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262 君子不器

出自KMU e-News

在2015年3月11日 (三) 14:40由Publish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262期  分享園地


老餐桌的自白

香粧品學系 陳冠年教授


這是個作夢的年代,敢作夢的人越多,夢想的實現越見普遍,人們的膽識和恐懼却也隨之與日俱增。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關於機器人(robot)的消息見諸報端媒體,絕大多數肯定它的功能和用途。政府和企業大舉投入研發,將社會快速推向機器人的時代。根據電影「奧圖瑪塔」(“Automata”)和「成人世界」(“Chappie”) 的演述,不久的未來,人類最恐懼者,不是溫室效應的焦躁,不是金融海嘯的席捲,而是機器人大軍的本領,無遠弗屆地取代萬物之靈。當具有人類的知識和創意,甚至情感和企圖心,它的發展速度遠快過人類文明的演進,不久,我們非但無法安心駕馭它,反而必須面對心靈的壓迫和深層的憂慮。到時候,該不會,連心理醫師的角色也由機器人代勞吧?


有人認為電影裡的情節譁眾取寵,杞人憂天,只要嚴格控管電腦程式,應當萬無一失,重點在於嚴謹的規範。這個問題可能陷入ㄧ種邏輯上的困境,就是當以「有限的知識」挑戰「無限的可能」,人類究竟有幾分把握?當程式成熟到ㄧ個地步,會不會在不知不覺中,程式自行製造程式或自我精進?就好比爸爸以為可以一直監控小兒子的成長路徑,却渾然不知兒子早有自己的心智模型,不斷翻新和累積智慧能量,在某個時間點,後起之秀的潛力完全爆發,超越前輩,而且日甚ㄧ日,終不回頭。


回到現實層面,媒體人楊艾俐在「進擊的機器人」ㄧ文指出,某些職位和行業逐漸瀕臨消失(例如企業的營運長、會計稽核和翻譯服務),殆無疑義。同時,跨領域專業轉換(例如生物統計學家成為電子商務中的顧客購物分析師)已經司空見慣,在在顯示人類社會和職場的變化,都將受這一波機器人革命的衝擊。眾所周知的,工業革命促使機器代替手工,資訊革命以電腦程式和數位內容豐富你我的生活,未來的社會,將充斥著人工智慧與機械動力的完美結合,如虎添翼,挾其餘威,在職場和生活中,雙雙塑造新面貌。


今以「機器人成為多數行業不可或缺的勞動力」為檢視指標,年近半百的人,大概是舊時代裡最後一批員工。換言之,年輕一輩勢必思考如何在公司裡與機器人合作,順利完成任務,以及一旦機器人足以完全取代某件有人參與的作業項目時,應如何自處。由於取代的速度可能超乎想像,許多人措手不及,一夕之間面臨失業的窘境。


其實無須埋怨雇主,除了競爭力因素,機器人或已融入經營者的思維,成為團隊能力的主要考量。機器人比真人更為「上道」,更加可靠,在服務類工作上已然若此,遑論勞力密集的製造業。再者,身為家長的我們,遲早捨下真人褓母看護,改以機器人執行任務。人們將漸次習慣於生活在ㄧ個大架構(系統)之中,甚至一舉一動,都被監測和記錄,他們說話的對象,更多是機器而非同類,並且十分適應貼切。人類的語言思考和行為,竟在不知不覺中,與系統合一,喔,應該說,被系統同化。大量系統化的結果,溝通十分有效率,紛爭減少,而結果總能被準確地預測。那一天,是否真如科幻小說一般,多數人在大架構中成為弱勢的順民,恓恓惶惶度日,少數菁英份子藉「機」宰制世界,宛如神人?


兩千多年前的孔夫子有一句告誡:「君子不器」,意指君子不應如同器物只有ㄧ種用途,期許懷有多樣才幹,適用在不同的需要。環顧今日,時代迫使人人養成「不器」,當生命中面對更強大的競爭者-機器人時,才略有出路。此外,主事者(政府和企業界)以何事為念,乃是關鍵,即使未必反璞歸真,若能恢復人本初衷,不只汲汲於改善生活和提高效率,而以更寬廣的系統性思考(system thinking)取代線性思考,觀照群體生命的真正意義,或許能在機器人帶來的掙扎中,博得幾許自信和尊嚴。end


enews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