koi, R. X.; Kao, C.-L.; Yuan, S.-S. F. Liao, W. T.*; Lu, T. T.*;<br/> Sodio C. N. Hsu* A half sandwich Ru(II)-p-cymene nitrite complex selectively induces cell death in cisplatin-resistant<br/> malignant melanoma cells. Dalton Transactions, 2024, 53, 12620-12626.)</small></div>
+
|-
 +
! scope="col" style="width:1000px"|<div style="text-align:center">[[Image:Enews465專題-2.jpg|1000px]]<br/>
 +
|-
 +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small>圖一、小分子操控成果示意圖(Sun, Y.-H.; You, H.-L.; Narwane, M.; Koi, R. X.; Kao, C.-L.; Yuan, S.-S. F. Liao, W. T.*; Lu, T. T.*; Sodio C. N. Hsu* A half sandwich Ru(II)-p-cymene nitrite complex selectively induces cell death in cisplatin-resistant malignant melanoma cells. Dalton Transactions, 2024, 53, 12620-12626.)</small></div>
 +
|-
 +
|}
  胜肽應用組開發了創新的diaminobenzoate(Dbz)樹脂,高效以固相合成C端修飾胜肽的;克服傳統液相合成的低產率與複雜純化問題。此技術已應用於抗癌、缺血性中風及抗沾黏等領域,成果刊登於《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2024)等期刊(圖二)。
  胜肽應用組開發了創新的diaminobenzoate(Dbz)樹脂,高效以固相合成C端修飾胜肽的;克服傳統液相合成的低產率與複雜純化問題。此技術已應用於抗癌、缺血性中風及抗沾黏等領域,成果刊登於《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2024)等期刊(圖二)。
-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Image:Enews465專題-3.jpg|1000px]]</div><br/>
+
{|border="0" style="margin: auto;"
-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small>圖二、胜肽應用組目前所製備的各式胜肽化合物大多應用於不同領域包括缺血性中風,癌症檢測,抗沾黏胜肽等領域。(S.-H. Chen, H.-Y. Chuang, C. Rajavel,<br/> Y. K. Lin, S.-H. Chang, P.-C. Tsai, H.-T. Chen, C.-M. Sun, A. Selvaraj, C.-L. Kao*, Solid-Phase Synthesis of Peptidols via Reductive Cleavage Through<br/> a Benzotriazole Linker. Adv. Synth. & Catal. 2024, 366 (11), 2534-2543.)</small></div>
+
|-
 +
! scope="col" style="width:1000px"|<div style="text-align:center">[[Image:Enews465專題-3.jpg|1000px]]<br/>
 +
|-
 +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small>圖二、胜肽應用組目前所製備的各式胜肽化合物大多應用於不同領域包括缺血性中風,癌症檢測,抗沾黏胜肽等領域。(S.-H. Chen, H.-Y. Chuang, C. Rajavel, Y. K. Lin, S.-H. Chang, P.-C. Tsai, H.-T. Chen, C.-M. Sun, A. Selvaraj, C.-L. Kao*, Solid-Phase Synthesis of Peptidols via Reductive Cleavage Through a Benzotriazole Linker. Adv. Synth. & Catal. 2024, 366 (11), 2534-2543.)</small></div>
 +
|-
 +
|}
  奈米科技組則結合磁分離與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技術,開發非侵入性液體活檢平台,檢測腫瘤抑制基因的甲基化比例,助力癌症早期診斷。該技術已發表於《Small》(2024)並申請美國專利(圖三),預計2025年底完成微流道檢測平台原型,應用於乳腺癌等臨床檢體分析。
  奈米科技組則結合磁分離與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技術,開發非侵入性液體活檢平台,檢測腫瘤抑制基因的甲基化比例,助力癌症早期診斷。該技術已發表於《Small》(2024)並申請美國專利(圖三),預計2025年底完成微流道檢測平台原型,應用於乳腺癌等臨床檢體分析。
-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Image:Enews465專題-4.jpg|1000px]]</div> <br/>
+
 
