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30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出自KMU e-News

在2016年2月16日 (二) 10:02由Publish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一修訂 | 當前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第30期  一方清靜 人文e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

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李玲珠


Image:人文館.jpg

時令已過白露,季節應該進入秋天,天黑得較早,深夜時也可以感受到微涼,捕捉一絲秋意;台灣地處亞熱帶,缺乏明顯的季節變化,似乎只剩下冷、熱兩種季節感覺。但如果仔細觀察,依舊可以在校園中發現有季節變化的樹,特別是葉子,以勵學大樓前、郵局旁咖啡座的楓仔樹(註)為例;從嫩青色到深深的油綠,繼而轉為紅色、枯黃,最後看見一地的落葉,剛好對應著四季變化。時序變化確實可以引動許多心緒、情感的變化,可以警醒許多生命的把握;善感未必多愁,現代心靈在科技、物質的禁錮中逐漸麻痺,敏銳的觀察力與細緻的感受力,都可能是活絡心靈的妙藥,涵養同理心的基礎,更是創造力的源泉。將視野轉向自然時,也許發現生命可以活得更寬廣,許多生活瑣事的計較極其無聊,許多羈絆、不快也會消融無形;在季節變化中可以覓得快意,在一瓣落花中可以拈出生命的溫柔。

中秋,腦海中立即浮現東坡的〈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多美好、深情的祈願。這闋詞作於中秋,小序寫著「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轍,蘇軾胞弟)」。蘇軾在宦海浮沉中堅持理想,堅持知識分子應有的風骨情操,千古以下,仍是為人欽仰的典範;他進退出處的卓然超越、透析寬廣時空變化的曠達智慧,更值得學習。金錢名位也好,人情歡愛也罷,一般人在緣起遇合時,希望永遠保有、希望求全;卻在緣滅時因為難捨而痛苦,因為不願放手而憤懣。面對失落、不遇,東坡也有孤獨的無眠,也有憾恨的買醉,更有仕宦不順、求隱不能的掙扎、狼狽。不同於常人的是,東坡欣賞月圓的時刻,「同時」也看到了月缺的變化,萬事萬物的消長,正如前面談過《易經》乾卦從潛龍勿用,到飛龍在天、亢龍有悔,無時不在變化中;在透視中如何去執、能捨,讓生命在逆境中仍能自在,也許是蘇軾作品能永恆的關鍵。這些道理其實並不難懂,但中國哲學強調體證,便是道理不應只是掛在嘴上,需要在面對生命臨界點、必須取捨的境遇時,確實實踐;否則只是徒然自欺欺人而已,根本未進入哲學精髓,更無法體會其妙。

中秋,一個浪漫的節日,該有知己共賞明月、暢敘歡情。千年前的東坡卻是親友不在身旁的孤寂寥落,是「每逢佳節倍思親」的難耐心緒,是為理想奮鬥卻遭困挫的沮喪苦悶;他仍能昂首舉杯、邀約明月,將滿腔的家國鍾情寄託於自然,轉化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私情與大愛都在衷心的祈願、能捨願離的瀟灑擺落中圓滿。

e館小考: 活絡一下思維與想像吧!

中秋夜,將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佐進月餅餡料、和入茶湯中,品嚐專屬於自己風味的中秋。

*註:勵學大樓前、郵局旁咖啡座的楓仔樹是當年創校時,杜聰明院長選定,於舊三棟樓落成時植下,至今亦近半個世紀,是校園裡的老樹了。

編按:歡迎進入高醫文學網 http://kml.kmu.edu.tw留言、討論


enews30