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8 黛玉葬花——生命的珍惜與堅持

出自KMU e-News

在2018年8月16日 (四) 17:11由Okiayu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8期  一方清靜 人文e館

黛玉葬花——生命的珍惜與堅持

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李玲珠


Image:enews46親情無價.jpg


黛玉葬花——生命的珍惜與堅持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泥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紅樓夢》第二十七回

精彩的小說與倫理教科書最大的不同,大約在於小說並不指陳道理,並不做道德或人性價值的批判,卻透過虛擬的故事情節,引領讀者進入情境;在人物的悲歡情仇中,看到生命可能必須面對的兩難,道德實踐必須面對人性的複雜,也同時看到卑賤生命的尊嚴、尊貴生命的悲涼,許多的「看到」才構築出豐富的人性觀,也提供身邊故事更多元的解讀,倫理的實踐才能真正落實。

喜歡紅樓夢的讀者,也許習慣將焦點停留在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三人的愛情故事,容易忽略紅樓夢能成為「紅學」的原因,在於這部小說已從表象的情愛故事描寫,深入複雜的人性刻畫、生命聚散的實相哲學,更觸及食衣住行育樂、整體的文化氛圍、人類的同情共感……,紅學已成為跨越國界的世界性研究。

小說中的林黛玉由於父母雙亡,只得寄附於外婆賈家,和年齡相仿的姊姊妹妹們同住於大觀園,在風雨飄搖中(賈家表面富貴奢華,實際卻是敗絮其中,終難逃抄家的命運)構築青春王國(書中主角多?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也是經常被讀者忽略者)。黛玉身體羸弱,多愁善感,言談常露酸刻,和平易近人、通達人情的寶釵相較,確實缺乏人緣;唯一的精神知己寶玉,又是聚集所有寵愛的焦點、體貼所有生命的多情公子。黛玉似蹙非蹙的愁眉、那似乎流不盡的淚水,都形成她孤傲淒冷的形象。

〈葬花辭〉源於黛玉不忍見落花隨水流出大觀園而污濁,因此以花鋤將落花埋入土中,方覺乾淨;是林黛玉對落花的疼惜,也是對自己身世飄零的感傷,是對青春的眷戀,也是對生命無常的勸解。曹雪芹借黛玉之口,唱出對生命的珍惜,即使是一瓣殘紅都凝聚無限深情;唱出自我生命的完成,絕不與世俗合污的堅持;唱出繁華終將落盡,去來無相的灑脫。是孤傲的林黛玉,又何嘗不是遺世獨立的曹雪芹?

紅樓夢的精彩也在透過角色的創造,讓讀者在不同的角色身上發現自己,引發同情共感;讀者可以愛寶釵的通達世故,可以愛寶玉的善良體貼,也可以愛史湘雲的天真率性,更可以愛王熙鳳的精明幹練。黛玉留給讀者什麼偏愛?我應愛她對心靈淨土的堅持吧。黛玉在葬花的過程完成自己,貫徹她那對世俗名利的孤冷不屑;在熙熙攘攘的紅塵中,反觀自心,不知自己是否還保有這一方淨土?

e館小考:活絡一下思維與想像吧!

許多讀者對「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覺得無盡傷感悲涼;然而詩無達詁(沒有標準答案),你能讀出什麼樣不同的生命況味嗎?

e館分享:生命中吉光片羽的捕捉,獻曝以饗入館

生命的救贖

每次接孩子放學,總愛多留些時間看他們玩耍,溜滑梯、爬格子、跑跑跳跳……,都好;因為都市孩子活動的空間如此狹隘,生活中充斥著一堆待填塞的知識。相對於自己童年徜徉在山丘曲徑上奔跑、餵羊吃草、沉迷於各種孩子間創造的遊戲;一幅幅童年歲月的印記,對比現代孩子的教養過程,心疼表象上的富裕,實際卻可能極其貧乏。

記得有一回,看著兒子在校園黃土地上挖洞,努力建構他的城市王國,然後轉身看看妹妹的遊戲;當再回到兒子的現場時,發現洞洞全不見了,仍是平坦的黃土地。好奇地問兒子:「城市呢?」兒子指著一旁的樹:「花掉下來了,會被踩到,好可憐,所以我把它們都埋起來了。」

摸摸這個七歲大男孩的頭,讚美他乖,並笑他是林黛玉呀!這個功課平凡、卻有敏銳觀察力與豐富想像力的孩子,當然不知道他又教了媽媽一課。

常覺孩子的世界有情也有趣,愛的對象可以是爸爸媽媽,是同班的小女生,也可以是小貓小狗、小花小草,可以為每一個有生命或無生命的東西取名字,因為對他們而言,那全都是「生命」,全然賦予童真的情感。

想到老子強調的「復歸於嬰兒」,在孩子的身上,更體會其中深意。孩子的無分別相、柔軟、容易滿足……,太多特質都在成長過程中一點一滴地流失。看著孩子因為一塊糖果流露的滿足笑容,如此單純燦爛;夢裡可以笑出聲音,只因為遊戲好好玩,真是令人悸動。曾幾何時,十塊糖果都無法滿足我們,再多的物質也無法活絡枯槁的心靈;我們擁有賺取更多物質的能力,但似乎也同時失去開懷大笑的本能。

成人的世界太懂得貧富貴賤、利害得失、是非對錯……,太多競爭也麻痺掉心靈的感覺;可以捨棄生命垂危的孩童,可以集體聯署辯護,只因為成人世界的諸多糾纏與衝突?可以隨順無助的生命孤獨地與死神奮鬥,只因為成人世界制度的不合理、只因為司空見慣的常態?只因為無數「因為」?

成長,讓我們得到太多,也失去太多,孟子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是提醒也是嚮往;讓生命還能保有原初的童心,也許才能真正救贖自己吧!


編按:歡迎進入高醫文學網 http://kml.kmu.edu.tw留言、討論


enews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