-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small>圖三、使用磁分離與基因加合奈米銀的 SERS 技術對 TSG 進行甲基化程度檢測。(S. Singh, Y.-W. Li, W.-J. Wang, Y.-H. Chien*,.W.-P. Li*. Precision Methylation <br/>Detection of Magnetically Isolated Tumor Suppressor Gene by Nano Ag Adduct-Promoted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mall, 2024, 2407517.)</small></div>
+
{|border="0" style="margin: auto;"
 +
|-
 +
! scope="col" style="width:1000px"|<div style="text-align:center">[[Image:Enews465專題-4.jpg|1000px]] <br/>
 +
|-
 +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small>圖三、使用磁分離與基因加合奈米銀的 SERS 技術對 TSG 進行甲基化程度檢測。(S. Singh, Y.-W. Li, W.-J. Wang, Y.-H. Chien*,.W.-P. Li*. Precision Methylation Detection of Magnetically Isolated Tumor Suppressor Gene by Nano Ag Adduct-Promoted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mall, 2024, 2407517.)</small></div>
 +
|-
 +
|}

當前修訂版本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465期  生命科學院專題

生命科學院分子醫學研究計畫:引領精準分子醫療新未來

■生命科學院 許智能院長、高佳麟教授、李偉鵬副教授

  高雄醫學大學生命科學院於114年正式成立「分子醫學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Molecular Medicine),以精準醫療為核心,聚焦於無機錯合物釋放的小分子、胜肽及奈米材料的創新研究。這一院級研究中心由許智能/高佳麟/李偉鵬教授領軍,整合校內外跨領域專家,旨在透過化學合成技術精準操控醫療分子,填補有機/無機分子藥物在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空白,推動台灣在全球精準醫療領域的領先地位。該中心不僅是高雄醫學大學(KMU)生命科學院中長期發展的重要支柱,更有望在未來3至6年升級為校級研究中心,成為台灣生物醫學研究的標竿。

  分子醫學研究中心初期研究核心聚焦於三類具生物活性的分子:無機錯合物釋放的小分子(如一氧化氮NO)、胜肽及奈米材料。這三者因其獨特的化學性質與生物功能,具備超越傳統有機/無機藥物的潛力。研究中心分設小分子操控組、胜肽應用組及奈米科技組,透過跨組整合實現精準醫療分子的設計與應用。例如,胜肽可作為金屬錯合物的配位基,精準傳遞至病灶;奈米材料則可作為載體,避免金屬錯合物在生理條件下的降解。

  小分子操控組以一氧化氮(NO)為研究重點,開發半三明治型釕金屬-亞硝酸根錯合物,利用酸性環境(如腫瘤微環境)釋放NO,展現對順鉑抗藥性黑色素瘤細胞(SK-MEL-28)的顯著細胞毒性。相關成果已發表於《Dalton Transactions》(2024),顯示其在抗癌應用上的潛力(圖一)。


圖一、小分子操控成果示意圖(Sun, Y.-H.; You, H.-L.; Narwane, M.; Koi, R. X.; Kao, C.-L.; Yuan, S.-S. F. Liao, W. T.*; Lu, T. T.*; Sodio C. N. Hsu* A half sandwich Ru(II)-p-cymene nitrite complex selectively induces cell death in cisplatin-resistant malignant melanoma cells. Dalton Transactions, 2024, 53, 12620-12626.)


  胜肽應用組開發了創新的diaminobenzoate(Dbz)樹脂,高效以固相合成C端修飾胜肽的;克服傳統液相合成的低產率與複雜純化問題。此技術已應用於抗癌、缺血性中風及抗沾黏等領域,成果刊登於《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2024)等期刊(圖二)。


圖二、胜肽應用組目前所製備的各式胜肽化合物大多應用於不同領域包括缺血性中風,癌症檢測,抗沾黏胜肽等領域。(S.-H. Chen, H.-Y. Chuang, C. Rajavel, Y. K. Lin, S.-H. Chang, P.-C. Tsai, H.-T. Chen, C.-M. Sun, A. Selvaraj, C.-L. Kao*, Solid-Phase Synthesis of Peptidols via Reductive Cleavage Through a Benzotriazole Linker. Adv. Synth. & Catal. 2024, 366 (11), 2534-2543.)


