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275 高等教育的顯學「校務研究」

出自KMU e-News

在2015年10月20日 (二) 16:11由Publish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等教育的顯學「校務研究」

秘書室校務研究暨企劃組 吳慧君組長

談起醫療史料館的工作,校內大家的印象應多停留於中英文導覽服務、特展,或如「踏尋在地文化系列講座」等各類教育推廣活動;但營運一座博物館,更多的是許多鮮為外人知的幕後工作。在史料館首次專題中,先為大家介紹揭開被博物館界學者形容為「博物館的心臟」的典藏,其相關工作的幕後二三事。

博物館對外最常與觀眾接觸的管道或媒介即為展示(常設展及特展),但不同於文創園區等展示空間,博物館的特色是以物為中心,藉著典藏有形的物品,而能保存記錄圍繞著物品的無形個人/集體記憶。有學者如此形容著,「典藏是博物館的根本,而管理則是其護本的工作。兩項業務的完整完美,博物館其他功能才易於體現與發揮。」而史料館的現有典藏主要分為兩類,校史館的文物多為2005年設立時所蒐羅的相片、典章證書、老舊醫療器材等,而南臺灣醫療史料館則大多為高雄市政府衛生局「臺灣醫療史料文物中心」移贈之文物。針對現有典藏,史料館平日也著手進行研究,希望呈現物品蘊含的故事與承載的歷史面貌。

在上述典藏基礎之外,史料館亦致力於徵集高醫校史或南臺灣醫療相關之文物,期以逐步建立館藏特色;成立以來,很幸運地即有來自校友、校內單位和醫學史學者的捐贈文物,使館藏日趨豐富。實際上,史料館平日常接到的電話類型之一,即為學校系所或附設醫院單位的來電,詢問說有淘汰的老舊儀器,是否可以移到史料館呢?聽到這,我們多半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每件文物的入藏,都為史料館的典藏增添能量,理想上我們也希望能典藏所有物品,但憂的是文物不能無上限的典藏,必須考量現實的庫房空間、館內是否已有相似藏品等因素,因為當文物入藏後,史料館便肩負起需妥善保存維護的重大責任。

而究竟收與不收如何評估呢?一般典藏制度較完善的博物館,制訂有典藏政策,載明博物館典藏目的、典藏範圍、作業程序(包含藏品取得、登錄編目和註銷...等),提供博物館管理典藏的依據準則。而在捐贈文物的處理上,大多博物館會先由研究人員進行物件評估,再送交典藏委員會進行討論決定是否入藏。史料館比照此專業流程,當接獲有意捐贈文物時,會先由館內人員進行拍照,並確認物品的年代、狀況、用途等資訊,呈報單位主管,由主管進行初步審核,決定是否典藏。若確認典藏,會請捐贈者及單位填寫捐贈同意書,;但正式的入藏需再經由史料館委員會討論,確認將暫存的藏品納入為醫療史料館的永久館藏。

因此,下次若您手邊有與校史或醫療史相關的物品,都歡迎與史料館聯繫,我們會依照上述的流程進行評估,史料館期望透過文物徵集,建立豐富具特色的館藏,以達成「蒐集、典藏及展示相關圖文史料和物品,供校內外師生和一般民眾參觀與學習,以瞭解高雄醫學大學創立和發展過程,及臺灣南部百餘年來地區醫療演變歷史,體會並學習前人濟世心志,傳承博愛價值」的宗旨。

enews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