  奈米科技組則結合磁分離與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技術,開發非侵入性液體活檢平台,檢測腫瘤抑制基因的甲基化比例,助力癌症早期診斷。該技術已發表於《Small》(2024)並申請美國專利(圖三),預計2025年底完成微流道檢測平台原型,應用於乳腺癌等臨床檢體分析。



圖三、使用磁分離與基因加合奈米銀的 SERS 技術對 TSG 進行甲基化程度檢測。(S. Singh, Y.-W. Li, W.-J. Wang, Y.-H. Chien*,.W.-P. Li*. Precision Methylation Detection of Magnetically Isolated Tumor Suppressor Gene by Nano Ag Adduct-Promoted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mall, 2024, 2407517.)


  研究中心制定了明確的三年計畫,將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逐步實現學術與產業的雙軌發展。第一年(114年),將建立精準分子控制變因資料庫,完成胜肽與奈米材料的市場分析報告,並申請PCT專利。第二年(115年),將搭建精準物質操控測試平台,結合分子動力學(MD)與機器學習(ML)技術,開發IND(新藥臨床試驗申請)平台,同時申請拔尖計畫及籌設新創公司。第三年(116年),將建立寵物用藥試驗平台,瞄準快速成長的寵物醫療市場,並申請卓越領航計畫,爭取升級為校級研究中心。為確保研究品質,中心計畫每年計畫發表至少10篇期刊論文,其中Q1期刊論文占比不低於65%,並申請至少1項PCT專利。預計三年內累計發表20篇高影響力論文(IF≧5或領域排名前10%),並吸引至少3名國外學者進行實體交流,強化國際合作。

  分子醫學研究中心匯聚生命科學院醫藥暨應用化學系、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生物科技學系,以及藥學院、醫學院與高醫附設醫院的專家,形成跨學科研究網絡,並冀望跨領域與國際合作,逐步打造研究生態系。團隊成員除許智能、高佳麟、李偉鵬等教授外,亦逐步延攬國際合聘學者如智利Jebiti Haribabu與德國張馨方教授,涵蓋化學合成、藥物動力學、臨床醫學等領域。中心並與韓國Oh Seok Kwon教授洽談非洲豬瘟病毒檢測合作,展現全球化視野。在國際鏈結策略包括申請國科會雙邊合作計畫、TEEP與IIPP人才交流項目,以及舉辦精準醫療主題國際研討會。中心已與西班牙、德國學者合作申請歐盟Euro4Health與DAAD計畫,未來將持續擴展新南向國家合作,招募印度與韓國合聘教授。

  為實現永續經營與社會影響,中心積極爭取國科會整合型計畫與產學合作經費,並透過寵物用藥平台創造收益。胜肽應用組已獲國科會萌芽計畫補助,計畫籌設新創公司,進一步將研究成果商業化。在社會貢獻方面,中心將透過新聞稿與社群媒體推廣研究成果,每年發布至少1則新聞稿,三年內增至3則,增強公眾對精準醫療的認知。

  分子醫學研究中心不僅強化KMU生命科學院的學術影響力,更將高雄醫學大學定位為台灣精準醫療研究的領航者。其獨特的化學合成視角,結合AI與大數據技術,將加速新藥開發與疾病診斷的突破。透過跨領域整合、國際合作與產業連結,中心預計在未來十年內成為全球分子醫學領域的關鍵樞紐,為人類健康與醫療創新貢獻力量。



enews465
取自"http://enews2.kmu.edu.tw/index.php/Enews465_%E7%94%9F%E5%91%BD%E7%A7%91%E5%AD%B8%E9%99%A2%E5%88%86%E5%AD%90%E9%86%AB%E5%AD%B8%E7%A0%94%E7%A9%B6%E8%A8%88%E7%95%AB%EF%BC%9A%E5%BC%95%E9%A0%98%E7%B2%BE%E6%BA%96%E5%88%86%E5%AD%90%E9%86%AB%E7%99%82%E6%96%B0%E6%9C%AA%E4%BE%86"
檢視
個人工具
e快報導航
相關連結
友站連結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